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与文学作品语言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作品语言上的区别: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扩展资料:

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其它区别:

1、性质上的区别

应用文写作具有明确的实用性,是出于对某一事务的需要,将所需要传达的内容书面化。文学写作则是作者心灵和精神上的表达。   

2、格式上的不同

应用文因为使用的人多,使用的范围广、频率高,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就需要规范化。而文学创作最根本的特性是创造,形式上不拘一格,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上。没有也不应当有任何套路格式。

3、目的上的不同

应用写作是以处理某一件事为目的而进行的写作,目的性鲜明。在表达上需要准确肯定。而文学创造偏于思想感情与文化意蕴等,其表达具有朦胧与形象的想象效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应用文

百度百科——文学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30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作品语言的区别表现在:明确性、简练性。

1、明确性

文学作品语言上特别重视积极的修辞手法,讲究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应用文用来说明事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侧重于“以事告人”,所以语言要求朴实无华、开门见山。

2、简练性

文学作品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其语言曲折、丰富。

应用文写作简练,是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也是朴实、明确特征在“文字量”上的体现。



应用文四要素

1、主题:每篇应用文都要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主题越是具体专一,应用文就越容易写出

2、对象:私人信件为家人、朋友、爱人而写;商务信件为生意伙伴而写;海报为某一群人而写。了解了为谁而写,就可以使应用文的内容适度而得体,使你的信息能全面地传达给对方。

3、写作目的:为什么要写这篇应用文,是要把信息提供给对方,还是要求对方提供信息。目的不明确,就会造成内容不确切,造成费解。

4、格式和结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其格式和结构是不相同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5
文本形式的种类繁多,决定了阅读行为的多种多样。各种阅读行为的相互区别,是由阅读主体的不同阅读动机决定的。若将人类丰富多样的阅读动机加以高度概括,则有以下三种基本的类型:一是基于认知性的阅读动机,二是基于功利性的阅读动机,三是基于审美性的阅读动机。其中,审美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代表了阅读行为的两个极端形态——其性质特点相反相对,判然分明;而认知性阅读既是一种独立的阅读行为,又是功利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行为得以展开,阅读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
应用文阅读与文学阅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应用文阅读是一种功利性的阅读行为,而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性的阅读行为。审美性阅读以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感受为接受文本信息的主要方式,以联想和想象作为展开作品丰富内涵的动力,以情感在作品中的投射,并与作品中的人事景观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高度的精神愉悦性为目的。而应用文阅读以对文本的理性认知为手段,以准确领会文本的意义为出发点,并以从中探寻处理解决实际事务的有关信息为最终目的。它引导读者走向客观现实世界,实现一定的功利目标,而非走向主观精神领域,追求精神的愉悦性。应用文阅读与文学阅读在动机方面存在的这一重大区别,导致了它们在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中一系列质的差异。

一、阅读的主动自由性与被动控制性的不同

应用文阅读与文学阅读在其心理、行为方面的不同特质首先表现为,文学阅读的心理、行为具有主动自由性,而应用文阅读的心理、行为具有被动控制性。文学阅读的主动自由性决定于两方面因素。其一,文学阅读基于人的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精神需要在人的需求心理结构和需求心理发展过程中处于最高层次。它的产生建立在生存、安全、社会等需要初步满足的基础上,它是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心理因素,是人具备完美人格和生活的重要标志。但与生存、安全等基础性的功利需要相对于人的重要性比较而言,精神需要毕竟不是也不可能是每个人必备和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它的产生和满足是人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自主自由的选择结果,是一种不受身外之物限制强迫的个人意愿。因此,基于精神需要的文学阅读也必然是阅读主体的自由活动,他是否阅读、阅读什么、何时阅读、以怎样的态度、方式阅读,完全是一种不受外在因素控制的个人意愿。其二、文学阅读是审美阅读,而审美功能实现的一个前提是审美主体心理的自由超越性,即审美主体由对审美对象的阅读观照,引起联想和想象,通过情感的投射,使心灵进入并驰骋在虚幻的艺术天地,从而超越现实中物与功利的束缚,达到精神的愉悦性。因此,文学阅读的主动自由性也是审美规律的必然要求,那种心灵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是无法抵达审美境界的。

相反,基于功利需要的应用文的阅读心理和行为则具有被动控制性。首先,功利需要的满足和功利目标的实现,无论对于个体人的生存发展还是对于群体、社会人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和必需的。当一定的功利需要、功利目标的满足实现有赖于一定的实践活动时,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就不能凭主观上愿意与否,决定是否投身于实践活动;他必须付诸实施,除非他放弃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同理,当某种功利需要、功利目标的满足和实现必须借助应用文的阅读才能达到时,这种阅读行为无疑也具有了“身不由己”的被动性。这在公务人员为实现群体、社会的功利目标而阅读相应的公文时,表现得尤�怀觥F浯危�τ梦脑亩恋谋欢�砸彩怯晒��枰�木咛逍跃龆ǖ摹O喽远�裕�竺佬枰�且恢帜岩圆鸱帧⒑�胍惶宓男睦硇枨螅��穆�悴皇欠堑孟抻诙阅骋簧竺蓝韵蟮墓壅詹拍苁迪帧6���柙蜃苁潜硐治�恢志咛逄囟ǖ男枰��渎�惚匦胗上嘤Χ�囟ň咛宓氖导�疃�拍苁迪帧K�裕�币恢止��枰�匦胪ü�杂τ梦牡脑亩炼�迪质保�亩林魈宀荒芷酒湫巳ぐ�盟嬉舛烈黄�τ梦木湍茏嘈В凰�匦胙罢夷切┒允迪痔囟ň咛宓墓��勘暧兄苯咏杓�傅甲饔玫挠τ梦睦丛亩痢��词顾�哉饫辔谋靖�静桓行巳ぁ? 而且,他必须立即阅读——即使暂时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致。因为功利需要的实现一般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不容拖延。可见,对应用文的阅读来说,读者愿否阅读、阅读什么、何时阅读、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阅读等,均不具有随意任性的自由选择性,应用文阅读是一种失去心理自由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行为。

