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是哪五色,大致比例是多少?

写比例时要 墨:水写的越清楚越好不要讲题外话

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有几种说法:

1、青、赤、黄、白、黑五色,合称五正色,简称五色。五色也泛指红、绿、紫、碧、流黄五种间色。间字本字为闲,读音为见。墨分五色,古人有两义:宋代以后多指墨分浓淡,宋代以前多指浓淡不同的墨迹对应五色。

2、张彦远认为山水中的五色,随着阴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呈现,如果用墨把变化的特征大体表现出来,就会产生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涂上空青、石绿、丹砂、铅粉等颜料。同理,凤鸟羽毛固然呈现五色,但墨画的凤鸟只要意思到了,也会给人五色杂陈的印象。

扩展资料:

墨分五色的相关情况:

1、唐代以后,墨分五色更多地是谈论墨色的深浅,常常指焦、浓、重、淡、清。焦墨是半干的墨汁,乌黑而有光泽。浓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显光泽。

2、清墨只有极淡的墨迹,甚至全是水。从深浅浓淡的角度去对应五色,也未尝不可,比如浓如青,重如赤,淡如黄,清如白,焦如黑。古人声称鬼的面色青黑,意味着青色与浓墨对应。彩墨画名叫重彩,重彩往往以赤色作代词。

3、五代时,科举考试揭榜时,用淡墨书写上榜人的名字,功能同朝廷通用的黄榜相似,表明淡墨与黄色对应。清墨的清,指的是透明,其实就是水墨的水。水墨的画地是白纸,清墨可以视为白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分五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09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运墨内五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谈有五个色阶的差别。像极了l、2、3、4、5、6、7七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如一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人过去对墨的五色,意见很不一致,现讲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一说 黑 浓 湿 干 淡

  第二说 浓 宿 焦 退 埃
第三说 焦 浓 重 淡 清
第四说 浓 次浓 淡 次淡 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五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办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谈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一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果法之变化,亦盯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份能够控制自如。
  
  下面介绍两种墨的练习,一种是极干到极湿的练习,如下:
  焦  干  润  湿
 '焦'是最干的墨,笔含水份最少,是在笔头已经消失人耐水份后仅能惊出的姑笔。"干"是有一定水份不再渗水火"湿"批最饱和的水份,渗化水份最大。""润"半含水份,多属渲的部分。除最浓的焦墨必须绝对干燥之外,不管深墨,淡墨,都可以  有这四种水份的变化,对比着画,就有"千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
  一种是湿笔分浓淡的练习,把块分五个深浅度,如下:
  浓墨一般用户勾人物、山石的轮廓,点八的眼珠、山水的苦点、近的层次和提醒画面等。淡墨使用的范围是辅助主线,或者被摔人面、树、石的立体转折,渲染阴阳关系及画远景等,烘染云气效果使用。
  破墨
  破墨之说,始于南北朝。是萧绎的《山水松石格》中提出的一种技法。破墨有两种功能:
  一是,用墨时有意画成不是整块形状,称为破墨(如画破荷的叶卡,雨中的山水,人物的衣帽)。
  二是,几把前一种效果加以破坏或改变原来的效果,产生一种新的效果。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破也就没有立。一般讲,后一忡破墨用量较多。"破"叶以是以浓破谈,但也叫以是以谈破浓;叶以是以线破墨,也可以是以举破线。又如五种墨色浓淡的每次积叠也都是破,现在举五种不同破法的例子:
  1、是破构图的办法:在草图上布置入平均时,时以用空白破一破;直的物体太多,用横的破一破;山峰之石如果大实,用云烟雾气破一破。
  2、破线的力、法:如衣纹上的三根平均线,可用两根相近者破一下;兰花两笔成凤眼后,再用第三笔直破凤眼。
  3、破线法:如一根山石轮廓的线,用浓墨画得有些权,可以用苦点破一破,也可以在深线上部分铸水,使原来的线变得生动一些。
  4、破墨法:如画人物的头发部分,大块用墨后有些"肉",部分加以深线,也就不"肉";画大片叶子的墨,用深线一勾叶脉,也就起到破的效果。
  5、色墨互破法:绿叶可以用墨线破,画墨线后又复约颜色便是用色破墨,俗称勾叶脉。又如墨点上点石青也是一种角色破墨法。
  6、色与色互破法。除了墨本色的互破之外,色与色之间亦可互破,如重彩画的泥金、石青等金石色,可以用花青、胭脂等草色破之。
  
  

  

  墨分五色及用墨方法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黑”,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墨”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墨”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墨”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墨”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黑墨”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常用墨法:
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泼墨法——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见图例)
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见图例)
浓墨法——描绘物象,落墨较重,可使画面厚重有神。用浓墨要“薄”,即笔法灵活,只有干、湿、深、浅变化有致,才能浓而不凝滞。
焦墨法——浓墨之极为焦。在一幅画完成时,在极需突出的地方,用干笔蘸上焦墨勾勒点擢,能起开醒提神的作用。也有一幅画全用焦墨画出的,显得苍劲有力。例如黄宾虹的有些山水画全是用浓墨、焦墨画成,黑、密、重、厚,表现了山的真面目。(见图例)
宿墨法——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第2个回答  2013-06-22
国画中墨分五色指:浓, 淡, 干, 湿, 焦(枯). 比例不能一概而论.又不能称,又不能量,这完全靠深厚的功底和经验的积累.随手蘸水添墨,完全凭手感. 你如能长期坚持水墨画的训练,对墨分五色的概念便会逐渐清晰,在实际应用中便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按你目前的基础, 必须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祝你不断地进步!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所以比例就看作画的需要了。
第4个回答  2013-06-22
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