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想创业,有多难?

如题所述

这几天,借着《人民的名义》,官场、民间、体制……都让人好好议论了一把。

是的,我们无不属于这几个词,不在官场,就在民间;不在体制内,就在体制外。

体制,是一种痛、一道坎、一堵墙、一个围城、一条阴阳分隔线、一道孟婆桥……

外面有无数的人削尖脑袋想进去,君不见每年“国考”(公务员考试)乌央乌央的人头。

里面也有无数的人想出来,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万通六君子”(就潘石屹、冯仑这帮人)成功抓住了中国第一波地产开发机遇的大佬,到现在屡见不鲜的“裸辞”者,80后处长、县长们,一直以来,都不乏主动砸掉金饭碗的反动分子。

01

跨出那一步,到底有多难?

很久以来,有个看了我文章后加我的读者,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偶尔聊天互动,但我也不知TA是谁,是做什么的。

直到前几天,当我写了《以“人民的名义”自问:我为什么当不了官》后,TA在上和我语音聊天了比较长时间,一个生于1974年的姐姐。

她现在在体制内,但是没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

外地人,来自农村,上大学后进了体制内的一家单位,呆了快20年了,她声音中有强烈地不甘:

“实在是不喜欢体制内的那种(工作)方式,我真的很想出来,我也不是盲目地出来……体制内养老是没问题,呆着很舒服——但舒服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把你的大脑放空,想成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像一个木偶,被人牵着,让你左边动一下,你就左边动一下;让你右边动一下,你就右边动一下,我实在是不太喜欢……

我有出来的想法都一年多了,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跟家里人商量,但是从父母、爱人到孩子,都强烈地反对我出来——孩子14岁了,马上要升高中。

我从最开始激情满怀地特别想出来,就像一个角从0度转到180度——过去从家里人到我自己都是体制内的思维,但现在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能做一个没有想法的木偶……

但在他们的反对下,我又从180度掰(音)回到0度,我仿佛听到我的骨头嘎吱嘎吱地在响,太痛苦了……我觉得我掰不回来了!

实际上他们都还没有想穿,给我甩了很多利害关系,我爸爸说如果我出来创业,那就除非是让他早死几年!他是担心我出来创业,搞不好他们养老有问题……

40多岁不是一个冲动的年纪,现在出来心态要特别成熟,不是对谁有意见,或者说跟谁关系处不好。我不想再像一个木偶一样的过后面的几十年!

我对这个姐姐说:

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特别想出来,就要充分地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包括社会资源和人脉的准备。

出来的那一刻就是“一口气”的事情,但这个“一口气”不是赌气,而是勇气。

没有按月发的工资了,没人对你充满尊敬,更没有前呼后拥,以前是别人求你,现在是你求别人,没有社会地位,独孤、绝望、挣扎、破产……都只有自己顶着。

出来后是很难,但是如果你准备充分地话,也没有那么难,那么多从体制内出来的人现在也活得好好的呀。

这个姐姐说,已经看好了一个项目,要出来就是4月份的事情,祝她一切顺利吧!

02

跨出那一步后,你后悔吗?

我之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十几年,只能算0.5线体制内。

所谓体制,行政学的定义我不懂,我只能说现象。

上下左右都是等级和级别,事无巨细都要请示汇报,由X委会讨论决定。

但所谓的讨论决定都是:认认真真走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凡是重要的事都是灯下黑,凡是大张旗张地讨论其实都是鸡毛蒜皮,凡是现任都不会和前任的人,包括前任的项目和指示。

凡是公开竞聘都是陪太子读书,凡是评先也基本是内定好了的。

当然,也有被民主测评搞黄了的任命,和冒出来的黑马。

一个位子有几十个人抢,熬到一个处级头发全白……

一些新项目的上马,新部室的设立,都不过是为了安排人。

……

这就是体制内了。

记不清有多少人问我这个问题,你当时是怎么出来的?我不想去描述,没意义了,出来后无非是换个地方做事,老是讲你是怎么出来的那一刻有意义吗?

