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简历及生平

又有相关故事。如;钟馗嫁妹,钟馗捉鬼

唐开元年间,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玄宗大怒,忽见一大鬼奔进殿来。此鬼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骇极,忙问是谁?大鬼向玄宗施礼,自称是终南山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袍葬之,遂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唐玄宗醒后,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画家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一幅钟馗图。图成,玄宗在画上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
这段故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钟馗的来历,版本来自明朝人所引的《唐逸史》。后来的《平鬼传》等小说,更是将钟馗“相貌奇丑”这一标志性特点发展为“钟馗便因貌丑而被唐德宗嫌弃,未能高中状元,愤而自杀”的情节。因此,唐代是否已有这个故事流传并不一定。但是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的确是盛唐以来的惯例,如开元时的名人张说及其后的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的作品传世。另外,人们还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为钟馗已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所以,也有人估计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对于玄宗梦钟馗的故事,北宋沈括已经提出质疑。他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说,宋仁宗皇祐年间,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自开元之时”。
明人郎瑛、胡应麟等多从其说,但结论有别。郎瑛认为钟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
明杨慎和清顾炎武、赵翼等根据《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终葵首”、《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等资料,认为所谓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是一种利器――椎,“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古人以椎为作战的利器,故《后汉书·马融传》中有“翚终葵,扬关斧”的描绘。“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演变为人格化的“钟馗”。近年来随着秦汉文书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击鬼的事实已被证明。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故有人认为顾炎武对钟馗起源的解释是可信的。
关于钟馗,今人也有不少独到的研究。不过综观古今诸人的见解,应该说诸说并立,钟馗之由来仍然还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大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3
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在唐玄宗(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登基(唐先开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712年古历10月1日),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抗辩无果,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皇用状元官职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正妒贤之罪,发配卢杞至岭外。有一年春天,唐明皇讲武骊山后久病不愈,一日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上窜下跳,绕殿而奔。这时,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将小鬼撕扯一番,囫囵吞食,他对唐明皇说:“吾乃终南山下阿福泉进士钟馗也,貌异状元落选愤亡,因念皇恩,今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邪。”唐明皇梦醒后很快病愈,遂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悬钟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一蹴而就。民间盛传: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馗;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1-24

传说人物钟馗的简历及生平如下:

藏头诗航母认为,钟馗文化真正的源头与始作俑者,源自于唐高宗李治出于自己特殊的目的,而对“钟道”重新加工为“钟馗”而产生出来的这种结果。而且,这种结果伴随着唐高宗李治目的的失败,也变成了一个千古之谜了。在此基础之上,49年之后的713年腊月二十七日,李隆基出于诸多目的,其中就包括借助钟馗来神话自己,才将其变成了“半公开性”的钟馗了,同时又带给它更大的限制性,即任何人都不得随便议论和使用这个钟馗的信息!事实上也就阻碍了钟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664年7月21日这一天,李治皇帝为了废除武则天皇后,所以才蓄意将其《太上洞渊神咒经•斩鬼第七》中的“执刀缚之,钟道打杀”给改变成了如下内容,用于坚定自己准备废除武则天皇后的那种决心。

敦煌写本标号为伯2444的《太上洞渊神咒经•斩鬼第七》关于钟馗是这样写的:

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钟馗打杀(刹)得,便付之辟邪。

敦煌本与《道藏》本的文本略有出入,“孔子执刀,武王缚之”的字样,在《道藏》中是没有的。

李丰楙教授关于“钟馗斩鬼的传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奉敕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他的这些研究结果很重要,可以更进一步地让我们探索到人们长久以来就孜孜以求的那个钟馗文化的源头。

众里寻它千百度,只因钟馗迷雾厚。

拨云见日立奇功,自当先谢李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振《钟馗信仰与钟馗戏》相关摘要原文:

根据刘锡诚先生综合各家的论述所得,他认为现今最早记载钟馗事迹的道家著作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出现在晋代,这样有关钟馗传说和钟馗信仰在西晋或东晋,可能就已经相当流行,而这也暗合了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里所说的“余意钟馗之说,必汉、魏以来有之”的论断。

