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学生习作兴趣研究案例分析

如题所述

 经调查发现当今农村小学农村作文教学方面的窘境有:一方面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进而讨厌写作文,写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依旧采用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抄作文选,背作文,这不但让天真活泼的孩子负担越来越重,而且导致学生在写作文时千篇一律,说假话、空话、套话,最终使他们丢失个性和创造性。再者,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只注重作文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作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而没有转化为内在能力,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道德熏陶。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怎样让他们喜欢写作文、对写作文感兴趣,主动写作文,终究是作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我就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农村语文教师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以便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表面上看,农村小学生每天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上课、下课、作业、考试,如此循环,颇有单调乏味之感。但他们的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真正搞好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欲望是关键。
  一、立足生活,培养兴趣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写作。“生活处处皆作文”,农村生活的风土人情、乡情风俗尤其能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报纸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民风民俗要知,田园风光要赏,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作文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作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学生活化易于使学生调动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使得作文兴趣植根于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中。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得好、学得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建议这样做: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作竞选演说、运动会等活动语文化。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又如: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学习语文。如野炊春游,农事比赛,风俗大赛等活动语文化。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在兴趣盎然中书写人生,在生活篇章中培养兴趣。
  二、细致观察,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源于生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并在细致观察中激发作文兴趣。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学生投身其间,其乐无穷,如果让学生稍加留意,并随时将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到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东西以写观察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日子久了,学生就获得作文的很多材料。
  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具有特定的素材优势:有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景观,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现代农村乡土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耳朵听、用手摸、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山山水水等,使学生在细致观察的体验中激发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品悟生活,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留心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养成眼看、耳听、心想、记笔记的好习惯。做到见中有感、闻中有思、勤于笔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体验,感悟春、夏、秋、冬四季的灵动性及景物变化特点,贮存写作素材。留心观察还应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哪怕是一缕阳光、一滴露珠、一朵鲜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只要用心感悟、细致观察,就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就会能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写结合,激发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某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1.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某些农村小学老师通常不太注意教学语言的情感、变换,甚至出现教学语言呆板、重复的情况。因此教学时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也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即愿说。为写作打下基础,从主观情感上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领略语言教材美的情感
  普遍存在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通病就是不注重对教材的解读,只是填鸭式地教授应试内容。实则,语文教材篇篇佳作都是情感的结晶,情文并茂,反映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教师除了要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感情。只有走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的、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并主动说出自己的情感,养成愿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自己写作时才能够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就来自于说写结合带来的激发兴趣的作用。
  3.从自我体验中引说
  体验是一个人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所引起的一系列感受,能引发强烈的表达欲望。如:过生日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且大多经历过,让学生以模拟打电话的形式互谈过程、谈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和说话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仅能说,而且善于发挥,那么把这件事写出来就变得很容易。
  4.从生活见闻引说
  农村生活的奇闻异事丰富翔实,农事活动丰富精彩,秀美风光景色宜人,这些都是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见闻来源。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一周的所见所闻、奇闻异事说给大家听,不仅能提高说话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培养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再把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写下来,写时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不无话可说便是兴趣使然。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多是一言堂,创设情境主要以语言描述为主,但由于教师个人原因的限制,语言不够生动形象,因而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此,笔者建议从创设情境的四种途径: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其中应以看图作文为切入点。教师平时应多指点小学生看图,学会说、学会想象,经过自己的感知写出想说的几句完整的心里话,并认真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
  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说、写欲望的目的。
  五、精彩讲评,激发兴趣
