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让孩子挤高考的“独木桥”吗?

如题所述

全国有900多万考生,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是能成功通过的,只占很小的比例。相信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此时都是五味杂陈。

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明白,在当代的中国,这场竞赛被赋予了太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现在,虽然我们的孩子离高考还相距甚远,但我们也该想一想:有没有必要为他提前做什么准备?在亲子教育中,又该去灌输怎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十几年之后,到底要不要让他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

高考!高考!

对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来说,高考可能不会较大的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是,作为没背景、没资源的农村人,高考是他们逆袭人生的第一张牌,是当下国内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也只有高考,才能与中国自古以来爱“钻漏洞”“讲人情”“走后门”等现象相抗衡。作为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高考这条路似乎无可替代。

教育的本质不是高考,是培养兴趣

虽然高考在中国的地位无法撼动,但是现在一想到我家老大悦悦今年就要进入幼儿园,在前20年的人生中除了上课就是考试,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育,让分数成为教育最为追求的目标……我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凉感,我并不希望这样。

我认识一对年轻父母,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专门拜访了教育专家,希望专家能够教给他们一些教育方法,使他们四岁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结果那位专家给他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要求孩子英语考得多好更加重要;

2. 不要限制孩子玩的想法,在孩子玩的过程中做个用心的家长来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天赋;

3. 给孩子以培养潜能和展示天赋的平台,未来无论在哪个方面发展,都有机会成为该方面的精英人士;

4.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且让孩子学音乐、学体育,学校成绩保持在85分以上就可以......

我能想象的到那对父母听到这些建议后的表情,在他们眼里,这些建议是与现在的教育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但是我特别赞同那位专家的观点,培养孩子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的合集,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不是仅仅由阿拉伯数字来说话。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有时候是揠苗助长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我们不能让孩子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更不能抢跑。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慢慢来。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看一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就知道,原因就在于此。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这件事,除了学校和老师以外,更主要的还来自于家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通过家庭中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怎样的传导,灌输怎样的理念,将影响着孩子能有如何的学习思维,以及看待分数的角度。相比填鸭式的课程,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探求真知,真正的互动体验,才是最稀缺和重要的。

一位从事教育的老师曾说,父母的陪伴,是爱的一种方式,更是一场爱的教育。

人生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止在考场

记得有个作家说过:“在漫漫人生中,你会发现,人生不在这里失败,就会在那里失败,不是考试失败,就是恋爱失败;不是职场失败,就是婚姻失败”。

但每一次失败都不会是人生的终点,除了高考,我们在人生中需要经受的考验不胜其数,学历并不是支撑孩子百战百胜唯一的护身符。

其实,进入社会时要面临的难题,远远比高考复杂的多。

长大后才会发现不光是考场会锤炼人,出了考场,社会上有更多的挫败感,生活中必将有各种不顺,都让人学会承受。

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有不同的期待与教育方式,这应该被理解,也应该被尊重。但我只想对我的孩子说,即便她最后不愿意参加高考,或者高考后无论分数如何,根据她的意愿和兴趣来出发,选择一门有兴趣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未必就是一个很坏的选择。

当我们的孩子到了18岁,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我们的孩子不去走“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急躁地逼迫他向上爬,而是坦然的、轻松的告诉他:没关系,尽力就好。

毕竟,人生还有很多条路可以通向罗马,高考只是其中一条而已。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