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复仇而付出的代价值得吗?
500作文

哈姆雷特是一个不相信他的子民,仇恨心太强,心理负担太大,郁郁不乐的一个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1、出处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2、内容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3、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4、意义
通过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而遭毁灭的故事的描写,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是一曲悲壮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颂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1
记得那时很小。我拿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王子复仇记》。当时不认识什么字的,印象中好像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死了,自己哭了很久。因为王子也死了……

后来,我将《哈姆莱特》捧在手里,久久的出神。原来,小时候的王子叫——哈姆莱特!

又一次浏览了剧本,我深深地被王子所感动着。他本应该是一个高贵,倨傲的王子。然而悲剧的精髓又在于“把珍贵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其实我觉得,撕碎他的不光是别人,还有他自己。

他很善于思索。他可以想到复仇的种种计划,很细致,细致到以国王的名义写信给英王,里面的内容包括封印都有精密的计划。然而,他却败在自己的优柔寡断上。他明明有很好的时机:趁新国王忏悔时,杀掉他。他没有。他想的太多了。实际上,我认为他早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第五幕时,他有一句台词说:“……我就鲁莽行事。——结果倒鲁莽对了,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作不成功的事……”

但是,我依然被王子所感动着。尽管他冒着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强势。他依然坚持为父亲报仇。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王子气概。那种震慑人心的坚持,挑战权威的勇气,无法低档的意志!

他明知道自己复仇很危险,他明知道自己的敌人可能是整个国家,但是他却毅然向着对的目标进发。他巧妙地揭露了他叔叔的丑恶。他又勇敢的接受了挑战。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把最后一点力气用在毒剑上,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也毒发身亡。

很悲惨的结局,但是往往在这种结局上会开出异常美丽的精神之花。人活着,就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至少应该是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原先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就一定要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现在觉得可以改一下:人活着就一定要有意义,不然你会带着后悔死很久。

尽管哈姆莱特以死亡复仇为剧终,但是他这种遗留下来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与命运抗争吧,宁愿作一名悲剧的智者也不要做一个鲁莽的傻子。哈姆莱特,我永远的王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哈姆莱特”这句话很明显地表示了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不同的读者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是小时候看改编后的动画片《王子复仇记》,当时觉得王子很勇敢,很英俊。长大后一直想看真正版本的《哈姆莱特》,不过一直由于各种原因都没看。直到这个学期外国文学的课本中就有这篇作品。我就迫不及待地在老师还没有讲的时候就看了。

当时看完后,第一感受就是哈姆莱特不应该死,一个为父报仇的王子不应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我喜欢喜剧的缘故,每当看完悲剧后心情都不好。好象看完《铁达尼号》后,我整整几天的心情都不好。在我的眼里就是坏人会得到坏报。当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哈姆莱特要用这种方式报仇。

当我听老师讲后,已经有点明白了。老师举了几个伟人对哈姆莱特的性格的分析。如歌德把性格的延宕归结为他的懦弱无能、多愁善感。柯勒律治认为他敏感,过多的思考。才造成他的悲剧。下面我想从我自己的观点去谈谈我心中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接受人文思想教育的新一代,他对人和世界都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受到什么磨难和坎坷的人。突然间,传来了他想没有想过的对于他来说是人生最大的噩耗“他的叔叔杀死了他的父亲然后和他的母亲结婚并代替了父亲王位。”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等于世界末日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心中的世界都是美丽而无半点丑恶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如何的心情。其实我认为哈姆莱特的一系列悲剧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令他成为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他把世界想象的太完美了,以致于不能接受如此的创伤。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到他的耳中时,他的世界就乱了。他不知道如何解决,他的世界破灭了,所以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从高度赞扬人性:“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到“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变化之大很明显地反映了他受挫折的能力太差了。

后来他就肩负着为父报仇的责任,开始只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杀死那个杀死他父亲的凶手。但他是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和他仍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这就注定他的思想的复杂性导致许多人认为延宕的性格。就是因为他思想的复杂性,令他想事情会考虑多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因为他的犹豫性格。如新国王在祈祷时,哈姆莱特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杀他。但是这时候哈姆莱特的封建思想占了上风,封建思想认为一个人在祈祷的时候死了,那么死后会上天堂。哈姆莱特当然不肯让如此狠毒的人有机会上天堂。所以“他犹豫了,离开了这地方”所以说,他不是由于犹豫而不去为父报仇,而是他思想的复杂性(人文主义和封建思想)导致他的犹豫,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思想的复杂性。

最后的结局是哈姆莱特被他的叔叔设计毒死了,而他也在最后杀死了他的叔叔。一开始我认为不应该如此,因为好人不应该死。可是现在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哈姆莱特没有死那他的将来会怎么样?他会继承皇位,统治他认为乌烟瘴气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人都是有罪的。他不可能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整个社会,那么最后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哈姆莱特最后也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然后继续在这样的国家生存。这是大家都不愿看见的。二是哈姆莱特最后受不了世界的丑恶而真正变成了疯子甚至选择死亡。这样的结局也使人太痛心了。与其选择后两种路,还不如让哈姆莱特在我们读者心中活的更有性格一点。所以聪明的莎士比亚选择了作品中的这种结局。我们今天才有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所以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才不同。才有我现在的这篇我心中的哈姆莱特。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既然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都不同的话,就没必要分谁对谁错,一定要个正确的答案去限制人们的思想。不然也没有今天那么多人对哈姆莱特的性格的讨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