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的生活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道士的日常生活 夏天五点半钟,东方天刚亮,清脆的梆子声打破了白云观的宁静。梆子一共敲五下,三下慢,两下快,一天开始了。苦行道士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除草、担水、洒扫殿堂、做早饭。上层道士也起来了,梳头、洗脸、穿袍、戴冠、系绦;六点半钟云板一敲,上老律堂念早坛功课经。   早坛功课一般由监院和另七个道士上殿,监院主祭诵经。敲击钟板有一定规矩,敲几下钟就得击几下板:敲一下钟击一下板,敲两下钟击两下板,敲三下钟击三下板。每逢圣诞节日还要击大鼓。日常功课只用钟板,敲击钟板不得超过三下,所诵经文在《全真功课经》里全有。 (略去早坛五部经、晚坛四部经的目录。)   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和诸神圣诞,道士们要加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和其它经卷。天师道的道观只加念《玉皇经》和《三官经》两种。   功课完毕敲梆子下殿 (早晨、中午敲梆子,晚上鸣钟击板),全体道士齐集邱祖殿前,分两排由值日知客率领,往斋堂用膳。到斋堂门口击罄子进堂。斋堂规矩很严格,禁止交谈和东张西望。斋堂上首供奉王灵官,左右两长溜桌子面对面摆得齐齐整整,一直排到底。   全体道士在桌前自己的地方站好,向王灵官献祭。米饭一碗放在一个小园盘里,经师站在右边,面对供桌,一面敲引罄一面念经,大家跟着他念供养咒和结斋咒。念完后,站在监院左边的道士端盘齐眉,上供,然后退回原处。监院、知客、执事和经师退出斋堂,其余道众坐下用斋。用完斋,离开斋堂之前要向堂上作一个揖。   如果有方丈的话,他的座位在王灵官壁龛和供桌之间,供桌前面是监院座。神位后面有一块空地存放食具。斋堂另一头墙上齐椽挂着字画,赞扬前几任方丈的品德。东、西墙上镶嵌着石匾,镌刻的是民间道教的基本经卷《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字迹挺大。这说明出家道士和在家信徒都信奉这两部经。   早膳后道士上经堂诵念玉皇经,接着教育班上课。以前没有教育班,是安世霖创办的,学习四书、五经和道教史专题,约上三小时课,上完课午膳,午后各归各位,或自习或修持。六点半敲钟板用晚膳,晚膳后经师带领教育班习诵经卷 (我曾参加过一两次课,不过一点都听不懂,还干扰了人家的学习,所以就没有再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后悔没坚持下去。)   讲到念经,我过去有一本北宋时期的《北斗延命经》 (1119—1125)有一天安监院到我的临时寓所来看我,我把这部经拿给他看。他笑笑说:“我们白云观也有一部元朝的经。”这可是个新闻,我眼睛一亮,问他是什么经。他指着《北斗延命经》里面的一段文说:“你听,我背这一段”,接着就背了起来。背完,他快活地问:“你知道白云观这部元代经卷吗?”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对他那种朴素的得意只好笑笑。在白云观里这样背诵经卷恐怕从元朝就传下来了。如果是现在,我就可以录音,可惜当时正处于战争之中,我只能侧耳谛听。   晚上九点敲钟板,可以宽袍休息,一天的紧张总算过去了。道士们在庙周围和近郊区散散步走走。有时我邀安监院和我一起散步,人们看见他低声说: “白云观老道”,可是他们却惊愕不解地瞧着他身旁的小个子——穿着道袍,戴着眼镜,不是修发盘髻而是秃顶!   白云观前面是天宁寺,宝塔有十三层,是辽代遗留下来的著名建筑,十三层八角形的角檐上挂着铜钟,风一吹,发出柔和的响声。夏天的傍晚,钟声阵阵传进白云观内,悠扬清雅,人们还以为这塔是专为白云观建造的哩 !   十点钟敲梆子,准备就寝。大陆的夏天很长,不到十点天不黑。庙里有夜巡房,每两小时巡房敲更一遍。   以上是夏天的作息时间。白云观的作息时间是根据太阳制订的,到冬天就得改,一天只吃两顿,早斋和晚斋。上面讲过道众在斋堂用膳,伙食由督厨监管,在大厨房做饭。监院、知客和其他上层道士的伙食在另一个小厨房里做,司厨的人叫“高灶”。如果有来宾,他们可以招待来宾在小斋堂用膳,也可以把饭菜打回自己房里去吃。庙里全都是素斋。我在白云观的时候,高灶是个烹调素菜的高手,很有名气。上层道士和一般道众不同,不管冬、夏,他们一天只吃两顿,上午十一点,下午六点用膳。   每天的菜谱和蔬菜用量是经过仔细选定的,如果发现有人作弊,从严处罚。道众在大斋堂用膳,早晚喝稀饭,两人一碟咸菜;中午吃玉米面窝头和炒菜,外加两人一碟咸菜。不习惯的人吃这种素斋是有困难的。每月初一、十五中午吃馒头,每人一斤,面粉是次等黑面。上层道士的高灶膳堂一般吃稀饭或面条。若有来宾用膳,才配备菜肴,最多不得超过四盘。这和日本素斋的丰盛奢华相差甚远。道士的日常生活 夏天五点半钟,东方天刚亮,清脆的梆子声打破了白云观的宁静。