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发展前景如何?

如题所述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样水涨船高。那么,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间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珠三角九市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深圳、广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887、1344,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层级为佛山、东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430、383;第三层级为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77、276、212、207、100。

其中,深圳创新要素集聚能力首屈一指,深圳的创新要素集聚综合能力、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其次为广州(详见表1)。

2 要素集聚能力

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珠海、肇庆,要素集聚能力分别为1510、965、344、217、208、189、138、135、100。各指标中,除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外,深圳引进博士数量、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创投基金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这4个指标在珠三角九市间差距明显,特别是创投基金数量,深圳、广州、珠海远高于其他城市,分别约为肇庆的2263倍、325倍、273倍。

3 平台集聚能力

平台集聚能力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江门、中山、惠州、肇庆,平台集聚能力指数分别为2231、1028、398、241、241、207、179、136、100。各指标中,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外,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重点学科获经费额、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重点学科获经费额、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等指数在珠三角九市间差距明显,深圳分别约为肇庆的39倍、28倍、12倍。

4 机制集聚能力

机制集聚能力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机制集聚能力指数分别为10581、3485、1383、1241、1145、472、444、235、100。各指标中,除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高校向企业转移的技术成果数外,深圳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企新增IPO募资额度均位列珠三角九市第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企新增IPO募资额度、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珠三角九市差距明显,深圳分别约为肇庆的1735倍、136倍、60倍。

总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9
珠三角是我们国家的开拓者,需要自己国家扶持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对于这些地方发展需要的是你的一份勇气,好好做,然后去拓展一定的人脉,那么你会成功的,希望帮助到您
第2个回答  2013-03-30
根据有关方面的规划,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将定位于: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基本格局,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业为主导。实现上述战略定位单凭上海经济实力及城市辐射功能是难以发挥“龙头”作用的,必须整合长江三角洲的整体优势。

  根据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态势,今后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规模的港口群和城市密集群,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联合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对重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区域协调和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使全区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

  2.充分发展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于发展特色产业及产品:

  ——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污染的产业。浦东开发继续加快以陆家嘴为中心的金融贸易区的整体功能开发,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高层次服务业向该区域集中,吸引大公司总部和融资、营销、管理中心的集聚。

  ——苏南地区将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建设沿江微电子产业基地,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保持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浙东北地区做大做强纺织、服装、机械、石化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纺织业要重点发展高档纺织面料、名牌服装及服饰用品、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机械工业将培育着重发展以摩托车、汽车零部件、出口船舶、新型纺织机城、工业缝纫机、数控机床、智能化低压电器、环保机电产品等;石化工业要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发展氟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  ——逐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为优化经济要素的组合,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逐步消除区域内的非市场壁垒,建立大流通与统一市场的框架,并根据市场原则组建区域性的企业大集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分工体系。

  ——建立区域性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攻关关键性的科研项目。通过改善科研的政策环境、服务设施,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高科技领域,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科技专业化研究优势。通过与跨国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核心技术。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建立起区域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建立以节地和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材、产业生态化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节约资本与资源的技术经济体系。

  根据有关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优化提高第二产业,运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加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扩大第三产业吸纳外资和民资的领域,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房地产、中介和社区服务等行业。

  今后一段时期,珠江三角洲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发展重点:

  ——进一步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带。强化广州、深圳两市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交通和旅游的区域中心地位,引导二、三产业向中小城市(镇)集中,并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现代化,重点加强高速公路网、信息网、分质供水网、天然气网、电网、地铁、轻轨、航空港、海港等“五网、两铁、两港”建设。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衔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加快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体系以及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等枢纽港为中心的港口体系建设;综合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行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再立项新建设燃煤电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的市场化、产业化。 ——广州将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工业基地功能,完善中心城市大服务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步伐。构筑中心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高效、快捷、立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在汽车、钢铁、石化、造船、医药等行业中,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技术开发项目,使之尽快投产达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将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进展,以软件和生物医药为突破口,形成技术优势和产业规模。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是“十五”期间战略重点,将建成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将力争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软件产业特别是系统集成软件和信息安全产品、整机制造这三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数字家电等六大主导行业,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加快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新兴行业,把握发展先机,抢占“滩头阵地”,努力把深圳建成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优势。

  ——重点建设好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信息软件园。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培育形成信息装备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

  ——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外向带动战略。实施科技兴贸,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推动技术和服务贸易出口。利用外资重点吸引著名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开发性农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以技术和设备为资本的境外加工贸易,拓展粤港澳台合作领域。 ——加大教育产业化步伐,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重点建设一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一批学校和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来粤合作办学和进行学科研究。

  ——加强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台的经济联系。巩固发展粤港澳在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通过物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双向交流,促使两岸三地经贸关系从垂直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向立体的整体性合作转变,扩大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促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将粤港澳台建设成为集生产、服务、管理、创新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增长大三角”。
作者: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胡 勇  来源:中国经济时<br <= p=><br <= p=><br <= p=>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