我认为,刘锡诚先生与刘振上述观点有待商榷,因为,同一个事情是不可能具有多重标准的,既然李丰楙教授“钟馗斩鬼的传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已经被大家公认了,那么,又何来“《太上洞渊神咒经》出现在晋代,这样有关钟馗传说和钟馗信仰在西晋或东晋,可能就已经相当流行”了呢?既然后者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又何来前者的最早见于664年呢?而在事实上,我认为,李丰楙教授他在此唯一没有看透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是“最早的钟馗斩鬼的传说记载”,同时也是钟馗文化真正的源头与始作俑者,源自于唐高宗李治出于自己特殊的目的,而对“钟道”重新加工为“钟馗”而产生出来的这种结果。换句话说,若是单单从“钟馗文化”的角度来说,唐高宗让人在麟德元年(664年)七月廿一日奉敕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经过程中“出现”的这个钟馗,毋容置疑,就应该是“钟馗文化”它的源头了!与它之前的任何时间点,也都将没有任何关系了。

万历年间教坊编演的杂剧剧目中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系岁首在内廷供奉演出的吉祥之戏。传至今日的本子,有脉望馆万历钞校本,其封面标明“本朝教坊编演”,题目系“贺新正喜赏三阳宴”,正名为《庆丰年五鬼闹钟馗》。剧本最末注明钞校时间为乙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七月二十七日,钞校人为“清常道人”。

这个杂剧,就整个基调而言,原来在晋至唐记载中的钟馗啖鬼的恐怖狰狞,已被颂扬五谷丰登和太平吉祥的热闹气氛所代替,庆丰年、颂恩德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旨。全剧由楔子和四个折子戏所组成。楔子里交代说,钟馗是终南山甘河镇人氏,姓钟名馗字君实,幼习儒业,苦志攻读,平生直正,不信邪鬼,岁前中了科甲,后因杨国忠掌卷子,两次未中。如今正逢科考,镇长叫他前去应试。

刘璋,字于堂,号介符,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雍正元年(1723)任直隶深泽县令。刘璋深谙世态,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任官四年,因前任县令之咎而被解职。乾隆十年(1745)仍在世,卒年不详。

刘璋一生创作过多种小说,除本书外,尚有《斩鬼传》、《飞花艳想》、《幻中真》等。善画,有青绿山水画轴传世。

烟霞散人的《斩鬼传》:“话说唐朝终南山有一秀才,姓钟名馗,字正南。”云中道人的《平鬼传》:话说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人氏。”以上文献记载都没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所撰的《梦溪笔谈;补笔谈》里记载的情节丰富和完善。纵观以上资料不管其情节详略与否都有一个共同之点,那就是钟馗在为皇上介绍其身份时说过的一句话:“终南进士”或“终南山进士”,这就为后人推断钟馗故里提供了蛛丝马迹。

户县甘河镇甘河村卜兴才老师说,甘河是钟馗故里,本来就有钟馗庙,钟馗宫建在甘河才合理。村民现在计划自己筹资重建钟馗庙,地址已看好,在村里遇仙桥南门广场上。

户县甘河镇甘河村的钟馗石雕像与碑文如下:

钟馗,字正南,《梦溪笔谈》载:公元八世纪某年七月七日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甘河村(今属户县),钟馗聪颖好学,博览饱识。《唐逸史》载:唐玄宗年间,赴长安殿试,名列第一,因相貌丑陋,状元落第,怒触殿柱而死。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刚正不阿一鬼王,满腹文章用斗量。左脚已踩鳌头上,朱笔不点状元郎。”的诗歌,人们一直把钟馗视为驱邪扶正惩恶扬善的化身,深受敬仰。

