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为何选择与父亲唐玄宗分道扬镳?

如题所述

安史之乱爆发时,太子李亨和唐玄宗两人分道扬镳这件事情,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唐肃宗李亨可以说是唐代最窝囊的皇帝之一,一生都受制于人,他和唐玄宗之间即是父子,也是对手,只是个性软弱、能力不足的原因,使得他一直活在唐玄宗的阴影当中。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可能一生也就止步于太子了,因为唐玄宗这个人有三大特点:

1、掌控欲很强;2、平衡手下的手段很高明;3、对太子心怀警惕。

唐玄宗和李亨本身的恩怨其实并不大,他打压这位亲儿子的原因仅仅是出自对皇位的贪恋,和对太子谋朝篡位的警惕(李世民开大唐先例)。


正是这样一种局面,造成了李亨虽为太子,他在朝中却基本没有势力可言,甚至于他和大臣交谈,也会被玄宗警惕。

就这样熬了十七八年的李亨,在安史之乱时,才会选择站在唐玄宗的对立面。其实,细细思考下去,他的做法是有四层目的地:

1、此时满朝文武对唐玄宗不满,这才导致了马嵬驿兵变,如果李亨在这种情况下,表面自己和唐玄宗站在统一战线,难免会滋生事端;

2、李亨内心深处对唐玄宗做法本就有意见,如今有了机会可以摆脱他的控制,李亨肯定会珍惜;

3、李亨和唐玄宗两人在权力上已经形成了实质上对立的局面,如果他们还是一起行动,会造成两人生死相见的形势,这对谁都不好;


4.李泌曾经给他出过一个策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盗魁四将,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盗众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粹劲骑,不逾年而蔽。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各路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在这个计谋中,李亨需要做的有两件事:1、坐镇前方,统领各方;2、给百姓、朝臣一个信心,让对方相信你,敢与你一起博一个未来。

综上,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的缘由是多方面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9日,安陆山开始与唐朝作战。”渔阳来打破彩虹和羽衣之歌。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第二年,天宝十五年6月13日,唐玄宗李隆基在叛军攻占长安前仓皇逃走。由于时事紧急,许多王子和大臣都没有时间通知他们。他们离开长安时,整个护卫军主要由北方衙门禁军和龙武军组成,总人数不超过3000人。


其中,皇后太子李恒在北方衙门禁军中有2000名士兵,其子广平王立初(后李煜皇帝)和建宁王立初也在逃亡队伍中,以便控制军权。“安史之乱”的爆发,终于给了李恒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因为近十年来,李林福和杨国忠曾两次害怕离婚。王子的生活就像在薄冰上行走和受苦。

也许这是一个预谋或者一个机会。第二天,宣宗一行经过马尾驿站时,他们的不满情绪接近沸点。唐代冯长清和高三直后,任命葛树汉为总司令,保卫潼关。由于地势险要,玄宗皇帝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暂时保卫京城。但是,由于玄宗皇帝想尽快平定叛乱,而杨国忠首相又恨葛树汉,他用刀杀人,唆使皇帝率领二十万兵力参战,最后以惨败告终。



此时此刻,人们又累又饿。当我想到这次离开长安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每个人都充满了愤怒。李恒决心利用士兵对杨国忠的仇恨,派太监李福国秘密联系禁军首领、左龙武达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据史料记载,曾有二十位藏族使节拦住杨国忠的马乞讨食物。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回答,周围的士兵就大声喊道:“杨国忠与胡人勾结,要造反!”你喊的时候就开枪。杨国忠慌乱中想逃跑,被几名士兵赶上来,用乱刀将他打死。同年七月,李亨到达灵武。杜鸿渐与又连续五次上表劝进,最终成功劝说李亨即位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公元762年,唐肃宗一病不起,在这期间,玄宗去世,不久,李亨去世,五十二岁,在位七年。此前一年,参与马嵬兵变的禁军统帅陈玄礼在回到长安后不久去世。七年后,即769年,有拥立大功的杜鸿渐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唐代宗为此废朝三日,追赠他为太尉,赐谥文宪。

第2个回答  2019-09-22
李亨内心深处对唐玄宗做法本就有意见,如今有了机会可以摆脱他的控制,李亨肯定会珍惜;李亨和唐玄宗两人在权力上已经形成了实质上对立的局面,如果他们还是一起行动,会造成两人生死相见的形势,这对谁都不好
第3个回答  2019-09-21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选择与父亲唐玄宗分道扬镳,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证见不同。
第4个回答  2019-09-22
我觉得应该是太子与父亲唐玄宗的理念不合,所以才会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