  上作文课时,讲写作方法,要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每次作文前,教师必须根据批改的实际,以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为作具体分析案例,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讲评。要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修改,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差生更不能忽视,要努力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是一句话、一个词也不能放过。还可以以经典课文为主,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文章优缺点,这在平时上阅读课时多引导。每学—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断,从文章的重点段落、详略得当的方法、文章的开头、结尾的方法入手进行仿写;一些课文非常接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学完之后,要让他们悟其法、学其法、用其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小练笔,如改写课文、写一段对话、写一个场面、写一个人物的动作或外貌、写一段课后感,等等。
  这一环节往往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死寂沉沉导致学生全无兴趣,导致学生不愿上作文课、不愿写作文。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每一个过程指导写作技巧时,更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时要深入浅出,富有激情;讲练时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夯实基础,以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六、高分激励,激发兴趣
  1.不吝啬分数
  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往往在作文批改时只打一个“阅”字,没有眉批、边批和总批,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丧失信心,对写作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要把学生的作文当文学作品看待,也不要用成人文章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作文,而是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习作业,一种学习过程。只要达到一定的基础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给较高的分数,以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2.表扬强化
  小学作文是起步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符合文章要求的没有多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里写得不好,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作文有好的方面,就要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相应减少,使学生逐渐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3.激励为主
  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原因在于很多老师把作文评讲课上成批斗大会,全无表扬和激励。同样一篇学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他的作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步。“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七、评改自主,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项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修改作文主要包括自改和相互修改。学生作文稿完成以后,首先教师要安排专门时间要求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鼓励学生充满信心,从“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明白通顺;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用词是否恰当;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段落层次是否清楚”等几方面,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仍然可以按自改的标准给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修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交换修改、交流写作心得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这样学生既发现了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逐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还达到了共同的目的提高。尤其是当学生发现了他人作文中的某一点问题后,他们讨论得很热烈,找资料,问同学,甚至发生争执,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这是教师评改作文所无法达到的功效,也可以使学生在互相评改中激发作文兴趣,既学习技巧又激发兴趣,一举两得。
  1.学生自改
  要求学生自己修改文章,首先教给方法。首先要从基础抓起。一看语句是否完整;二看语句是否通顺;三看语句表达是否明白;四看用词是否得当。从文章的立意、选材、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等方面评价修改文章。其次要把好文章的标准告诉学生,让学生改起来有据可依。最后要逐步教给学生学会使用修改符号,做修改笔记。
  2.学生互改
  重视互改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别人的文章是向别人学习的极好机会,即使别人文章不如自己写得好,但帮助别人修改本身就是提高,别人文章中的优点我们可以学习,别人文章中的错误和缺点,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引导学生互改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合作,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读自己的文章,请大家评价,帮助修改,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也要讲究策略,尽量发现别人文章中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找文章中的缺点不要太集中,每次提出一两点要求改正就行,修改的目的是提高,是为以后写出更好的文章。因此,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后,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作文或优秀片段,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写作的主人。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认真琢磨科学的指导方法,给学生营造起适合其乐于表达的作文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作文表达的第一道门槛,为其今后健康成长、进一步学习各种知识,与社会各类人群、媒体进行广泛交流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八、精彩课外,激发兴趣
  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拔河、跑步、赛陀螺、老鹰捉小鸡等活动都是学生爱玩的,玩时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者,留心观察其中的喜怒哀乐,不管是自己参与的,还是没参与的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良好素材。如几个学生玩赛陀螺之后,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赛陀螺真有趣。中午,完成了作业后,几个小伙伴拿出自己的陀螺比赛起来,谁的陀螺转得时间长谁就赢。我们同时转动陀螺,我的心随着心爱的陀螺的转动“咚咚”直跳,害怕它早“死”了。眼看我的陀螺要“死”了,我在心头不住地给它打气、加油,让它再坚持一会儿,但后来还是输了,我的心思白费了。再赛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最终我取得了胜利。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才会成功。像这样精彩的作文就来源于精彩的课外,无须过多解释,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和合适的地点,学生就能够激发兴趣,写成佳作。
  九、实用为主,兴趣盎然
  传统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除了个别学生的作文能被当众阅读外,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了让教师或几个优秀学生改后就完事了,成了一个封闭的没被“用”起来的东西。虽然当前的作文教学比较重视对“作”、“改”、“评”的研究和实施,但是依然很少在“用”上下工夫,即便“用”也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这样又怎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呢?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让每个学生每个月出一张手抄报,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让每一组每一星期出一张“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文章都从小组成员中选出来,并定期将所有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展出交换阅读。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按座位(每次两三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评赏。还可以进行全班作文互相传阅、修改及写评语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写信,给亲朋好友或老师写信、寄作文;逢年过节,还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录在贺卡上赠给别人等。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写”以致用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兴趣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探索,我相信,在全体农村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作文教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