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讲下“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和“蒸发浓缩,趁热过滤”的区别和原理。求助!!

老师说“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如KNO3。可是它的原理究竟是怎么样啊,?到底是谁出来谁留在溶液中。 为什么“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就能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举例给我详细讲讲。

也讲讲“蒸发浓缩,趁热过滤”

网上很多错的答案~~~ 希望不董的不要乱说。 谢谢各位。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如KNO3 ,蒸发浓缩形成硝酸钾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时,硝酸钾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溶解度明显减小,溶质就会结晶析出
“蒸发浓缩,趁热过滤”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蒸发浓缩时溶剂减少,氯化钠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结晶析出。而硝酸钾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继续溶在水中,趁热过滤即可得到较纯的氯化钠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0
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石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率的方法。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 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
第2个回答  2013-03-10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100℃)使水蒸发﹙掉﹚,硝酸钾仍在水中,溶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这个过程为蒸发浓缩。蒸发浓缩到高温溶液中硝酸钾浓度达到饱和时,停止加热,进行过滤,这就是趁热过滤。滤出非硝酸钾物质后,进一步冷却,随着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也在降低,有固体硝酸钾析出,这就是冷却结晶。同时也提纯了硝酸钾。一定对你有帮助,如有需要可以继续讨论。
第3个回答  2013-03-10
这里的蒸发一般是蒸掉溶剂 只有蒸发也是可以让溶质析出的;
按你的意思 应该是要分离几种物质;
由于KNO3的溶解度变化大 在冷却结晶时候就会比变化小的析出的多(冷却之前应该没有或者很少有固体开始析出)
那样就能达到分离的目的;
趁热过滤应该是不想某些溶质由于降温析出。
第4个回答  2013-03-10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是利用温度降低溶解度降低的原理 蒸发浓缩,趁热过滤
是利用溶解度差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