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中国边疆地区都有诸侯,云南有孟获,广西有士燮,东北有公孙度,蒙古有乌丸蹋顿,那么新疆有谁?

如题所述

鲜卑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发生关系。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鲜卑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鲜卑族后代与匈奴的关系了。桓、灵时,鲜卑称兵十万,开始成为汉大患。后,由于鲜卑的内部斗争,对汉朝的侵犯开始减弱。

曹操时代,鲜卑分裂成三个军事力量。步度根,拥数万之众,据云中、雁门一带;轲比能,拥十万余骑,据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素利、弥加等小集团,分布在辽西、渔阳一带。三个军事集团中轲比能集团最强盛,《三国志*魏书》称“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钝,颇学文字”。蜀汉相争中,诸葛亮围祁山时,远结轲比能,促其引军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以扰魏北境,牵制曹军。

曹操对鲜卑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设鲜卑校尉以管理之。建安中,曹操定幽州。之后鲜卑三部相互攻伐。公元233年,轲比能统一了漠南。之后由于轲比能“怀贰”,幽州刺史杀轲比能,更立其弟。轲比能死后,兴起了拓拔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不断南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乌桓

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之后,余众退入乌桓山与鲜卑山,从此乌桓、鲜卑之名见于史册。与鲜卑一样,一开始受制于匈奴,汉末雄据北方,不断参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军阀斗争,曹操、公孙康、袁绍都曾利用乌桓、鲜卑攻击对方,控制东北。建安初蹋顿向袁绍求和亲,在袁绍与公孙赞相持不下之际出兵助袁绍击败了公孙赞。

玩过游戏《三国志Ⅷ》以上版本的同学都可能有同样的体会,在江山未大定之前,乌桓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是动不得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出征乌桓,大破其众于白狼山,斩其首领蹋顿,主要原因是此人曾收留了袁熙,乌桓降者二十余万。余部亡走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自此,乌桓渐趋衰落,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融合于鲜卑。东晋之后乌桓之名遂不见于史册。唐有乌丸国,是乌桓遗人也。

匈奴

汉末三国时期匈奴主要指南匈奴。灵帝时,南匈奴大乱,单于羌渠被杀,所立须卜骨单于不久也死。时值黄巾起义汉朝大乱,羌渠子于扶罗率匈奴军与白波军、黑山军联合,与曹操战于陈留。此间一位著名人物被胡骑所获,她就是“蔡文姬”,建安十二年才由曹操赎之归汉。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续为单于。建安七年,曹操攻匈奴呼厨泉单于,使之归附。从此扭转了“胡骑在界,张雄跋扈”的局面。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每部以其贵族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便监督。单于呼厨泉被曹操留于邺为质。五胡乱华时期,南匈奴的刘渊率先建立“汉”政权,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

羌氐

羌、氐是对西北今甘肃、青海、新疆地区古代部落的统称,起源很早,由于地域相邻,所以羌、氐并称。西南部的羌人部落众多,分布很广,并往往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自东汉末年以来,羌主要居于凉、益二州,在汉末也参与了军阀混战。建安十八年,曹操因杨千万、阿贵与马超联合反抗,派夏侯渊灭阿贵。遣徐晃征讨陇县诸羌氐人。后刘备占领汉中,遣张飞、马超进下辩,羌氐众部万余人响应。因为羌氐分布在魏、蜀之间,故时而属魏,时而属蜀,成为魏、蜀争夺的对象,三国期间兵争不断,这个过程中内迁的羌、氐加速了汉化的过程。一部分羌、氐进入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土著相融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族。

其他少数民族
其他少数民族,如蜀汉的武陵蛮、西南蛮,居于滇东、滇中的少数民族众多。建宁的雍闿、孟获,永昌的吕凯等等都是部落贵族首领。南中是关系蜀汉存亡的大问题,《隆中对》就说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所以,南中反叛,诸葛亮采取的是攻心为上的方针。而东吴的少数民族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蛮族,一个是百越后裔,主要从事农业。吴后期对少数民族大批虏掠人口为军卒,严重影响了这些民族,但同时也加速了汉化的进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3
应该在匈奴的影响下,像早期的董卓等都是从西凉出来的,后来的马家等,新疆太远,好像那个时候,现在的甘肃等地已经比较偏远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