陕西省户县甘河镇甘河村

公元二零一四年七月七日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来自《唐·逸史》记载的一则故事:明皇开元,讲武骊山,翠华还宫。上不悦,因虐疾作,昼梦一小鬼,衣绛,犊鼻,跌(按:应为“跛”字)一足,履一足,腰悬一履,一筠扇,窃太真绣香囊及上玉笛,绕殿奔,戏上前。上叱问之。小鬼奏曰:臣乃虚耗也。上曰:未闻虚耗之名。小鬼奏曰:虚者,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革及朝靴,径捉小鬼,先夸其目,然后劈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疾顿廖。乃诏画工吴道子曰:试与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成图进呈。上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赐与百金。此图因画的是钟馗捉拿邪鬼的形象,使人认为含有趋疾避凶之意,故多喜之,逢年过节经常购买,挂于家中。
  其实,钟馗也许并非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种菌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锺馗》》:“《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亦名 钟馗 。好事者因作 钟馗 传,言是未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钟馗也许源于仲葵,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属于一种椎形菌类。椎本是一种敲打器物的工具,可作武器用,也许,有人便借用其谐音,编出一个手执椎形仲葵打鬼的钟馗。因故事讲的是专门捉拿凶邪恶鬼,很符合人们的心理,故受到欢迎。这样,也许菌类仲葵便变成;了打鬼的钟馗,一个植物的名字也就变成了捉鬼英雄的名字了。
  民间悬挂钟馗图,原来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却是在端午节画钟馗,或赠人、或自挂。这种改变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将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成俗。
  岁月悠悠,钟馗这个“驱魔大神”绵延至今,经久不衰。启功先生的《题钟馗骑驴小景》,写得风趣而富有时代感。漫画家方成画过一幅钟馗图:钟馗靴帽整齐,双手袖于袍内,以石为枕,卧眠于地,并题五言诗道:“春眠不觉晓,鼾声惊飞鸟。人间鬼太多,钟馗累坏了”。讽喻极为深邃。
  《钟馗嫁妹》故事中,讲到他是唐朝时终南山(陕西秦岭中段终南山阿姑泉)的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相貌奇丑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也就是因为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举考场上遭受歧视。
  钟馗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这位唐明皇偏偏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见于宋朝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与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那次考场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梦中总被小鬼骚扰,无法安睡。一天深夜,他梦见一个小鬼偷偷潜入宫中,盗走自己心爱的乐器,还在宫中狂呼乱叫。懊恼间,唐明皇忽见一个蓝衣身影从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惊醒过来,怪病从此不治而愈。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钟馗。于是请画家绘制钟馗神像,悬挂皇宫内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
  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钟馗故事都与此相类似。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先来看钟馗其人。
  我们参阅了唐代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献中都没有找到钟馗这个人名。关于类似的考场冤案也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
  唐代有关唐明皇李隆基的奇闻轶事多有记载。可是也没有发现钟馗梦中显灵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试考试。因为殿试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后才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创立。
  如此说来,钟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时代,钟馗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
  《全唐诗》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名为《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时一位宰相,名叫张说。诗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钟馗神像和历日表。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类似的诗篇。由这些唐人诗句不难看出,作为神钟馗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张挂钟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
  可是钟馗到底是怎样的身世来历,又是如何走上神坛,诗中并未解释。
  这或许就是宋朝以后人们虚构钟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时钟馗也是名声显赫一如唐朝,可是人们无法解释他的来历。而从流传下来的诗和钟馗画像来判断,早在唐明皇时这种风俗就已经兴起。于是人们引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唐明皇,并虚构钟馗读书人身份和冤死后显灵成神的故事,来解释钟馗的来历。
  那么唐明皇赐给大臣的又是怎样的钟馗神像?为什么宋朝人据此判定钟馗的读书人身份?我们能否从那幅神像中探知钟馗的真实来历呢?
  有记载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钟馗画的大师,虽然他的钟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到过。(经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王宽喜先生组织专家在终南山钟馗故里查访考证,画圣吴道子的《钟馗神威图》古碑于2009年5月5日在户县祖庵镇道教祖庭“大重阳万寿宫”中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级文物)。北宋鉴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他所见吴道子的钟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所谓“衣蓝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腰笏”是说腰带上别着笏,是大臣上朝时手中持的木质礼器。“巾首而蓬发”则是描写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仪表。从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对吴道子的钟馗画描述来看,钟馗的确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看来从早期画像里,还是无法找到钟馗真实来历的蛛丝马迹。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间社会中的钟馗形象。
