名词解释:镜像叙事(文学作品中的镜像叙事)

如题所述

多年来评论界从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象征手法、叙事手法、悲剧审美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而尝试另辟蹊径,从情节的镜像折射与叙述的镜像交替来分析探究作者在该小说叙事构建中对于雅克·拉康镜像理论的应用。
“镜像阶段”理论


西方文学思想史上对文艺现象中的“镜像”概念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其中提出了洞穴映像的寓言。在柏拉图之后,随着康德认识到人的先验理性,黑格尔认识到先验主体性向历史主体性过渡的必然,哲学家们对主客体的认识更为深入,但整体并未超出柏拉图的“映像”认知,仍徘徊于镜像反思的阶段。后来,弗洛伊德在《论那喀索斯主义》中提及自我认识源于水中映射的自恋,后将自我观点修正为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通过自己在外界的映像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的,即人凭借水或其他反射物比如镜子得到自己的印象,凭借这种印象,人可以确立自我的形象,从而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受到启发,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镜像”理论。拉康发表于1949年苏黎世第16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著名论文《镜像阶段》(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镜像阶段)历来受到众多批评家们的重视,被认为是拉康整个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当代法国文艺批评家、女性主义哲学家卡特琳·克莱蒙认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从中人们可以找到所有拉康后来学说的萌芽形式”{1}。

二、“镜像阶段”理论在《洛丽塔》中的应用
拉康认为,自我的构建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由一个虚幻的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人们苦苦找寻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往往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因而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理论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即通过本体与像体的相互重叠、交错和投射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4
先通过大范围写一个故事,再从小方面细写,在相互交织,多线发展,整个是一个故事,分看也是一个故事,从一个角度看是正义的,另一个是邪恶的,成相对应,起矛盾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4
镜像,顾名思义就是镜面效应,相对的一方呈现出相同但是角度不同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18-12-24
镜像对称的意思,镜像叙事,我猜应该是上下文前后呼应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18-12-24
对称,两句中上句个下句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