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智障学生的生活化数学课堂

如题所述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难以抽象概括,不少教师因此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感到力不从心。但是只要让智障学生的数学课堂尽可能的接近生活,贴近生活。就会发现培智数学课堂照样可以五彩斑斓,照样可以充满生活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8
  一、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的科学确定
  针对智障学生所表现出的文化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特点,纪勋初职在课程设置时力求通过各类课程的合理安排,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学校把培养学生最终成为一个能被职业环境所接纳的“社会人”作为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通过两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获得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初步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获得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所必需的重要基础知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操作型初级专业人才。
  2.课程容量的适度安排
  初职学生两年内接受培训的总课时只有72周,共210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智障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所学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容量安排是否得当是个关键。因此,在课程容量上必须削枝强干,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
  以上是以文化课为例说明安排课程容量的基本原则,对专业课、综合课程等的容量设置也都应遵循这些原则。
  3.课程标准的合理定位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设立中体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标准应该如何定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见诸文字很少,学校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总结。
  首先,要有标准。没有标准等于没有要求,教学中就有可能出现“开无轨电车”的情况。其次,标准定位要合理,既不能定得太高,超出智障学生的能力范围,又不能偏低,应当满足学生今后迈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再次,制定课程标准必须保证底线,必须让学生能够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最后,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以能力培养为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式的教育。
  (1)面向全体
  职业技术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因此,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也决定了学校提出的课程的标准。由于劳动部门不可能因为智障学生存在的问题而降低标准,所以课程标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智力水平划分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其理由是:
  ①学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发现,由于对学生的智商测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语言上可能得分很低,但其操作能力却未必差,加之智商测验还受到测试时学生的身心状态、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误差不可避免,因此智商数不一定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真实的智力情况,更不能根据这个模糊的数字去给学生定级。
  ②多元的课程标准,其结果可能导致没有标准,不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③过早地根据智力水平对学生划分等级,容易形成心理暗示,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潜能开发。
  因此,最终学校认为课程标准只能是一个,就该校情况而言,课程的标准就是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标准。以下是超市理货专业和中西面点专业的部分课程标准。
  (2)尊重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同为超市班同学,有的同学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有购物的直接经验,有的同学却连人民币的币值也搞不清。这种差异性是学校制订和执行课程标准的难点。但学校认为,任何一类教育都会存在差异性,有差异才会有互动,有互动才会促发展,关键是对差异性的把握。
  ①不轻易给学生下结论,重在对个体的分析。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不认识人民币,但不能就此说明他没有认识货币的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同学从小受到父母过分庇护,从来没有购物的经验,因此也就不知钱为何物。通过培训,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得到解决。
  ②课程标准只有一个,但要求可以有高低。我国教育一直是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评价,但培养出的学生却各不相同。学校从一些原来随班就读的学生身上发现,这些学生缺乏自信,智力没有得到开发。之所以得不到开发,是因为原来的教学要求相对他们来说偏高,日积月累,知识的“债台”高筑。因此,学校认为课程标准要体现一定的高度,但对具体学生要区别对待,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中体现分层的思想。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教学要求拔高或降低,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了这样的理解,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制订课程目标时就为自己扫除了思想障碍。
  (3)培养能力
  人的智商是客观的,但人的能力是可以开发的。能力的养成比单纯掌握一种职业技能更为重要,因此在制订课程标准时,应当十分注重能力的要求。能力是多元的,如生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不要以为智障青年没有组织能力,其实他们具有一定的潜能。中西面点班在中式点心制作分组比赛中,某组同学总是又快又好。原来这组的组长十分善于观察:有的同学劲大,让他和面团;有的同学手巧,让他擀皮;有的同学放馅又快又准;而组长自己成形又快又好。根据同学的不同特长来分工,当然能在比赛中获胜,这就是一种组织能力。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活动课都有培养、考察学生能力的地方。如“普特融合”活动,学生参加活动时的参与程度、表演水平、交往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展现,那么对这门活动课的课程设置就应有相应的体现能力方面的要求。
  4.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培养目标,又要确保目标的实现,开设哪些课程,各占多少课时,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为了提高效果,各门课程应有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1)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结构的说明:
  ①文化课体现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数学、在专业上学习语文、数学的相关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有机整合的目的。
  ②美育、体育与健康是要让学生体验生活趣味,树立健康意识(身体、心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另外,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体现时代要求,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③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主,为了突显专业能力,学校把“岗位适应”作为选修课程,每周一次安排学生到固定挂靠的公园、超市、宾馆进行专业体验。
  ④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与专业有机联系,又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2)课时总体安排
  注意学科间的结合与渗透,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经过必要的整合后,加以统一,其中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是2:3左右,第四学期的实习课比例占整个学期的90%以上,适用于培养目标明确和直接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
  (3)各类课程的相互渗透
  语文学科:教师选编、自编了明理篇、欣赏篇、应用篇三类教材,其教材内容、练习内容、写作内容均与中西面点专业、超市理货专业、园艺专业密切相关。同时对阅读、书写、说话等基础知识的要求,对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文明礼仪等能力要求的培养均渗透于教学中。教学过程中通过逐个指导、逐个批改、逐个过关,落实教学目标。
  数学学科:主要选编了概念、计算、应用、成本核算等四大类教材、讲义,其中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都随专业的进度和内容随时作调整,选编教学内容。
  二、职业技术学校的展望
  智障青年的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在新时期的新尝试,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在已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提出以下展望。
  1.专业技能训练是关键
  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是2:30但在实践中发现,智障学生技能的形成要比正常人多花几倍的训练时间,所以目前该校专业课的比重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将逐步调整,努力使其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1:3左右,真正设置一套能适应智障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另外,对于智障青年学生而言,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逐年在变,智障青年学生如果只是单一地学习某一种职业技能,就有可能在就业时出现困难。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可以在主修的专业课之外,再选修一到两门的选修专业课,选修专业可以是其他专业的主修课,也可以只作为选修专业课出现(比如,清洁技巧、保洁技能、净菜……)。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避免因为只有一种技能而被市场拒之门外。
  2.生存教育是基础
  由于智障不同于其他的残障类别,有其特殊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智障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并非每一个都能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对于这些可能无法真正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也包括可以掌握职业技能的智障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应该是首要的。建议在社会公共课中再加设一门生活课,教授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3.培养学生的气质和教养
  智障学生的心理灵敏度较健全人弱,对美丑的分辨能力也显得很薄弱,因此经常可见智障学生做出一些如当众剔牙、对着人打喷嚏等不雅的举止。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有教养、有气质的言行举止常常可以使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他人认可。智障青年学生更需要这种认可。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礼仪和言行的训练非常重要。建议丰富美育课的内容,从引导他们欣赏艺术的美,深入到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形象气质的美。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让学生成为形象美好、举止得体的人,进而更快、更顺利地融入社会。
  4.注重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学校发现,由于智障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不及健全人,因此,他们在拥有职业技能之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环境,顺利地开展工作。职业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包括很多人际环境。帮助学生在进入真正的职业环境之前,学会如何在职业环境中调节心态、为人处世,也应该成为智障青年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建议在第四学期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模拟职业情境的训练,借助于一些具体实例和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职业环境,并学会在这些情境中应当怎样去做。这对于学生顺利进入正常社会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