但是没办法,听众就是对那一刻感兴趣,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还有人老问:那你现在后悔吗?你当时出来如果有个更好的单位可以去,你还会创业吗?如果现在让你回去,给你一个位置,你回去吗?

我哭笑不得。这样的问题很无聊,我都出来好几年了,问这些有意义吗?

但我还是很耐心很真诚地解答,路都是自己选的,又不是小孩过家家,有啥好后悔的呢?

如果当时有一家更好的单位让我进去,我应该不会选择创业,创业的确是走投无路的人干的。

但是很遗憾,这个好单位当时没出现。我都创一年多的业了,这时有个好单位让我去,你说我会去吗?就像两个人谈恋爱分手了,我和另一个人结了婚,现在前任出现了,难道我要再离婚跟他去过吗?

显然不会,正确的事情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放在错误的时间做就是更大的错误。

我想我的亲身经历,可以给一些在围城内外的人以参考。走过的路不能回头,错过的人也不能回头,即便错了,也只能将错就错。

03

跨出那一步后,都混得怎么样呢?

以我非常有限的圈子,搜索了一下那些离开体制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创业的只是一小摄人,多数人到企业去做管理人员了。

一媒体的财经部主任,出来后先去了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做了几个月,不适应。辞职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想清楚家里最需要他去赚钱,于是又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现在终于适应了,干得不错。

另一个媒体的财经部主任,出来后和人一起创业,属于完全不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就被朋友拉过去的,结果创了几个月后就散伙了,后来又去一家期货公司,不适应,几个月后出来了,现在做新媒体,但迷茫感仍经常有。怀念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媒体做广告业务员的,出来属于顺理成章,公司、客户都是现成的,所以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有家大型集团公司也招了很多从体制内出来的高管,有市长、局长、县长、总编辑……但在这里所有人都只能听一个老板的,老板当着很多人的面也吼他们也是常事。

他们看起来都很适应,情商高的人在哪都吃得开嘛,但他们身上仍有浓厚的体制内的痕迹,行事作风无不体现出来。

比如,在老板面前是很绵条的,但对下面人却正好相反,你懂的。

我一个同事出来后的上司,也是从体制内出来,官至副局。她的名言是:民营企业老板就是皇帝,要像对皇帝那样对待老板。她讲话做事都有强烈地暗示和暗语在里面,像我同事那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完全听不懂,所以很快就一拍两散了。但这个副局高管也完全融不进民企的血液,后来听说也离开了。

PS,最后提醒一下要出来或者已经出来了的人,既然已经出来,就要有勇气斩断旧圈子,除非你还要跟老东家合作,否则只会让你患得患失,失意孤独。

天下之大,哪里都有你的容身之地。但天下之大,也没有哪个地方是很好混的。

选择成为李达康,还是高小琴,还是王大路,主动权都在你自己的手上。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很多创业者其实把创业想得都太简单了,认为创业是一年开张,两年融资,三年公司就可以上市了,他们认为每个投资都会成功,而且都是第一年投进去,第二年、第三年就可以上市,回报十几倍,几十倍,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想法。

实际上,创业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我们之所以好像经常看到成功的公司,比如说上市公司或者是国际500强,那是因为只有这些成功的公司才会被媒体报道,才会被别人传颂,而大量不成功的公司早已经悄无声息,你听都没有听过更不可能看到过。

为什么说创业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创业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要把一个原来没有的公司建立起来,并且让这个公司能够生存下去、发展下去,甚至能够成为行业里数一数二的,能够产生大量的销售额并赚取利润,这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前几年有很多人忽悠大学生毕业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我非常的不认同,一个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人去创业,怎么可能呢?找工作其实只是在一间大公司的一个部门里边担任一个岗位,只要把岗位职责履行好你就可以胜任了,但创业是把一个没有的公司建立起来,或者是刚刚建立的一个公司,你进去需要随公司一起成长,这难度要比找工作打工大多了。

我希望所有的创业者在开始之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且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有人统计过,存活超过3年的公司应该不超过25%,存活到5年的公司就更低了。以我多年的经验,大量的创业公司其实一直是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挣扎,用俗话说就是一直半死不活,每年辛辛苦苦都是在为发工资为现金流而发愁,真正能够把一个公司做到有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是很难的一件事,真正能够把公司做到上市,更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

前一段时间A股刚刚突破了3000家上市公司,但据我所知,在工商系统里注册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应该超过7000万家,7000万家里面有3000家能够上市,可见成功是多么低概率的一件事情。

成功企业的3个标准

创业很难,创业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要创业,成功需要多久呢?