二、创造性阅读与复原性阅读的不同

现代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在对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创作观念的片面性、虚幻性予以大胆批判的同时,独到而深刻地指出: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异质同构的环节,一是作家的创作,二是读者的创作。从社会和历史的某种角度看,读者的创作甚至是比作家的创作更为重要的文学的实现过程。读者在参与作品创作方面的突出作用,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建构生成;而读者之所以能对作品意义进行创造性的生成建构,基于以下原因。其一、文本结构的开放性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文学作品在纳入阅读视野之前,只具备了意义生成的潜在结构,它拥有大量的意义空白和意义不确定性,它虚位以待,面向每一个读者开放,并期望读者将意义空白填补充盈,将意义不确定性加以确定。正是通过阅读,作品的全部艺术形式、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蕴才被激活,获得了生动的现实形态。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先于阅读,先于读者的理解而自在固有的东西,从而文学阅读也不是对作品固有意义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参与作品意义实现的创造性活动。其二、文学阅读的创造性是读者对文本感受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联想,尤其是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必备因素;凡有想象存在,就必然包含创造的因子。所有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就是审美主体想象力的被激发;文学作品以其借助语言符号为表现手段而具有的形象的间接性特点,要求阅读主体具备更强更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文学阅读更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即为对意义空白的填充,对意义不确定性的加以确定。因这种“填充”、“确定”不是对作者预设意义的被动复现,不是对别人阐释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生活经历作出的独特理解,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

对应用文而言,其意义的实现同样有待于将其纳入读者的视野,否则,它也只能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潜在意义的存在。但应用文的潜在意义不是有待读者填补完成的含有大量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的所谓召唤结构,而是一个先于读者存在的已然充盈的意义实体。这是由应用文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要求决定的。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与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是为了与读者达成理性上的共识。作者期望读者的理解不是带感情色彩的偏见,不是由联想和想象引发的言外之意,而是对原文旨意的客观复现,忠实反映,从而达到双方认识上的默契。为此,应用文写作要求:(一)作者必须把欲表达的思想观点、反映的客观情况充分地、完整地赋之于文本,避免一切意义空白的存在。(二)追求主旨鲜明、词决意畅,力忌委婉含蓄、词微旨远。对象征、隐喻、比拟、暗示、双关、夸张等可能引起读者对文意曲解引伸的表达方式弃之不用。(三)文本意义有严格的语境(如确定的时间、地点,确定的对象、范围,确定的行文目的,确定的上下文关系等)限制,使读者的理解能严格按作者铺设的意义轨道运行。所以,应用文本身不具有那种引发创造性阅读的开放结构。再从读者的角度看,应用文阅读出于功利动机,而一定功利目标实现的前提,必然是对相应文本思想内容的准确领会,完整理解;相反,对应用文本意义的主观性释解、创造性引伸,不但使其功利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会对个人或群体、社会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三、释义的多元性与单一性的不同

从以上论述看出,由应用文阅读的复原性、被动性,必然导引出应用文阅读的另一个特点——释义的单一性。即应用文文本意义先读者而存在的自有自足性和作者对文本意义所作的如上所述的种种设定限制,使应用文本成为具有排他性的封闭结构。这就使得尽管不同读者存在种种个性化的前理解结构,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但他们无法将由此而产生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融入文本意义结构中去,无法使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文本的解释,出现意义纷呈的多样性,从而使应用文本的意义具有了一种唯由作者拥有并控制的高度的恒定性和单一性。当然,事实上不同读者对同一应用文本意义的理解,有时也存在不一致甚至相互抵忤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有时用词不当、表达不周密、标点符号的误用、详略安排的本末颠倒、语境限制的不严密等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某些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理论修养不够、理解能力低下所造成。因为这两类情况不是应用文写作和应用文阅读中正常积极的有效形态,而是扭曲消极的负效应形态,所以,由此导致的对应用文文本意义的曲解、多解,自然不能代表应用文阅读的本质特征。
第3个回答  2020-06-02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主要区别在于,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文学语言常有意弱化语言的表意功能。依照一定的审美情趣加工语言颠倒常规语序,打破语法规范,大量运用修饰语和修辞格。有意拉长语言和意旨的距离,追求语言的含蓄朦胧自己读者在语言的再创造中获得的审美的快乐。
第4个回答  2013-06-19
应用文比较古板,有套路,不能乱来,想用只要套模板就行,靠的是抄袭。文学作品是灵活多变的,靠的是实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