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第一人称的作用: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人称的作用:

1、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生动。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的作用:

1、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扩展资料:

其中第三人称叙述属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而作者本身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所以作品里面的硬伤和常识性错误很难避免。

但第三人称无障碍的叙述视野,会让作品陷入事件的泥沼。假若作者没有找到一条轻巧的暗线去串联,那肯定是结构松散,庞杂累赘,流于一堆生活片段的堆砌。

虽然世界上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叙述视角,但是在写作时可以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各自的优点,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第三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王奎山的《大火》,分别记叙了赖孩、天星和长顺各自在火灾中的活动轨迹。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去繁存简,避免了结构松散,有抽丝剥茧的艺术魅力。

2、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陈毓的《伊人寂寞》,后半部分因为 “我”的加盟,使作品有了新的走向。叙述视角一转换,便释放出作者的写作情感。又比如苏童的《老爱情》,也是因为“我”在开篇和结尾的介入,让整个事件变得真实可信起来。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让作品变得摇曳多姿,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弥补了小小说叙述手法单一、故事情节单薄的先天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人称 (名词解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5

1.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是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

而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人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22
第一人称的作用: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人称的作用:

1、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生动。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的作用:

1、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扩展资料:

其中第三人称叙述属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而作者本身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所以作品里面的硬伤和常识性错误很难避免。

但第三人称无障碍的叙述视野,会让作品陷入事件的泥沼。假若作者没有找到一条轻巧的暗线去串联,那肯定是结构松散,庞杂累赘,流于一堆生活片段的堆砌。

虽然世界上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叙述视角,但是在写作时可以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各自的优点,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第三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王奎山的《大火》,分别记叙了赖孩、天星和长顺各自在火灾中的活动轨迹。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去繁存简,避免了结构松散,有抽丝剥茧的艺术魅力。

2、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陈毓的《伊人寂寞》,后半部分因为 “我”的加盟,使作品有了新的走向。叙述视角一转换,便释放出作者的写作情感。又比如苏童的《老爱情》,也是因为“我”在开篇和结尾的介入,让整个事件变得真实可信起来。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让作品变得摇曳多姿,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弥补了小小说叙述手法单一、故事情节单薄的先天不足。
第3个回答  2015-12-15
区别第三者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听话的人叫做第二人称,例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它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有人称范畴的语言,动词的形式跟着主语的人称变化,有的语言还跟着宾语的人称变化。 在叙述之中,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
  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