我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每一个创业者,如果知道这个规律,创业的时候心态就会更好,至少不再会为做了3年、4年之后公司还没有上市,或者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成功状态就自惭形秽丧失信心。

什么是成功企业?我认为有3个标准:

第一,行业领先。必须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做到数一数二,不管是做硬件还是做软件,市场占有率都要排到前3名,如果在你的细分领域都不能做到数一数二,再怎么说都不能叫成功。

第二,可持续增长。今年能不能比去年增长30%,明年能不能比今年再增长30%,大起大落的企业不能叫成功,只有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才是成功企业。

第三,受人尊重。企业被不被自己员工尊重,受不受同行尊重,受不受社会的尊重。要受人尊重不仅业绩要好,企业还要奉行走正道的价值观。

行业领先、可持续成长、受人尊重的企业是成功的企业,成为这样的成功企业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短期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一些新兴企业,其实也都已经建立6年甚至7年了,而他们其实现在也还不能说是已经成功。

创业是一场长跑,不能当做短跑来跑,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使上你的全力去冲刺,一旦你用跑短跑的态度去跑长跑,那你一定是最先掉队的那一个。

成功企业需经历4个阶段

10年以上时间

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需要经历4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强,运气好,你可能用两年、一年半走完了其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但是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不能够跨越。

只有把这个阶段的事做好了,把这个阶段的使命完成了,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就跟我们人是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过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进入成人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那么人生的成长和企业发展都是一样,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发展,只有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完成了,该做的事都做了,你才能跨入下一个阶段向前前进,没有谁可以说我从童年期一下就跨入到青年时期。

第一个阶段:起步期

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起步期。

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找到企业的收入来源。具体而言是两件事:做出一个有人愿意花钱来买的产品,并且找到一种卖法,能把这个产品源源不断卖出去。

我们老祖宗对创业不叫创业,叫做买卖,其实讲得非常透彻,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把买卖做起来,做出一个有人愿意花钱来买的产品并且找到一种能够把产品源源不断卖出去的方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企业才会有收入。

这个阶段,大多数时间是我们在答案周围绕圈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知道正确的成功方向,但是如果想成功仅仅知道方向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精确的方位。比如,我们在北京要去爬香山,大家都知道,香山在北京城的西北部,但是要想到达香山,仅仅知道香山在北京城的西北部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香山它在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把这个点设定了导航,我们才能够找到香山。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做出有人愿意花钱买的产品并且找到规模销售的方法,就是没有找到成功的方位,就会一直处于坐吃山空的状态,只有成本、费用、消耗没有收入,公司不但不能向前进,一旦资金消耗殆尽公司也就失败了。

对于这个阶段的公司而言,核心要点是要省钱,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花一分钱,绝不花两分钱,能花两分钱,绝不花三分钱。

如果你做出了一款有人愿意花钱来买的产品,并且找到了规模销售的卖法,恭喜你,你的企业已经度过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了。

第二个阶段:发展期

这个阶段,是企业的发展期,要过的是市场关。

这个阶段同样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核心使命是把做出来的产品卖成市场销量冠军。你做出了对的产品,并且找到了销售方法,与你把这个产品真正的卖成市场销量第一,把钱收回来,把利润赚到,这个中间还隔着很远很远的距离。

把产品卖向全国,你的销售能力、配送能力、售后服务能力能不能到全国,能不能够找到全国各地分公司的总经理,能不能把他们管理好?理论上我们这个产品的成本是多少,未来在什么规模之上可以降低到多少,跟我们实际真正做到那个规模把成本真正降下来,这里边都隔着一个太平洋呢,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非常大。

