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个俗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意思是:儿子不嫌弃自己的母亲丑,家里的狗不嫌弃家里穷。

清·朱皤《万年觞》五:“老汉是刘伯温家一个老苍头……前面已是黄杨岭了,我且急急赶回家去,咳!正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后人就流传为"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成了一句俗语。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其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但无论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

扩展资料

意思相近的古话: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这句话意思是:家里面有了孙子以后,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穿过一件好衣裳。出自杜甫《石壕吏》

2、“养儿方知育儿难”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子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

百度百科-俗语

百度百科-偈颂九十三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5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中国人的老话一般是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的。以现实主义来说,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到最后走向坟墓,在他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的风霜雪雨、人间沧桑。但无论他是发达富贵,还是疾病贫穷,都不会忘了生之养之的父母,相依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6
母亲是个恶魔时、主人是虐待狂时。这句话就很恶心了。因此这句话不是真理。是不折不扣的邪恶歪理。
网友:常言道:“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丑”若指行为而非容貌,“贫”若是品德而非财富。不知樵夫兄有何感想?望不吝赐教。
樵夫:“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误导式引申类比,从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推导出一个别有用心的错误道德结论。
“子不嫌母丑”是符合自然道义的,因为子与母之间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使得子母之爱浑然天成,所以“子不嫌母丑”是一种先天道德。
而“狗”与“家”并无必然的先天道德关联,“狗不嫌家贫”只是一种后天的伦理说教属于后天的道德范畴。所以狗嫌不嫌家贫是狗的自由,并不和“子不嫌母丑”一样受到先天道德的约束。
尤其是当好事者继续将狗与家的关系引申到国民和国家的关系而要求国民必须象狗一样无条件忠诚他的国家时,这个依次推进类比的逻辑误导之险恶用心就暴露无遗了。
“子不嫌母丑”,是因为无母就无我,母我本一体;“狗不嫌家贫”,则是因为家虽贫,情不贫,情投意合。如果家贫情也贫,则完全可离家择主(虽然狗的天性决定它们通常不会这么做)。
所以“三纲五常”也说: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不正,民起攻之。
对古代圣贤而言,还别说“狗嫌家贫”这种后天道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就是“子嫌母丑”这种先天道德的东西也是有条件肯定的,这也就是您说的““丑”若指行为而非容貌,“贫”若指品德而非财富”的这种情况。
所以“三纲五常”又说:父不慈,子奔他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18
孩子不会嫌弃自己的母亲长的丑不丑,自家养的狗不会嫌弃它的主人家有多么贫穷
第4个回答  2013-06-18
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本是做人做狗最起码的准则,如果狗能做到,而人不能,则人不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