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哪四个学会

如题所述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指掌握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是使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本身。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包括胜任具体工作的能力、解决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等。使孩子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指掌握与人共处、交流、合作的知识和技能。在认识上,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完全平等和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使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发挥自己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孩子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扩展资料

四个学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学会做事是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证;学会学习则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对人生存的客观要求;而人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仅要能自理、自立,还应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因而还需学会关心;

而人最终能获得生存,不仅有物质需要,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还要求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平衡与满足,学会生存正由此而立。可见,四个学会是一个以学会做事为始基、以求得生存为主线、以学会生存为指向的有机的整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教育调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2
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报告认为:教育仅从数量上去满足那种无止境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因为,新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储存和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手段,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使之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它将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
一、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
所谓“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的本身。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动作变化。比如学会打字是某种动作技能的形成,喜欢古典音乐有某种态度的获得,它是学习者内在能力或反应倾向的变化,但内隐的变化一般由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应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导致的。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能保持一定的时期。比如,运动员服用某些兴奋药物后,可暂时提高成绩,但药效一过,其成绩便消退,这不能归因于学习的结果。
由于信息及知识的累积速度加快,而其学习内容往往又转瞬即逝,教育单传授知识技能是行不通的。所以,现在的学习能力不同以往,更强调学会学习、思考及创造,教育者本身也面临挑战与重新继续学习的需要。由于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涉及的价值、知识,不再局限于少数教师。因此,“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二、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是指获得一种能力,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同时也是个人的素质(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所具有的知识以及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很久以来,人们受到自己工作的单位和集体的制约,即雇主的制约,在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内,个体只是其中的一个螺丝钉,谋生的压力或就业的压力使人们压抑自己的个性去适应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然而,随着体制和机制转变,个人与单位、个人与组织的链条都将松散脱离。人们可按自己的直觉、爱好、热情来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这就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1世纪将从学会掌握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包含劳动技能以外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交往能力,这些精神与能力更多地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教师的作用将有很大变化,从原来单一授课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
三、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共处”是要“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与他人、与群体、与民族之间出现“紧张关系的能力”。
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应培养学生具备今后“预见和适应重大变革所需的性格素质”,“对培养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给予特别的关注。
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个人发展的尺度。在平时工作、学习、管理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与各任课老师联络、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传授知识更有利,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成为学生今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当代人事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收集过许多证据来证明:学生的启蒙不是建立在教学技巧上,也不是在学科内容、课程计划或视听教育的生动表达上,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质上。
学会共处,还体现在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比如,学生有学业上的问题与老师沟通;有品德上的问题与班主任交流;有心理上的问题与父母对话等等。21世纪的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是对话、交流、讨论。21世纪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之中相互交流的质量。每个人要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
四、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或“学会做人”(To be human)是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人格,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加强人们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个人责任感”。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工作与学习必然合二为一。个人必须主动地、随时随地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我们必须增强个人责任感,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将只有两大主题:生存与学习。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都应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远见和想象力,能够根据社会和自身的双重要求,确立新的人生座标。
竞争使学生重新修正自己的生存轨迹,也为他们的自信、自强、自立,施展聪明才智等提供了舞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5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