这个阶段其实对于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专注。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卖什么样的产品,以及怎么卖,换句话来讲,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企业的收入从哪里来,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那我们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集中我们所有的资源和力量来卖好这个产品,把收入赚回来,把利润赚回来。

第三个阶段:扩张期

如果做到这些,企业已经是一个年收入稳定过亿,净利千万级的企业,就可以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企业的扩张期,这个阶段一般也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做出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成功的产品。一个企业,如果想可持续成长,仅靠单一的产品线是不行的,必须有多条产品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既然做好了一个产品,那做好第二个产品不是手到擒来,顺理成章的事吗?大大的错了,这个世界上决大多数的人都只会串行,就是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能够一心两用,同时做好两件甚至三件事的人需要非常强的能力。

对于企业也一样,所有的组织结构服务于一条产品线很容易,但是同时运作两条产品线往往就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如果做一件事的难度是A,那么并行做两件事的难度并不是A*2,而是A*3,A*4,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一个产品上成功了,然后在多元化上失败了,败得很惨。

这个阶段核心的要点是管理,公司需要设计出科学的管理机制,让每一个版块都有领军人物,并且让每个版块都是以创业的心态在投入工作。

这就是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我们做好了,企业就是一个同时有两条甚至三条产品线在运营,每条产品线都是细分领域数一数二的,这样的企业是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呢?显然是。

第四个阶段:成熟期

度过了第三阶段的企业就进入到了第四发展阶段,能够进入到这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是非常少的,但也是非常幸福的,这个阶段是企业的成熟期。这个阶段的企业,它已经有能力,也必须去建设自己的生态系统,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左右游进行布局,形成系统之内的协同呼应,形成自己的护城河,以便可持续的长久发展,这个阶段的企业大多已经是平台级的企业了。

企业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第一个是布局,第二个是“买保险”。

所谓布局就是一定要介入那些属于你的领域范畴之内的业务,或者未来可能会是你的领域之内的业务,介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参股或是自己去组建部门、组建公司的方式都可以,但必须介入。否则,一旦某个新兴的业务起来,你庞大的帝国可能就会轰然的倒掉,就像传统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前,如果你不去做布局,你不去准备自己的智能手机产品,那当智能手机成为潮流趋势之后,再大的厂商也会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布局。

那什么是“买保险”呢?买保险就是对那些可能会颠覆你,会冲击你的一些领域进行参与,主要是靠资本手段来参与。

我们经常讲颠覆,一个新兴的厂商,颠覆了一个传统的老牌帝国。但是这个时候,如果这个颠覆者本身就含着原来领先者的资本,岂不是相当于没有被颠覆?一个君王被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所颠覆,总比被与自己无关的人所颠覆强,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不是颠覆,而是进化和扬弃。

很多情况下,技术和品牌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不可能从体系内完成的,必然要被外部所颠覆,我们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让那个颠覆者身上流淌的是我们的血液,哪怕是一部分。

成熟期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进行广泛的布局和买保险,来保证企业可持续成长。当然在这个阶段,我认为窍门在于企业要敢于花钱。企业大到一定的程度,你应该有一个理念:就是你利润中的一部分例如10%应该是被浪费掉的,鼓励内部创新、为了可能的“布局”或者可能的“买保险”而参股外部公司、参与慈善、支持外部创新……不论从哪个角度,你都需要做这些“不经济”的事儿,而且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去做,这是成熟期企业最核心的事情。

对成熟期的企业而言,提高一点增长率或者提高一些投入产出效率,已经不是第一重要的事了,而避免被潮流所颠覆和回馈社会,是头等重要之事。

可见,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就和人的发展一样,都需要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而每个阶段都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4个时期加起来就是12年,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重要的是,每个阶段必须做好每个阶段的事,遵循每个阶段的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每个创业者如果对这一点很清楚,那么我们就不会心急,就会按照长跑来分配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热情和自己的资源。当我们在漫漫征程中没有很快取胜的时候,我们也会知道,这是正常状况。而当我们知道企业发展需要经历哪4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每个阶段核心的要点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把这4个阶段度过的更好,用更短的时间来度过每个阶段,从而用更短的时间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

