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松》前两句描写了小松的什么特点?整首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取士观念的什么思考?

如题所述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咏物喻理的诗篇是屡见不鲜的。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一诗,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共四句。开头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时,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它虽小但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非但不低头,而且“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里“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里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其含意是不同的。前一个指的是小松,后一个指的是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倍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读这两句诗,再联系诗人的遭遇,我们不难品出诗人个中的的苦衷,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有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这里,诗人以“松”自喻,委婉地表达了对目光短浅的人的批评,对当时社会扼杀人才的痛惜和愤恨之情。同时也点明自己屡试不中,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帝”里无相识的哀叹。
  全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物喻理的小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5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
  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
  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
  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
  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
  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
  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
  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
  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
  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
  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
  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
  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
  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
  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
  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
  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
  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
  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
  的自我写照?
    
请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4447087.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6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第3个回答  2013-04-11
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你好,希望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4-06
前两句(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