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菩萨蛮 翻译

速度

李 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
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9
题考〕 【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音癸签】、【南部新书】略同。又【北梦琐言】:「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丞相假飞卿所撰密进之,戒以勿泄。」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菩萨蛮酋称女蛮。当时教坊,谱作曲词,遂为词名。后杨升庵改蛮为鬘,失其本矣。后人又名为[重叠金]、[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非特于词名来源无涉,且[子夜歌]另有正调,而[巫山一片云]更易与别调[巫山一段云]相混,殊属无取。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为词调中之最古者,即以五七言组成;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即为七言仄句。第三句为仄起之五言句,换用平韵。第四句为五言拗句。后半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与前半第三四句同。此首相传为太白创作,顾按上述,调之创始,在唐 大中初,则白又何以见此词调?【词苑丛谈】谓:「今诗余名[望江南]外,[菩萨蛮]、[忆秦娥]称最古,以【草堂】二词出太白也。予谓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屑为,宁肯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词嫁名太白耳。」按诸上,引【北梦琐言】与此说相合。近世胡适作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8826.htm

第2个回答  2008-06-13
李 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
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第3个回答  2012-12-05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

  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