第2个回答  2017-12-27

3分钟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妞问答报导:

四年前的今天,我们创业了。

2013年,创业之初,我参加了本科毕业十周年聚会。当时聚会大合照拍完之后,我们按照各自的职业,分别拍了公检法同学合影照、律所同学合影照、公司法务同学合影照、高校同学合影照,一轮合照下来,就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那里。

嗯,法学生放弃专业去创业,好像不合常理。

放弃专业有多难

我从法学院毕业去做法律图书编辑的时候,我每次和作者说,我也是学法律的,他们都会惊讶:“我以为你是学中文或新闻的呢,你学了这么多年法律,没有做这个专业很可惜啊。”嗯,也许法律人服务法律人不是一个专业,可是其他专业的人能更好地服务法律人,更好地理解法律人的需求吗?

创业这两年,我给各地律所主任讲过几十场律所管理课程。经常有主任让我帮忙找管理者,我说:“如果你不想做管理,可以找一个合伙人来管理啊。”他们通常的回答是:“合伙人都是律师,还是得做专业啊。”律所,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组织,因为管理者难求,不仅得懂专业,还要懂管理,而法律专业人士通常并不愿意做管理。更别提律所之外,去创业了。

去年的今天,我从法学院里招到了一批聪明绝顶的未来合伙人,他们说:“你的过去,我不曾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但今天,不少人已经离开,他们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里,但还是不想放弃专业。”嗯,也许大家心目中的专业都是在大学里形成的。但只要社会发展不停滞,专业划分也不会停止,我们是不是应该跳出这个大学专业的思维定式呢?

专业,是法律人最骄傲的事情,让我们抛弃专业光环,去做法律管理,去做法律科技,去尝试各种新的可能,很难。过去一年,身为iCourt的CEO,我看过2000多份简历,在全国高校做过16场讲座,面试过400多人,带过30几位毕业生,最后只留下了6位。但短短一年时间,职场小鲜肉的TA们,已经能够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了iCourt的项目负责人。

但这个数字还是太少了,所以我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招聘和培养人才上死磕。要为全国30多万律师提供精细化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人才要求很高,缺口也很大,时间投入再多也不为过。

闯无人区有多难

每次面试结束时,我都会让候选人问我一个问题,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最初为什么会创办这样一家法学院?”

我会和TA们分享我读书时候的实习经历。2004年,我读研二的时候,在国内一家顶尖律所实习了半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六年法学教育给我的只是理论基础和法律知识,对于如何整理证据清单、如何做案例检索、如何准备出庭提纲、如何审查合同等,我完全不知道,师傅也没有给我体系化的培训,所有的技能在自我摸索中一点点提升。

我的身边,家人、同学、朋友、作者,大部分人都是律师,他们都很厉害,但他们也很孤独。他们没有很好的课程,没有很好的工具,没有很好的平台交流,他们每天都在帮助当事人,但没有专门的人来帮助他们。

既然没有,那为何不去创造?

今天,这些当年困恼我的问题,被我们研发成了15门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国内首创。

四年前的今天,我们开了第一门课:诉讼图表集训营。研发这门课程的过程很痛苦,我们研读了国内外所有法律可视化资料,先后找过十几个老师,死磕过很多复杂案件,如何用一张图表达它们,我们在一张图上反复打磨过几十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和校长说:“不如我们做司法解释解读的培训班吧,我能找到现成的好老师,很快可以成功。”

校长回答我:“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还要我们做干嘛。”

现在,我们每天都接待几拨律师团队来总部培训Alpha,很多人走的时候说:“我终于可以卸载掉一半软件了,因为所有我想要的都在Alpha里了。”因为这个目标,工程师团队曾经跟我说:“我们相当于干了好多家国际科技公司的活,这个太难了。”

每次遇到团队跟我提出“太难了”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三个问题:这个事情如果容易,对用户的价值有多大?这个事情如果容易,竞争对手会有多快?这个事情如果容易,你的成长在哪里?

