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主题感恩父母

最近学校要开什么辩论赛,主题是感恩父母,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主题,随便讲点什么就糊弄过去了,可是要命的是,我们竟然是反方,也就是写不要感恩父母。。老师要交我们找资料写在本上周记,网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哪位仁兄提供点建议,谢谢。。了

这个有违主流 如果比如要写的话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父母的恶习影响了子女的发展。。比如通宵打麻将 讲话不文明二 父母从不关心自己的健康 包括身体健康 心里健康之类三 父母没有给子女打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四 父母太溺爱自己的子女。。不利于子女的独立自主另: 你们的辩题很郁闷。。摆在明面上是输的。。哪有说不感恩父母能成为主流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8
西汉建国初曾经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策治理国家,使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渐而鼎盛。自西汉武帝开始大兴儒家思想后,董仲舒系统化的“三纲五常”就开始被统治阶级灌输到民众思想里。至东汉末年政治动乱时期,则是“三纲五常”大行其道之际。但是孔融这个儒家的正统后人却率先反对起祖宗的学术思想起来了,他的这一番惊人言论,足可以把根深蒂固摆在神坛上的儒家思想掀翻在地。
    
   《后汉书》记载孔融“又前与白衣弥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这番“大逆不道”的观点在当时真可谓捅天之过了,尤其是从他这样的儒家正根嘴里说出来,更是不能让深受“三纲五常”影响的民众所接受。就是这番言论从孔融嘴里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了,被一个“四岁让梨的人”大义凛然的说出来了。孔子的思想真的高贵了吗?孔子死的时候谶语“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孔子只能想到他死后200多年后的事情,他却没想到真正的把他“衣裳颠倒”了的人是他的子孙孔融。
    
   孔融最后被政敌曹操谋害了,而曹操加给孔融的最大罪证就是“父母于子无恩论”。孔融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发表这样的言论的(请记清这一点,也是我写此篇时所站的立场),同时他对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是这样对待的,不受半点恩德。被抄家的那一刻,他固执的反问子女“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于是把本来“寄它舍”有望逃脱厄运的子女也都赴刑了!这种“父母不与子女恩”的行为也印证了他的思想言论。只是过于残酷了些。
    
    事隔1700年以后,两个公认的文学思想家也引用了这样的言论。第一个人是鲁迅,他站在父亲的立场上论证父子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引用了孔融的“父母于子无恩论”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父子恩情之间的看法。文中最为重点的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精髓的见解是“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
    
    第二个则是胡适。在他的儿子出生时写了一首名为《我的儿子》的诗。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在诗中写到: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这种言论自然引用了孔融的“父母于子无恩论”思想。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贬斥之声纷至沓来。仿佛踩了道德卫士的尾巴。胡适的反映在答汪长禄的信中表述的很清楚:
    “我们生了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的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台湾学者李敖特地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记录了孔融与胡适这场历经1700年的思想对话,而且还表示对孔融的思想深为佩服。
    这三个人都是众所周知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言论却同样的如出一辙,同样的引发了一场思想地震,让某些人难以接受。他们都是站在父辈的立场上考虑对子女的责任。这种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能够清醒认识伦理关系,放下“老子为天”尊严的思想家,我看不多见。看这三人所处的时期,都是中国思想冲击,豺狼当道的政治动荡期。能有这番思想高度自然是高人一筹了!
    胡适的说法我到是很赞同的。以我的观点来看,男女结婚之后,自然都会说“我们要个孩子吧”。但是这只是父母的意愿,谁会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后果呢?肯定没人这样想,因为孩子还没出生!每对父母要生育之前,会考虑孩子出生后将要面对多少灾难吗?应该不会的,因为他还没出生!这样的灾难或许是战争、或者是疾病、亦或是生存环境等等。他(她)生下来会面对多少苦难和痛楚,谁又替他们想过这样的问题。
古代有“溺女婴”这样的恶习,就是把生下来的女孩子溺死。《韩非子.六反》记载:“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不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的便,计之利也。”
    再而言之,有的父母见生下孩子是天生缺陷,就把孩子弃于荒野。难道这样也算是恩吗?如果这个弃婴造化大得而存活下来,长大之后的他(她)也要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恩吗?如今我也有自己的女儿,也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既然我们生育下来她,同时也就担负起教养她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最初存在理由不是我们要施恩与她,而是我们必须对她的出生负责。按佛家的说法生育她是我们种下的因,教养她则是我们必然担负的果。
    我很赞同古语“养不教,父之过”这样的说法。既然把子女生下来,就有责任教养。教养就是“教育和养育”,教育他(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养育他(她)成长到能够自食其力,而不是成为一个靠别人养活的软弱无能的人。不养育倘若也不教育,日后他(她)可能夭折;可能残疾;或者成了强盗、恶人。于家于国于人于己都无益,这样的过错应该算在谁的身上呢?民间俗语“养儿不教如养猪”这样的说法又是在提醒谁呢?那些生了孩子却交于别人教养的人,对孩子是毫无恩德可言的。也就无从谈起“父子为纲”了!再想从子女那里得到回报显然是有点无功受禄了。
    
