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宋朝辉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是重视自己的教学设计,重视这节课达成的目标。其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虽然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虽然知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依然是把自己放在绝对的位置,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者及教学行为的变化者并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教师是“目标”动作的发出者与执行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仅仅处于一个受动者的地位。如下面的的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

2.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的词语。三个教学目标的动作主体都是“教师”“引导”“培养”“使.....树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词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是站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仍是站在“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设计。“理清各段的内容”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知识积累理清的,而是在教师控制“引导”下的理清的“教师认为的文本思路”。教师虽然接受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阅读时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所以,教学目标主体错位、目标弱化的本质还在于教学观念难以在教学行为中落实。

二、贪多求全,目标泛化

笼统、抽象、空泛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老问题。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元素。任何一个点都是教学点,这就给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具体到一篇文章,设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追求很多,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方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要学会什么,而教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泛化的目标带来的就是随意,随意教学导致的就是未知的学习结果,未知的学习结果呈现的就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三、脱离实际,目标异化

1.脱离语文定目标

语文学科是一个人文性与综合性极强的全息学科,社会中的大事小事都能进入语文教科书,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变成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极易滑向非语文的目标方向,致使其异化成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语文独立设科的基本目的不过是让孩子们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识文断字,掌握言语表达的能力。据此,语文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学习并揣摩他人是如何借助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后一个阶段是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语言的学习,其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指向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2.脱离教材定目标

很多教师在设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一般都是按照惯性思维,以前如何做,现在还怎么做,很少从教科书的编辑体例、单元设置、课文在单元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单元中所承担的基本教学任务等角度去思考教学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将教案书上的目标移动一下,压根就没有去思考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面对的学生。

《背影》一课的单元编写要求“读这样的散文,首先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如《背影》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段话确定了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叙事类作品的叙事线索,二是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蕴涵的情感。具体分析《背影》的叙事特点及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背影》教学目标则应是“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背影’为线索”,“特定情境——‘买橘子’的感人细节所蕴涵的情感”。用可具操作性外显行为动词进行表述就是:①能说出“背影”是《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②能对作者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构思布局做简单的评论;③能复述(表演)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并说出在这个细节中所蕴涵的作者情感。由此可见,脱离教材定目标就会导致教学的盲目与不可操作,教材是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3.脱离学生定目标

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问题、学力水平、学习起点设定教学目标的也不乏其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层级性相对模糊,这就使得教科书的编者在选用教学材料时只能根据个体的主观经验作初步的感性判断,以决定该材料适合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阅读学习。这使得不少经典性的范文会同时出现在不同学段的教科书中。但很多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脱离“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的情形,在语文教学设计汇总也是很常见的。

四、含糊笼统,目标虚化

这是许多教师都在不自觉的犯着的毛病。这样的目标看起来没多大的问题,可是仔细研究,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于己于人都无益处。

五、盲目照搬,流于形式

案例

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其实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认真思考,这些虚无飘渺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但实际上,还存在着教师不再将语文教学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呈现三维存在的立体网络结构,以及三者有所侧重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三个维度简单叠加。

六、概念不清,表述不准

《背影》一文的第三条教学目标“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该目标的表述受了惯性表达的舞蹈而缺失了自己对此话的了解。而且这个句子是有语病的。

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又该如何解决呢?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门科学,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耐心研究,不仅仅要研究教材,课标,还要研究学生;不仅仅要研究知识目标,也要研究情感目标以及过程性目标。其中的艰苦也许只有沉入下去,才可以体会得到复杂程度。我认为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这是教师一切行动的指南,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

2.认真解读教材,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六册书的内容最好是能理解透彻。

3.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我们设计目标的落实者和基础。

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明白每个学段的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做到心里有数;另外还要多钻研教材,不仅要反复琢磨本篇教材主要内容,还要考虑到这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整套教材里处于怎样的地位。还要及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学生达到了怎样的目标。

4.分析课文的文体特征。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规律,从大的方面来说,文体实际上分为两大类。即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这两大类文体在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上有明显差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到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抓住这些特点,才能真正发现文章的教学价值,从而完成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妥善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1.什么是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维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说,从三个维度设计和表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无疑更准确和合理。

2.三维目标要注意有机融合。笔者以为已知识目标为基础,其他两个目标穿插落实。这样会更好。

3.目标定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是活物,是有灵性的个体,他们的基础不一样。要求教师灵活处理目标。

4.对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陈述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的一定的原则。

(1)重在表述学生外在的听说读写行为、内在理解与表达的心理变化。

(2)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层分类陈述。

(3)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应该明确、具体,有操作性。

例如:尽量使用“指出、说出、背诵、选择、介绍、描述、划分、区分、比较、综合概括”等可操作,指向具体的词语。在行为目标陈述的时候,要注意包含这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条件或者情境,表现水平或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发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探索中前进,收获研究的成果。这是一种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职业的幸福感的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