我告诉Alpha工程师:做最难的事,就是我们的价值。虽然那些公司可以把一款软件做到极致,但那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要将那些软件的极致用在律师这一个群体上。只有所有的功能打通在一个软件里,才能极大提高律师效率;只有所有的数据整合在一个软件里,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大数据化和人工智能化。

创业就是闯进无人区,在沙漠里建造绿洲。艰难在此,成就也在此。

每天迭代有多难

我们的课程是每周末升级一次,我们的软件是每周三发布一个版本,很多人觉得这个很难,但其实最难的不在产品升级,而在个人升级。因为,只要坚持人的成长按天迭代,产品按周迭代就一点也不难。

iCourt总部有很多会议室,白天用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晚上用来给各个团队开复盘会。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团队一起谈成长、谈得失、谈目标、谈改进,互相挑剔、互相磨合。每天凌晨,有很多滴滴专车会进我们的园区接人下班,你不需要告诉他是哪个楼,只需要说唯一灯火通明的那个楼。

有一个年轻人离开的时候跟我说:“采那姐,对不起,在iCourt的每一天都需要全力以赴,但我真的做不到,每一天,都这样。”嗯,也许创业,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事。当梦想和能力还不匹配的时候,是应该降低梦想,还是更加努力,我有时候也会纠结。

今年5月1日,劳动节的晚上和校长复盘,他说:“你还不够拼啊,对人也不够狠,管理还很混乱。”我当时很崩溃,怒吼道:“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我被大家称为逼疯官,我半年时间把团队从60人发展到了100人,你还要这么鸡蛋里挑骨头,我就不干了。”

回到家之后,我开始想:身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我的能力有没有跟上公司的发展速度呢?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就能免责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没有产生效能?我天天骂人就算狠了,如果真的帮助他们很快成长起来了,怎么还需要反复骂?把团队人数扩大一倍就是领导力提升了,这100人是不是还坚持着追求极致的文化?

反思之后,我突然又高兴了起来,我发现,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原来还有这么大的成长空间。我开始满怀期待,接下来的自我突破。

前几天看到一个著名网红写了一段话:“创业者的宿命,就是活在恐惧、焦虑和孤独中。”这是对的,但同时,这段宿命中,创业者有自己的专属幸福,那就是看着产品一天天更好,看着客户越来越成功,看着团队成员越来越厉害。更重要的是,自己看到的人生风景,越来越美。

创业四年,享受着,往前走。

宋聪聪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

张保刚律师

擅长:公司法务

刘勇律师

擅长:损害赔偿

王莉律师

擅长:劳动工伤

陈娜律师

擅长:税务合规

朱哲雨律师

擅长:合同纠纷

李昌锁律师

擅长:经济纠纷

李金杏律师

擅长:债权债务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电话咨询
第3个回答  2017-12-27

曾经看过一句话,1000个人创业,999个失败,剩下的那1个,过得也很难受。

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情吗?

是的,如果你想要创业

你需要放弃的是:24小时标准作息时间,性生活,面子,甚至健康

你需要付出的是:120%的精神状态,无数被现实Pass的Project和比铁还硬的心

你得到的是: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外界的压力,深夜路上的孤独以及脸上的黑眼圈

我们的用户不会像大合唱一样大声告诉你:创业者,我们需要你的出现。

原始人吃到熟食之前,并没有发现生肉有那么难吃;中国古代军队对火药的认知停留烟花炮竹,认为矛盾天下无敌,外强入侵时才发现枪炮能让他们溃不成军。

被动接受新鲜事物往往迟缓且痛苦,主动提供通常遭受反对和拒绝。创业者不放弃,不付出,不经历种种痛苦,如何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但当用户发现新鲜事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创业者们会觉得所有付出都很值得。

Paul Graham是美国互联网教父级别的人物,他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对大学生的建议,感觉特别真诚实在,总结起来就是:大学生尽可能地去融入某个前沿领域,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这样能让你知道这个领域在未来会变成怎样,一旦你知道未来会怎样,那么就去建造现在与未来缺失的东西就好。