    古时的“父子为纲”都是给子女的约束,在这样的思想大环境下,婴儿刚一出生就要面对的是欠父母一份生育情。于是就是报偿一生的生育之恩。然而却没有人站在父亲的立场上考虑是否亏欠孩子什么!在给他生命的同时是否也给他(她)带来了伤痛。为了避免他(她)的这些伤痛,就应该教养他(她),从而让他(她)有能力保护自己,同时也服务于他人。所以我说真正有恩德的人应该是教育和养育自己的人。当然承担这份责任的主要是父母,父母这种教养之恩是我们应当回报的。如果单只是生育而从来不教不养,溺死或者荒弃孩子而与他们生死无关的父母。则没必要去回报他们什么了。
    
    写完此篇,想起了胡适先生在给汪长禄的信中结尾的一句话:
    “总之,我只说了我自己承认对儿子无恩,至于儿子将来对我作何感想,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不管了。”
    我倒是想借胡先生这句话做此文的结束语:
    “总之,我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了。至于别人怎么评议这篇小论的价值,怎么评价我的人品,那是他们的事了,我不管了。”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句子,说的即是“孔融让梨”的典故。《增广贤文》中,“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也出自孔融之口。在中国史籍典章中,记述孔融的主题词多与聪慧、旷达、傲慢、刻薄相关。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生于公元153年,卒于公元208年。他是被曹操杀死的。曹操在判处孔融死刑的《列孔融罪状令》中,陈述孔融的罪行是“违天反道,败乱伦理。” 《后汉书》孔融本传记载,孔融曾与好友祢衡议论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一种瓦罐)中,出则离矣。”以现代汉语翻译,这段话的意思是:“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情可言,论其生子的本意,不过是发情的结果。母亲对于儿子,又做了什么呢,就像东西存放在瓦罐里,东西出来了,与瓦罐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说穿了就是——孩子无非是父母发情的产物。

这就是后世“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由来。

实际上,“孩子是父母发情的产物”最早出于东汉王充之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今人李敖追捧“父母于子女无恩”的说法,作《孔融“父母于子无恩论”申义》一文,把古今中外能够证实“父母于子女无恩”的材料搜集起来,洋洋洒洒,颇为可观。

胡适也是“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推行者,他曾经说:“我们糊里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有一出话剧名为《群鬼》,父亲阿尔文荒淫纵欲,死于花柳病。儿子欧士华受其遗传感染 ,最终也发病身亡。剧中有这样的对白——牧师对阿尔文的夫人说:“一个孩子应爱敬他的父母?”阿尔文夫人问:“欧士华应该爱敬阿尔文先生吗?”

就像儒家宣扬的“父为子纲”一样,基督教也有孩子必须敬爱父母的信条,胡适对此怀疑道:“假如我染了花柳毒,生下儿子又聋又瞎,终身残废,他应该爱敬我吗?”

依我看,胡适的本意并非是说父母于子女无恩,他只是质疑父母要求子女报恩是否合理而已。将来要生孩子的男女们,希望也想想“父母于子女无恩论”这一说法。 顺序可能有点乱,但是大概意思应该能看得懂。总之就是从孔融的思想出发,加上鲁迅胡适之类的想法。网上去查查看,整理整理就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