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太宗高宗玄宗,这个怎么排?有什么讲究?

如题所述

按历史的先后顺序:

太祖>太宗>高宗>玄宗

太祖:开国立业

太宗:发扬光大

高宗:守成令主

玄宗:道教术语,指道家道的深奥旨意

太祖: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太祖父。

玄宗:

玄宗是封建帝王的庙号之一。历史上庙号被称为玄宗的主要有唐玄宗李隆基,以及黎玄宗黎维禑。

扩展资料

大唐自太宗至德宗一百七十年间,为中国佛教最盛之时。

玄宗治世,敕天下诸州择规模宏伟之道场,一律改名开元寺,藉示开元佛化发展之极。

其中可分二期:

其一、初唐。

贞观初至开元初七十余年,继承历朝译事;显教大部重要经论,向所未备者,今皆弥补之,是为显教极盛时代。

其二、盛唐。

时至开元,中国显教之传译,可称观止!

后此,非无特出经论,卷帙大都有限。

由此以讫贞元,八九十年间,所译皆尚密乘,不惟文字宣扬,且屡开坛灌顶。

其三、近代。

明、清皆取元之政治手腕,藉喇嘛教羁縻藩属,以国师、活佛等虚名笼络其中有权威者,不在弘扬其道;纵有传译,亦秘密藏诸内府,非大众所知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05
庙号创始于商朝,发扬于汉朝,完善于唐朝。唐朝以前的大王朝(不包括十六国、南北朝那些小朝廷),庙号是明君的特供,唐朝以后变成皇帝的标配,所以发明创造了许多新的庙号出来。
第一任皇帝:唐高祖李渊。唐高祖即位以后,追封自己的爷爷和父亲为唐太祖和唐世祖。太祖、世祖、高祖作为王朝建立者的庙号都是合适的,因为太祖和世祖被追封用了,所以李渊(唐高祖)后来的庙号只能是高祖。
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太宗一般作为王朝第二个皇帝的庙号,从唐朝开始成为定制,当然如果第二个皇帝是被废掉的(如明惠帝),或者死后被清算的(如汉惠帝),是不可能得到太宗庙号的。
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李治给后人的印象,好像就是一个怕老婆,无能官二代的感觉。但是,高宗当政时期,唐朝疆域走向极盛,不仅超过唐太宗时期,也把唐玄宗时期给比了下去。所以,李治死后的庙号,被授以高宗(商朝创造的庙号),还是名实相副的。
第四任皇帝:唐中宗李显。李显两次在位:第一次活在母亲武则天的阴影下,第二次活在老婆韦皇后的阴影下,政绩实在乏善可陈。最大的功劳,是在武则天被推翻后,被再次拥立为唐朝皇帝,成为唐朝中兴的象征。所以参考东晋晋元帝(庙号晋中宗)的例子,上庙号中宗。原本伟光正的庙号,被唐中宗整的不咸不淡了。
【唐中宗和唐睿宗之间,有一个小皇帝,叫唐殇帝,是中宗的儿子,后来被睿宗废掉,一般不认为是正统皇帝。】
第五任皇帝:唐睿宗李旦。睿宗也是两次在位。第一次被母亲武则天罩着,第二次被儿子李隆基顶着,真是悲催。睿宗的睿,看似表扬该皇帝,实则变相表扬睿宗的儿子,说睿宗选了一个好皇帝做接班人。雷同的例子有:金世宗追封他爸为金睿宗,元世祖追封他爸为元睿宗,明世宗追封他爸为明睿宗。都是套路啊。
第六任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玄宗的皇帝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前期英雄盖世,后期该死英雄。玄宗的孙子代宗即位,面对这位好的很又坏的很的爷皇帝,想必十分纠结吧。说坏吧,对不起玄宗的前半生;说好吧,对不起玄宗的后半生。谥号“玄”的解释是含和无欲,应该不是玄宗的出处。玄宗的玄,或许有玄而又玄,不可言说的意思吧(就是不好评论,跟无字碑的意思类似,猜测啊)。
第七任皇帝:唐肃宗李亨。父亲玄宗挖了一个大坑(安史之乱),撒腿跑了。万年太子即位,就是肃宗。肃宗的皇帝人生,就是补坑的人生。玄宗前脚死,肃宗后脚就跟上了,没来得及看到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天。儿子代宗同时处理父祖两代皇帝的评价问题:给爷爷上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庙号玄宗,而对于父亲李亨,则不吝惜推崇,不仅谥号比唐朝历代皇帝还多两个字,而且庙号用的是汉朝的庙号。在唐朝看来,一个皇帝死后,如果能用到商朝和汉朝那批元老级别的庙号(含金量十足),可谓极尽哀荣。所以唐肃宗的肃宗,就是这样一个高等级庙号,虽然唐肃宗的水平并没有那么高。
第八任皇帝:唐代宗李豫。因为唐太宗名李世民,所以唐朝要避讳“世民”两个字。跟“民”有关的一般改成“人”,而“世”通常是改成“代”。所以,唐代宗实际上就是“唐世宗”。肃宗命运多舛,代宗刚即位就捡了个漏——安史之乱平定了。军事政绩马上就是浓厚的一笔,个人身后评价也向汉世宗孝武皇帝(就是汉武帝)看齐,庙号世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因为避讳,世宗被改为代宗。
第九任皇帝:唐德宗李适。德宗的德,应该是来自于谥法。谥法中,德的解释有十几条,都是褒义,而且基本是笼统的褒义,也就是所谓的守成庸主。德宗差不多就是混得还行的官二代的庙号。
第十任皇帝:唐顺宗李诵。病秧子一枚,即位之初被几个臣子裹挟着搞变法,不足半年就被儿子唐宪宗架空,在位一年就退位了。顺宗的庙号,跟汉顺帝的顺,意思应该差不多,说好听温柔和善,说难听傀儡无能。
第十一任皇帝:唐宪宗李纯。中兴明主,任内平定两大节度使的叛乱,大唐朝廷的威严在安史之乱被打到地上后难得一次又被高高举起。宪宗的宪,在谥法中有“博闻多能,圣善周闻,文武可法”等等解释,总之是很牛b的意思,拿到台面上pk没问题。