有这么一群大学生

他们知道互联网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渗透会越来越深,所覆盖的领域,行业也越来越广。一些传统行业也必然会跟着时代的潮流一起发展。他们怀着科技兴国的理想,希望为大众节约每天一个半小时的买菜时间,进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使农贸市场的商户多一种销售渠道,增加他们的销量和收入。对于这群创业大学生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

创业——难;大学生——道行浅,涉世未深;大学生创业——难上加难

“所谓的创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懂行业。懂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混圈子。首先你要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你才会知道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没有人创业不需要朋友,而大学生在业务上是没有朋友的,这就是大学生创业最难的地方。”

难但并不代表做不了

这么一群毛头小子,从创业之初,脚踏实地与菜市场打交道,跟市场商户经营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真诚地与菜市场有关的任何事物交朋友。

菜品成千上万,他们一样一样的研究钻研,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买菜大妈,一定要挑选出质量最好的菜品提供给用户。

配送难度大,他们分为几个组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去踩点,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配送员,一定要走出最优的配送路线。

他们清晰地知道这一行的游戏规则一定是提供质量最好,最新鲜的菜品以及最好、最人性化的服务给消费者。他们用心地“混圈子”,同时也清醒地审视着这个行业并且跟着一起成长。

“我们尽可能融入到生鲜配送行业,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致力于搭建菜市场和消费者之间的这道桥梁。未来怎样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通常来说,已经走在未来里的,都未见的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代表的正是未来。”

长按二维码,下载膳小二APP

第4个回答  2017-12-27

关于给500块钱你怎么创业的问题。故事是这样的,小刘之前是在广东的一个电子厂坐流水线的,每天12个小时一个月也能挣个四五千,按理说这工资算是蛮高的了,但是他不甘于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机械性的工作,感觉一直这么做下去会消磨意志自己会变得安于现状而大半辈子就呆在了这个电子厂里。趁自己还没有成家压力没那么大小刘在工作了两年挣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后,马上抽身而出,去了浙江,混迹与义乌小商城。他观察了一段日子,发现皮包,皮衣,皮鞋很受欢迎,于是决定做皮革生意。

他进了一批皮革商品,开始摆起了地摊,但事实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那么好,在义乌当地摆地摊他没有任何优势,根本竞争不过人家前场后店的家庭小作坊!考虑再三,小刘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卖皮革商品。辗转再三,算上进货的钱,商品运费,自己的吃住费用,小刘的口袋已不剩几个子儿。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意也并不是那么的好做,要么是没有客源,要么是城管来巡逻清场,有几次还因为跑不快被没收了所有的东西,拿着800块钱去受一顿思想教育后领回来……这不是最落魄的时候,直接让小刘第一次生意失败的是一天晚上小刘在天桥摆摊遇到了几个小混混,因价格问题一番争论后那帮小混混直接对小刘拳打脚踢,然后将小刘摊位上的商品丢到了天桥下的公路上,当晚下着雨!事后也报案立案了,但是,只是立案调查,至今无果!

经历了这些波折,小刘身上仅剩500块钱,很多人都认为小刘会意志消沉,结果他们都错了,小刘信誓旦旦的拿着这500块钱说了句,我不会退缩,越是这样,我越要往海里扎!他拿着这500块钱在大排档订了几桌菜,叫上了他的朋友兄弟同学来吃饭,饭后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意图,要借钱创业。说是方便的借多点,手头紧的借少点,大家都吃了他这餐饭,也不好意思不借,于是乎,这桌鸿门宴后小刘凑齐了2万多块钱。这次他决定做自己熟悉的行业,他在电子厂工作过,对电子这个行业并不陌生,所以他决定入电子这一行。听说他先是从拆机芯片做起,深圳的电子垃圾场电路板堆积如山,他淘回来拆芯片,检测好的而后卖出去,虽然条件艰苦,但也挣了一大笔,后来转战华强北,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在我们那混得很好。

其实500块钱也能创业,关键是看你持什么样的思维和态度,怎么利用好自己身边的各种条件,认准了就义无反顾,你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