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摘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什么是我的观察
我的感受如何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我和那个称我为谋杀犯的男人开始对话:
我:“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它使用资源的方式吗?”(我不知道我猜得对不对,但关键是,我确实关心他的感受和需要。)
他:“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我:“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独立?
他:“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是什么感觉吗?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
我:“听起来,你感到绝望。你想知道,我或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
他:“你想了解吗?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儿子病了!他在水沟里玩耍!他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我:“我注意到,你在这里培养孩子,是多么地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他:“不错,这些是最基本的。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这是人权吗?

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了什么样的人权!”
我:“你是希望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你们巨大的痛苦,并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不得不”

还有一次,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此前,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她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回答说:“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JKrishnamurti)《,)曾经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4.“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4.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感受,我们意见不一致。我不认为“你不在乎我”是感受。对我来说,它是对他人态度的判断。以下例句表达了感受:“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

1.如果你选择这一句,我们意见不一致。对我来说,这句话意味着他人的行为导致了发言者的感受。以下例句体现了发言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重要文件能够得到妥善保管。”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为此,我们也许会问:“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呢?

(b)对方正在想什么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例如,我们可以和对方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如果我们只是问“对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对方谈的内容也许并不是我们关心的。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也许会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推迟一周?”在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于是,我就问开始这个话题的那位先生“你提到那篇文章,是想得到怎样的反馈呢?”他回答说:“我认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我解释说,我想知道的是他期待得到怎样的反馈,而不是他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他想了想,然后承认:“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我想,这就是会议的前20分钟讨论毫无成效的原因。如果我们在集体讨论时漫无目的地发言,那么,会议很可能就会毫无成果。然而,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就可以提醒会议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例如,在那位先生没有讲清他提及那篇文章的目的时,其他成员就可以和他说:“我不清楚你为什么要提到这篇文章。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们,你期待得到怎样的反馈呢?这样的提醒也许就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会议时间。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然而,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根据我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当我走进教室时,大部分的学生挤在窗口和楼下的同学互相叫骂。对此,我并不意外。一开始,我就提出请求:“请各位同学回座位坐好,我将做自我介绍,并谈谈来这里的目的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到了座位。为了让其他学生听清我的请求,我重复了一遍。这时,除了两位学生仍站在窗口,其他学生都在位子上坐了下来。他们是班上个子最大的两位学生。

“你们好,”我对他们说,“你们中哪一位愿意告诉我,我刚才说了什么?”其中一位学生转过来,粗声粗气地说:“你要求我们马上回到座位坐下来。”这让我明白了,他把我的请求当作了命令。

我接着问他:“你是否愿意告诉我,我怎样表达我的请求,你才不会认为我在发号施令?”“什么?”对于我这个问题,他很意外。于是,我解释说:“我的意思是,我怎样表达我的请求,你才会认为我也在乎你的需要呢?”他想了想,然后耸了耸肩,说道:“我不知道。”

“刚才的对话已经提到了我今天想讨论的话题。我认为,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相处就会愉快得多。我说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照我说的去做。我不知道,怎么说,你才能相信这一点。”

那位学生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听完我的话,他就和他的同学慢悠悠地走回了座位。可见,在一些情形中,对方也许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4.不要再喝酒了。

4.如果你选择这一句,我们意见不一致。对我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发言者想要避免的事情。如果发言者说“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别的方式可以满足那些需要”,那么,我认为发言者提出了明确的请求。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 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

我的朋友霍利·汉弗里( Holley Humphrey)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太太:(试图体会先生的需要)“ 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
马歇尔:“ 你现在关心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 。我想,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太太:(再试一次)“ 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

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 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 ?虽然,这并不是必要的—有时,我们的语气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但我还是建议主动表达感受和需要,特别是情绪很激烈的时候。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作家约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然而,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 Dag Hammarskjold)曾经说道:“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

可是,一到家,我就看到我的两个孩子在吵架。我没有力气去了解他们的情况,于是,我就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我年仅九岁的大儿子停了下来,问道:“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

我相信, 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地表达我们的痛苦,那么,即使对方也处于痛苦之中,有时他也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需要

甲:“你怎么可以那样和我说话?”
乙:“我那样说话,你是不是很伤心?”

如果你选择这个对话,我们意见不一致。我认为乙是在为甲的感受负责。如果乙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他也许会说:“听起来,你很伤心,因为你需要体贴?

甲:“想到我先生,我就有些气恼。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在我身边。”
乙:“你是希望他多陪陪你?”

如果你选择这个对话,我们意见不完全一致。我认为乙将甲的想法反馈给了甲。然而,我相信,反馈感受和需要更能促进人与人的联系。如果乙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他也许会说:“听起来,你有些失落,因为你需要支持与关心?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我已经发现,如果听的人很烦,说的人一般也会觉得很无聊。

你也许会想,打断另一个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我曾经做过一个非正式的调查。我的问题是:“如果你说的话别人不想听,你是希望对方假装在听还是直接打断你?”我问了许多人,只有一个人不希望被打断。听到他们的回答,我更确信,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

行为的动机: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 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

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彼此的关系处于比较微妙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不再生气。可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我看来,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

表达愤怒的步骤:
1.停下来。呼吸。
2.留意我们的指责。
3.体会我们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我不希望他听到指责,因为我想提醒他我的痛苦 。指责别人是很容易的。人们常常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有时他们自己也同意,并开始恨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们痛恨我们称他们为种族主义者或别的一当然,他们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一旦我们注意到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或发现他们在责备自己,我们也许就需要暂时停下来,并去理解他们所经历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

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

有一次,我去一位朋友的单位拜访他他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在谈话时,他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看到有个学生在操场打人。他和我说了一句“对不起”,然后就冲了出去。他抓住了那个学生,重重地推了他一下,训斥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比你小的同学!校长回来后,我和他说:“我不认为你达到了目的。在我看来, 他学到的是,在打比他弱小的人时,要注意附近是否有比他强壮的人,例如校长 。而且,我认为,你的做法甚至还会强化他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