第十二任皇帝:唐穆宗李恒。穆宗的穆,和德宗的德,都是马马虎虎的好:说你好,不是真的好(没有大本事,大业绩);说你不好,其实也还好(没出大乱子)。具体意思看谥法表。
第十三任皇帝:唐敬宗李湛。敬宗庙号,北魏用过,是被权臣干掉的北魏孝庄帝的庙号。唐敬宗的敬宗,跟北魏孝庄帝的敬宗,应该是类比。
第十四任皇帝:唐文宗李昂。文在谥号里,是顶级谥号:汉文帝、隋文帝都是金光闪闪的模范皇帝。但是,文宗在庙号里,地位就不咋地了。文宗的文,表面上说你“文”,实际上是暗讽你“不武”——大权旁落啊。唐文宗跟后世的元文宗、清文宗应该很有共同话题。
第十五任皇帝:唐武宗李炎。武宗的武,和文宗的文,都是明褒实贬,春秋笔法:表面战功赫赫,实际上不修德政。但是真实的唐武宗还是不错的,可惜死后即位的是他最不待见的叔叔唐宣宗。唐宣宗能让唐武宗身后好?所以就给了这么个有点恶心人的庙号。
第十六任皇帝:唐宣宗李忱。宣宗是宪宗的小儿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即位前装傻充愣,即位后立马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内政有为,藩镇无事。宣宗的宣,跟宪宗的宪,意思是差不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称颂。宣宗被后人称为“小太宗”,就是太宗二代,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第十七任皇帝:唐懿宗李漼。
第十八任皇帝:唐僖宗李儇。
懿宗是宣宗的儿子,僖宗是懿宗的儿子。懿宗僖宗这对父子皇帝,跟穆宗敬宗父子有的一拼,都是废柴顽主。懿、僖在谥法里也不算什么好谥号(也不算恶谥),唐朝大臣也不跟他俩客气。后世的皇帝,再也没用过这俩庙号,可见其臭名。
第十九任皇帝:唐昭宗李晔。昭宗的昭,在谥法里的解释,综合来说就是:有想法,有能力,但是天命难违啊。不是死于非命,就是死的太早(但不是夭折,是大事未成)。唐昭宗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十任皇帝:唐哀帝李柷。亡国之君,没有庙号,哀帝是谥号。
总结:
唐朝庙号的评定,第一等是元老级庙号,优先给予几个有大功的皇帝,包括以下6个皇帝:高祖(建国),太宗(统一),高宗(国土最大),中宗(恢复唐朝皇统),肃宗(为国平乱),代宗(世宗,平定叛乱重新统一)。
第二等是好皇帝,但是元老级庙号用完了,所以只能根据谥法创造一些上等评价的庙号,包括2个皇帝:宪宗(元和中兴),宣宗(小太宗)。
第三等是中等评价皇帝,包括4个皇帝:睿宗(老子无能儿子牛b),
玄宗(不好说不好说),
德宗(一般般吧),
顺宗(又一个老子无能儿子牛b)。
第四等是中等偏下的,或者干脆就是下等只是不愿明说的皇帝,包括7个皇帝:
穆宗(被别人搞),敬宗(也是被别人搞),
文宗(文弱不武),武宗(勇武无文),
懿宗(就那德行),僖宗(瞧这德行),
昭宗(天可怜见)。
第五等是没有庙号。因为庙号再差,也不会直接骂人,所以庙号有总比没有强。但是,被废掉的皇帝,以及亡国之君,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第2个回答  2016-05-04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圣祖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不堪,武宗偏好武力,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北魏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梁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庙号代表的则是功过参半,他建南宋于江南使得当时的局势并没有进入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是他的功,但却假借秦桧之手除去了岳飞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将则是他的过,不过自从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的经济一度超越了北宋的繁华时期。这段时期也叫“绍兴中兴”。清高宗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统治者,他使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但是他过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他留给嘉庆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奢靡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的高宗庙号。也是功过参半。北周高宗宇文赟,为人荒淫无道。他在位期间滥杀亲族忠良,所以这个庙号到他这里就成了他为人歹毒的代称。(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世宗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

  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5-04
这种称号叫庙号。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第4个回答  2016-05-20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