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清代的总督仓场侍郎,以及京通十三仓

如题所述

清代官制中的神秘角色:仓场总督与京通十三仓详解


在电视剧《天下粮仓》中,仓场总督这一官职令人眼前一亮。然而,这个名称是否真的出现在清朝的官制中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


自明代开始,海运逐渐被河运取代,沿江沿海八省(山东、河南等)的稻米和石块通过水陆两路直抵京师,这些粮食被称为“水粮”,专供京城,催生了水运和仓储两大系统。在明朝,京城各仓库的管理者被称为“总督仓场侍郎”,简称“仓场侍郎”,这一职位在电视剧中的“仓场总督”概念上有所不同。


顺治元年,满清入关后,沿袭明朝制度,设总督一名,仓昌侍郎各一,满汉并置。到了康熙十八年,这一职位正式形成,设有满族与汉族各一的仓场总督。仓场隶属于户部的户部仓场衙门,负责京仓、通仓粮库和北仓粮运的管理,具有相当的自主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仓场侍郎是个至关重要的职位,负责皇室、八旗和王公大臣的粮食供给,尽管二品官衔,但其政治地位丝毫不逊于户部左右侍郎,甚至高于刑部、兵部、工部的高级官员。不同于六部的官制,仓厂衙门内部设有独特的层级结构,由“段”划分东、西两部分,各部门负责人皆称“精诚”,如亮亮殿、大通桥都督府等。


在众多下属机构中,京通十三仓占据重要地位,包括京城的十一仓和通州的两仓,以鲁米仓、南新仓等命名,各有其特定功能。京通十三仓不仅是粮食储备的核心,也是宫廷供应的重要保障。比如,万安仓与苍恩丰仓的出现,使得京城粮仓总数达到十五座,各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分配原则。


粮食等级与用途决定了它们在不同仓库的存放位置,从皇室的珍品白米到八旗官禄米,各司其职。内务府的恩丰仓则主要负责分配宫中太监的俸禄和内务府三旗人的口粮,展现出仓储管理的精细与严谨。


清代粮仓的储存单位是“廒”,每个仓库的粮食数量不一,最大容量可达数千石。京通十三仓的规模宏大,库存数量详尽,如鲁米仓的57现金,反映了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仓场的管理严格,每年粮食入库需在御史监督下进行,皇帝还会定期巡查,确保粮食储备的稳固。可以说,仓场是清朝国家命脉的重要支柱,其运作的精细和严密,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粮食管理的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