  要想探知钟馗的真实来历,还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朝的史籍文献中,对于民间钟馗形象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道长偶然发现在唐代写本经文当中,有一篇提到钟馗。篇名为《除夕锺馗驱傩文》。文章大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看来在唐代民间还有另一种钟馗,与上层社会流行的书生形象大异其趣。所谓的傩,到底是怎样一种仪式,钟馗又在其中担当何种角色?他的起源是否与这种仪式紧密相关呢?
  翻开《新唐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傩的记载。《新唐书·仪礼志》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从《仪礼志》中记载来看,虽然仪式的名字都称为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钟馗驱傩文》里的傩还是有着显见的差别。首先是规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驱傩文里的钟馗。
  为什么同是唐代的傩,却有着如此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唐代,的确存在着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傩称为宫廷傩或国傩,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称为乡傩。
  这种差别不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敦煌出土的《钟馗驱傩文》是最早钟馗出现在傩仪式中的记载,从唐代以后一些风俗志和诗歌里的片断文字描述来看,也只有在乡傩中才能见到钟馗的身影。
  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乡傩仪式,现在还能看到。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远近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迁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也就是那时从中原带来,祖祖辈辈一直传到今天。
  傩舞里最活跃的角色就是钟馗。由于他频繁出场,又是场上绝对的主角,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直接称傩舞为跳钟馗。与唐朝的傩仪式稍有不同,这里的钟馗已不是身着豹皮,而是一副将官打扮,手下的十万丛林怪兽也简化成四员副将。但他在仪式中的职能并没有变,仍旧是捉鬼。
  一旦仪式开始,傩舞艺人就立即采用这样的步法。而这步法透露钟馗的真实身份。这步法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称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
  一千七百年前,晋朝的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这种步法。传说大禹在治水时两腿受伤,行走时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们感激他治水的恩德,并不视之为缺陷,反而因其与众不同而视为神圣的证据。
  那么钟馗采用这种步法的由来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处的时代是氏族社会,氏族首领又往往身兼巫师的职务。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仪式,也因为这种特殊步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后世的巫师沿袭了这种步法,既为了纪念大禹,也为了增加仪式的神秘性,就称其为禹步。
  这种推测有没有道理呢?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跳钟馗傩舞是古代巫术活动的一种,而且的确起源很早,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岩画石刻和陶器上的图案来看,早在文明诞生之始,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神仪式就已出现,而傩舞很可能也是那时相伴而生。
   【钟馗故里】
  根据:
  1、《唐逸史》“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
  2、宋·《事物纪原》“钟馗者,系终南山进士。”
  3、《清嘉录》卢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澈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历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4、清代画家金农有《醉钟馗》图,题名曰:“不特御邪拨历,而其醉容可掬,想见终南进士嬉傲盛世、庆幸太平也。”
  5、万历年间教坊编演的杂剧剧目中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楔子里交代说,钟馗是终南山人氏,姓钟名馗字君实,幼习儒业。苦志攻读,平生直正,不信邪鬼。
  6、《斩鬼传》烟霞散人著:“话说唐朝中南山有一秀才,姓钟名馗字正南。”
  7、《平鬼传》云中道人著:“话说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
  8、唐开元钟馗碑:唐开元钟馗碑终南山福泉钟馗字正南相异修文武不第触殿亡玄宗封赐福镇宅圣君辞曰终南馗君鬼魅惧赐福镇宅佑天下也五月初五
  故钟馗生于终南山,钟馗故里为户县秦岭中段终南山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在户县,民间请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历史悠久,户县钟馗画家一百余人,尤其是马显锋被誉为华夏馗王,杨旭被誉为关中馗王,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户县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钟馗画)之乡”,“中国诗词之乡”,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封为“道教祖庭”。(藏有画圣吴道子的《钟馗神威图》古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级文物)。
  钟馗故里坐落于西安环山旅游路户县石井镇终南山钟馗故里欢乐谷下的“钟馗故里欢乐谷”,是在“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故里遗址上发展的以钟馗文化为主题的度假乐园,“钟馗故里”商标已经注册,该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已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真根正宗,才可以领略真正的钟馗文化。 钟馗的诞生】  考察钟馗的面具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全国流行的跳钟馗傩舞中,面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而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面具在傩舞仪式里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仪式结束后,人们将面具放置到原来的位置,燃香礼拜。仪式主持者照例会有一段唱词,来表达感激赞美之情。人们对这些木质面具饱含敬意,一如往昔。
  由于跳钟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对于钟馗的起源,有一种假设: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已出现。而钟馗的名字,很可能源自那时一位著名的巫师。
  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最为灵验,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而仲虺、钟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二字。这就是钟馗的来历的第一种说法。