梆子一共敲五下,三下慢,两下快,一天开始了。苦行道士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除草、担水、洒扫殿堂、做早饭。上层道士也起来了,梳头、洗脸、穿袍、戴冠、系绦;六点半钟云板一敲,上老律堂念早坛功课经。   早坛功课一般由监院和另七个道士上殿,监院主祭诵经。敲击钟板有一定规矩,敲几下钟就得击几下板:敲一下钟击一下板,敲两下钟击两下板,敲三下钟击三下板。每逢圣诞节日还要击大鼓。日常功课只用钟板,敲击钟板不得超过三下,所诵经文在《全真功课经》里全有。 (略去早坛五部经、晚坛四部经的目录。)   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和诸神圣诞,道士们要加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和其它经卷。天师道的道观只加念《玉皇经》和《三官经》两种。   功课完毕敲梆子下殿 (早晨、中午敲梆子,晚上鸣钟击板),全体道士齐集邱祖殿前,分两排由值日知客率领,往斋堂用膳。到斋堂门口击罄子进堂。斋堂规矩很严格,禁止交谈和东张西望。斋堂上首供奉王灵官,左右两长溜桌子面对面摆得齐齐整整,一直排到底。   全体道士在桌前自己的地方站好,向王灵官献祭。米饭一碗放在一个小园盘里,经师站在右边,面对供桌,一面敲引罄一面念经,大家跟着他念供养咒和结斋咒。念完后,站在监院左边的道士端盘齐眉,上供,然后退回原处。监院、知客、执事和经师退出斋堂,其余道众坐下用斋。用完斋,离开斋堂之前要向堂上作一个揖。   如果有方丈的话,他的座位在王灵官壁龛和供桌之间,供桌前面是监院座。神位后面有一块空地存放食具。斋堂另一头墙上齐椽挂着字画,赞扬前几任方丈的品德。东、西墙上镶嵌着石匾,镌刻的是民间道教的基本经卷《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字迹挺大。这说明出家道士和在家信徒都信奉这两部经。   早膳后道士上经堂诵念玉皇经,接着教育班上课。以前没有教育班,是安世霖创办的,学习四书、五经和道教史专题,约上三小时课,上完课午膳,午后各归各位,或自习或修持。六点半敲钟板用晚膳,晚膳后经师带领教育班习诵经卷 (我曾参加过一两次课,不过一点都听不懂,还干扰了人家的学习,所以就没有再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后悔没坚持下去。)   讲到念经,我过去有一本北宋时期的《北斗延命经》 (1119—1125)有一天安监院到我的临时寓所来看我,我把这部经拿给他看。他笑笑说:“我们白云观也有一部元朝的经。”这可是个新闻,我眼睛一亮,问他是什么经。他指着《北斗延命经》里面的一段文说:“你听,我背这一段”,接着就背了起来。背完,他快活地问:“你知道白云观这部元代经卷吗?”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对他那种朴素的得意只好笑笑。在白云观里这样背诵经卷恐怕从元朝就传下来了。如果是现在,我就可以录音,可惜当时正处于战争之中,我只能侧耳谛听。   晚上九点敲钟板,可以宽袍休息,一天的紧张总算过去了。道士们在庙周围和近郊区散散步走走。有时我邀安监院和我一起散步,人们看见他低声说: “白云观老道”,可是他们却惊愕不解地瞧着他身旁的小个子——穿着道袍,戴着眼镜,不是修发盘髻而是秃顶!   白云观前面是天宁寺,宝塔有十三层,是辽代遗留下来的著名建筑,十三层八角形的角檐上挂着铜钟,风一吹,发出柔和的响声。夏天的傍晚,钟声阵阵传进白云观内,悠扬清雅,人们还以为这塔是专为白云观建造的哩 !   十点钟敲梆子,准备就寝。大陆的夏天很长,不到十点天不黑。庙里有夜巡房,每两小时巡房敲更一遍。   以上是夏天的作息时间。白云观的作息时间是根据太阳制订的,到冬天就得改,一天只吃两顿,早斋和晚斋。上面讲过道众在斋堂用膳,伙食由督厨监管,在大厨房做饭。监院、知客和其他上层道士的伙食在另一个小厨房里做,司厨的人叫“高灶”。如果有来宾,他们可以招待来宾在小斋堂用膳,也可以把饭菜打回自己房里去吃。庙里全都是素斋。我在白云观的时候,高灶是个烹调素菜的高手,很有名气。上层道士和一般道众不同,不管冬、夏,他们一天只吃两顿,上午十一点,下午六点用膳。   每天的菜谱和蔬菜用量是经过仔细选定的,如果发现有人作弊,从严处罚。道众在大斋堂用膳,早晚喝稀饭,两人一碟咸菜;中午吃玉米面窝头和炒菜,外加两人一碟咸菜。不习惯的人吃这种素斋是有困难的。每月初一、十五中午吃馒头,每人一斤,面粉是次等黑面。上层道士的高灶膳堂一般吃稀饭或面条。若有来宾用膳,才配备菜肴,最多不得超过四盘。这和日本素斋的丰盛奢华相差甚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修得真本。真真的道士是妄一凡躯求长生,炼丹啦,制符啦,摸骨算命驱邪避鬼就是所谓的求公德,认为冥冥中有一本《公德簿》,行善事求公德。妄白日飞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