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壁的三宝是

如题所述

中国安徽省灵璧县的"三宝"已走向世界.三宝者:一美,一奇,一丑也.美者虞姬虞美人;丑者钟馗;奇者闻名遐迩的灵璧奇石。灵璧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首.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高山伴流水,琴簧合瑟鸣,闻声解雅韵,自然是知音!“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灵璧石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中外,早在北宋时就被列为贡品,它与英石、太湖石、昆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并居首位。其可贵之处在于具备传统的赏石标准:"皱(石皮皴) 瘦(不臃舯) 、透(洞) 、漏(相通)、奇、清、坚、响诸美俱备,璀璨瑰玮,奇绝天下,堪称华夏瑰宝。 灵璧石就产在安徽省灵璧县。据说古人以“灵璧”二字名县,是取其“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义,使得物与地同名,石与璧并驾,可以想见人们对灵璧石何等珍爱了。灵璧县东北部绵延十几座山脉中都产有灵璧石,其中又以磬云山之灵璧石最为著名,远在三千年前的殷代就被人们发掘并用于制作当时重要的乐器——特磬,因此又被称为“磬石”和“八音石”。此石黑亮如漆,石质细腻润滑,且叩之有声,音韵悦耳动听,为灵璧石中华之珍品。灵璧石不但声美(玉振金声,清越悠扬)、色美(五彩纷呈,光亮润泽),其形更美,天上飞禽,地下走兽,人类精灵世上万物,无不包罗。均是不假雕琢,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而且石质坚贞,硬度在6-7度之间,是“石之堪作玩者”(明 王守谦《灵璧石考》)。宋代诗人方岩还专门写了首长诗《灵璧磬石歌》,赞曰:“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如玉……” 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享,在奇石家族中历来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宋代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且评述文字最多;明人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 水石章》中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清代赵希鹄在其所著《洞天清禄集 怪石辨》中也把灵璧石排在第一位,并说辩灵璧石的特点和真伪:“色如漆,间有白纹如玉,叩之声清越如金玉,以利刀刮之略不动。”“伪者多以太湖石染色为之,盖太湖石亦微有声,亦有白脉,然以利刀刮之则成屑。”另外,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张应文的《论异石》、清代谢的《金玉琐碎》等专著中都对灵璧石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王守谦还著有《灵璧石考》,专门研究和探考灵璧石。 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也与灵璧石结下了不解这缘。据《苏子瞻集》载:宋元丰八年,东坡离黄州去金陵、扬州等地,道经灵璧,访张氏兰皋园,见一块“作麋鹿宛颈状”的灵璧石,甚爱,意欲得之,乃作《丑石风竹图》于张氏临华阁璧上,主人喜,以此石相赠。嗣后,东坡先生还专门作《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以表纪念。“石痴”米芾更与灵璧石结下奇缘,以至每见灵璧石必拜,并口称“石兄”。据《灵璧志略》载:“米上司杨杰曾攫得他一块心爱的灵璧石,”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竞不复得,留下了一段两贤相争的佳话。乾隆皇帝受灵璧石之美所染,御赐其“天下第一石”的美号。薄松龄也是灵璧石的藏家,至今在其纪念馆仍陈列着他当年收藏的数件灵璧石珍品。 灵璧古石,尤其是其中的名石,称利举步之宝,然沧海桑田,历遭百劫,现存世者寥寥。今灵璧县城西关电影院西侧,为北宋兰皋遗址,有灵璧石一座,瑰伟异常,是故园遗址,北京的一些公园亦多处存有灵璧古石,如社稷坛西门外小土山之南的一座灵璧石,上面刻有乾隆御书“青莲朵”三字,原是南宋杭州德寿宫的陈列物,乾隆南巡时运往北京的,琼华岛上普安殿、正觉殿、见春亭、峦影亭一带的假山,其中有不少灵璧石,嵯峨峭峙。故宫御花园钦安殿左右的假山,亦有很多灵璧石散叠其中。另外,苏州网狮园“看松读画轩”和“冷泉亭”内各有灵璧石一座,特别是冷泉亭中的一座,状如苍鹰展翅,玲珑剔透,色极清润,摩挲声响,是灵璧石中难得的珍品。广州南方戏院内有一座灵璧石,高丈余,立于药洲水上,黛色荧荧,气貌岸然,当时命名“九曜石”,上有熙宁诸公题铭,其中以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书“药洲”题刻最为著称。河南开封相国寺内尚存灵璧石一座,座下镌刻“艮岳遗石”四字,据考为北宋遗石,弥足珍贵。 灵璧石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开掘。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当地人士采石筑园,或为清供,经苏轼、米芾等称扬,名声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达到高潮。