  但萍乡地区的人们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他们说钟馗是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大棒敲打衣服,荡涤污浊,与钟馗打鬼祛邪的确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在两汉时期画像砖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很多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这是洛阳西汉墓壁画里的大棒打鬼图。可是大棒为什么不叫大棒而偏偏要叫做钟馗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从汉字的发音方面作了有趣的考证。顾炎武认为,在训诂学里“钟馗”两字发音的反切,也就是钟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之为“追”的音。所谓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钟馗二字通终葵,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现在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姓氏的来源,也与大木棒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七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他们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断:很久很久以前,傩舞仪式的主持者是一个手舞大棒的巫师,他手中的大棒称为终葵,也叫椎。巫师频频使用终葵打鬼驱邪,久而久之人们认为大棒有神奇的力量,进而认为终葵这个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有用终葵二字取作人名,比如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些人名中包含终葵二字,如乔钟馗,取其吉祥辟邪意味。到了唐朝,人们早已忘记钟馗原本的大棒身份,误以为是古代一位姓钟名馗的打鬼能手。而上层社会流行张挂钟馗神像的风俗,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钟馗的名望日益高涨。
  到了宋朝,人们无从考证唐朝这位大神的来历,于是虚构他的读书人身份和冤屈而死的凄婉经历,并演绎出唐明皇和钟馗之间一段恩恩怨怨。就这样,一根大木棒变成了人,又走上神坛,成为人们敬重的神。如此阴差阳错的经历,可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观。 [编辑本段]【钟馗与端午】  端午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钟馗文化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等。
  钟馗文化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请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活动。端午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尤以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赛龙舟(水乡)民众积极参与,万民同庆,热闹非凡。
  端午节户户有请“唐??赐福镇宅圣君”真钟馗进家门活动,人们传说将真钟馗(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请进家里:“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毛泽东同志也曾于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写过:“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赐福镇宅请真钟馗。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游览,以求幸福安康。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
  端午习俗
  ①、请钟馗:端午节前和春节前,人们将真钟馗(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请进家中,或将真钟馗玉佩系于胸前,“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据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户县石井镇终南山下钟馗故里欢乐谷。
  ②、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经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将端午节称为“钟馗文化端午节”。在端午节中人们载歌载舞,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万人空巷,万民同庆。据说钟馗可以斩五毒,祛百病,镇宅佑安。
  ③、赛龙舟:在水乡人们五月五日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有时人们在船头悬屈原像或钟馗像。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地。这一天,人们争先恐后,共聚水岸,助威呐喊,赛手更是不遗余力、奋勇争先,英勇夺魁,场面弘大热闹。
  ④、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海、湖、河中,以祭祀屈原。同时有将粽子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同食的习俗。
  ⑤、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据说可以驱邪除瘟。
  ⑥、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民间经常以菖蒲、艾叶、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剪为虎形,妇人争相佩戴,或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据说有驱魔祛鬼之效,也有将真钟馗玉佩挂于胸前,祛百病,镇邪佑安。
  ⑦、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游览,以祈求幸福安康。
  另外还有雄黄酒、游百病等习俗。
  春节文化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据传说,古时有年兽专于年夜侵扰人间,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年夜守岁,将“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真神、神荼、郁磊、秦琼、敬德神像贴于门上辟邪,放鞭炮、挂红灯吓跑年兽。春节我国的广大地区自唐朝以来就有请真钟馗进家门的习俗,春节期间钟馗是守门、护福、镇宅、驱年兽的神。“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
  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陕西户县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有“钟馗故里”商标的开光钟馗称真钟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在春节期间大家还举行闹钟馗、跳钟馗、耍社火、扭秧歌、敲锣鼓等民俗活动。
  经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自晋代以来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就是春节和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传统文化内容。在春节期间人们载歌载舞,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万人空巷,万民同庆。
  春节里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还有其它很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内容。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欢乐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游览,以求幸福安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