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抗凝血药有出血风险

如题所述

抗凝血药,简单的来说就是止血药,可以用于很多异常出血性疾病。正所谓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抗凝血药会引发出血等副作用,就像心房颤动这种疾病。
1、服抗凝血药有出血风险
医生提醒,服抗凝血剂有颅_、肠道出血风险,应避免跌倒、受伤。
在台湾,心房_动每年新发人数约2万9000人,推估超过23万人为心房_动患者。心房_动会造成血栓,并发脑中风、心肌梗塞、动脉栓塞等疾病,尤其会提升5倍的脑中风发生率。
林口长庚医院心脏_科医生詹益欣今天表示,心房_动是由于心房发生快速_动而无法正常收缩,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并在左心房形成血栓,当血栓顺着血流进到脑部,造成脑部血管栓塞时,就会引发脑中风。
詹益欣表示,心房_动患者可能需服抗凝血药物降低栓塞风险,避免脑中风等危险情况,但抗凝血药物就像剑的两刃,可以防栓塞,但也同时增加出血的风险。
他说,过去服抗凝血剂导致出血的地方可能是全身性的,但主要可能发生在颅_出血、肠胃道出血。颅_出血机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就很严重;肠胃道出血则表现在解黑便、血便、吐血等。
心房_动会有中风的风险,詹益欣说,患者会不会中风会配合其他危险因子评估,如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是否65岁以上,当危险因子愈高,中风因子愈高,就会建议用抗凝血药治疗。
目前有第四种新型口服抗凝血剂自9月起健保给付,詹益欣说,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剂较传统药物和旧型口服药物安全性高,尤其脑出血机率下降5成以上,降低中风、死亡风险。
不过,第四种新型口服抗凝血剂给付有条件,詹益欣表示,患者要年满75岁以上或65岁以上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不限年龄,但曾中风、心脏衰竭。
詹益欣表示,不管服用传统或新型抗凝血药,患者应注意不要跌倒,只要有流血,撞击会增加出血风险。服药者若发现刷牙牙_流血、大便颜色不正常、吐出来的东西有血丝都要小心。
2、心房颤动是心脏病
发病原因:
(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3、心房颤动的防治
1、避免咖啡因等刺激物:咖啡、茶、苏打水和巧克力中都含有兴奋作用的刺激物咖啡因。咖啡因摄入过量会导致心跳加快。另外,还应该注意营养补充剂、感冒药和过敏药等非处方药物。某些药物会含有多种刺激物会诱发房颤,还有些药物相互间会作用也会诱发房颤。
2、保持健康体重:身体超重会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增加房颤危险。肥胖症会改变心房大小,随着体重的增加,心室心房会逐渐肥大。
3、压力最小化:即使是身体一向健康而且没有心脏问题的人,遭遇巨大压力时也会发生房颤。当代研究表明,大约54%的间歇性房颤患者认为心理压力是最常见的房颤诱因。
4、限制酒精摄入量:醉酒损害心脏健康,醉酒会导致身体脱水、提高应激激素水平,增加房颤危险。研究发现,节假日期间,医院接诊的房颤病例达到高峰,被戏称为“假日心脏综合征”,这与节假日过量饮酒不无关系。
5、戒烟:尼古丁是心血管刺激物,会短时加快心跳,加重房颤危险。此外,吸烟还是冠心病的一大已知风险因素。
6、控制胆固醇水平:动脉硬化等心脏问题以及高胆固醇都会加重房颤病情,增加心脏病和中风发作危险。应保持低脂和素食为主的饮食,每天坚持锻炼以控制胆固醇水平。
7、治疗潜在慢性疾病:房颤通常是潜在疾病的第二病症。睡眠呼吸暂停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就是两大潜在慢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房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罹患房颤的危险比常人高5倍。甲亢会导致体内化学物质平衡紊乱和心电失衡,诱发房颤。
4、常用的抗凝血药
抗凝血类药的主要功能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它血栓性疾病。
1、肝素类: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迅速。常用于需迅速抗凝治疗者或用于口服抗凝血剂前用药;
缺点为:使用不方便,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当用量过大时可引起出血,副作用相对较大。
常用的有:
供静脉给药的肝素钠;
供皮下注射的低分子肝素。
2、香豆素类:
常用的有双香豆素、华法令和新抗凝等,通过拮抗维生素K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减少而抗凝。
特点为:作用开始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需较长时间抗凝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
3、抗血小板药:
常用的有:
阿斯匹林、潘生丁、氯吡格雷(波立维)等。对防止血栓形成有效。
目前广泛采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血栓性疾病;氯吡格雷(波立维)也常用于抗凝治疗。
4、溶栓酶类:
常用的如链激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去纤酶、抗栓酶和清栓酶等,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血管再通,多用于心脑血管溶栓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