此后即少有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王守谦称:“国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士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万历己酉年(1609),有一个叫张鸿的御史决心来灵璧觅石,乘雨后在山涧沟壑中采得几方,以此为端,又一轮发坑取石的势潮开始了,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谦甚至担心在过量的采掘中,当地的灵璧石将成“广陵散”。第三次采掘热近几年的事,随着奇石势兴起,海内外来灵璧求石者日众,于是当地农民视采石为致富途径,日夕奔走于山间觅石。一些当地人惊呼:灵璧石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建议政府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禁止滥采乱挖和盲目流失,尽快建立一座“灵璧石藏馆”,收集与保护灵璧石精品,以飨后人。 在中国老百姓心中,钟馗是纳福除魔的鬼王。所以逢年过节、搬家开店时就去求购一幅钟馗画挂在室内,以除恶迎福。而灵璧钟馗画正是老百姓最喜爱之物了。 “楚汉之战,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失意之至,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不忍成为项羽累赘,自刎身死。成就一段千古凄美的爱情故事。而灵璧正是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的地方。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灵璧钟馗画就是传统的典型的世界的中国民间艺术。 明人汪云程《逸史搜奇》、清人张大复《天下乐》、金埴《不下带编》中都认为历史上确有钟馗其人。说钟馗是“大傩之仪” 中的方相氏转世生于唐代,“乃灵璧人”,“为人刚直忠勇”,才华出众,晋京应试,名列榜首,后为权奸所嫉害,,,一怒触阶而死。后人仰其品德,痛恨权奸,遂将钟馗写成神话故事,籍以伸张正气,鞭笞奸邪,将世间那些“王法不得而加” 的种种恶德败行加以类型化,“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别,发其隐情”。 自古以来,灵璧就被称为“钟馗画乡”。而据灵璧县志载:灵璧钟馗画艺人代代相传说:钟馗字正南,灵璧钟山南坡人。身体膘悍,聪颖睿智,文章锦绣。大比之年赴京应试,考中头名状元,因为权奸所嫉,以致名落孙山。愤怒之下,触阶而死。阴魂到了阎罗宝殿,阎王见其刚烈,乃封为“嫉恶状元”、“除魔将军”,可任意出入人间地府,捉鬼降妖,从此天下太平。钟馗的忠勇刚正为玉皇大帝所知,遂诏至天庭,加封为“翊正除邪雷霆驱魔帝君”。从此钟馗任意出入天庭、地府和人间,成为驱魔大神。宋朝元祜年间,灵璧县衙遭到恶鬼作崇,县官不得安于政事,乃求助于钟馗。钟馗一到灵璧,恶鬼顿时消声匿迹。次日,钟馗辞行他去,县官恳求久安之计,钟馗授意说:“你可请一画师为我画像,悬于衙内,恶鬼必不敢来”。县官遵意而行,画讫,张于壁上,一连数日,确实灵应。以后百姓纷纷效仿,于是钟馗画家愈来愈多,分布城乡各地,以摩写钟馗真像为能事,因此成为“钟馗画乡”。 据查史料载:灵璧钟馗画乡的形成,与吴道子画派名家宋代杨斐有关。杨斐尝作画于泗滨各大庙宇,在灵璧作画时间较长,曾传道子法与灵璧门徒,此应是灵璧钟馗画乡形成的主要背景。再者,由于钟馗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 首先是民间有着崇信钟馗的习尚民俗,其次是由于钟馗画产生于灵璧,把灵璧钟馗画冠以“灵判”,传每一年出一张“活钟馗”等神奇传说。然后是民间传说加上部分书籍载钟馗是灵璧人。其中清代学者金埴在《不下带编》一书里载: “周繇作《梦舞钟馗赋》,其警句云:‘奋长髯于阔臆,斜领全开;搔短发于圆颅,危冠欲坠。’后世画师写其象,须摩唐赋中语乃肖。相传,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 。这就增加了灵璧钟馗画的眩目光彩和迷人的魅力,以致风靡全国;还有清代学者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 钟馗像赞》中评灵璧钟馗画:“……唐玄宗梦钟馗斩虚耗之鬼而病瘳, 因命吴道子绘其像, 遍行天下. 玄宗览之阅:‘卿如与朕同梦,盖肖极矣’。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唯灵璧所画,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这段赞语把钟馗画的艺术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为灵璧钟馗画增加了知名度;最主要的是公元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灵壁翟光远的钟馗画获得金奖,使得灵璧钟馗画饮誉国际画坛。上世纪 80年代,灵璧孙淮滨的钟馗画被邀请参加新加坡“中国艺术节”,作品被全部购藏。 90年代,灵璧陈光林的钟馗画在香港一次拍卖会上,其“判官爷”以14 万港币成交。21世纪初,灵璧马林参加“国际徽商大会” ,现场画钟馗,被众多外国友人抢购,影响较深。也正是这些画家,使得灵璧钟馗画多次蜚声海内外,成就了灵璧钟馗画乡。 2006年,灵璧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钟馗画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