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轮纹病是什么?

如题所述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piricola(Nose)Koganezawa et Sakuma

症状

轮纹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也为害叶片。

枝干发病,起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斑,渐扩大,呈圆形或扁圆形,直径0.3至2—3厘米,大多1厘米左右,中心隆起,呈疣状,质地坚硬。以后,病斑凹陷,颜色变深,呈青灰至黑褐色,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器,出现黑色点粒。随树皮愈伤组织的形成,病斑四周隆起,病健交界处发生裂缝,病斑边缘翘起如马鞍状,至发病后第四、五年,病部渐剥离脱落。枝干染病严重时,病斑密集,相互融合,致枝干表面极为粗糙。病变多局限于树皮表层,但有的深达木质部。病重树长势衰弱,枝条枯死。

果实在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病,起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水渍状斑,渐扩大,呈暗红褐色,具清晰的同心轮纹。随后,病部果肉迅速腐解,果实腐烂,发出酸臭气味,有时渗出茶色粘液。病果渐失水成为黑色僵果,表面布满黑色点粒。轮纹病果症状与干腐病菌所致的果腐症状十分相似,外观很难区分,都是在采收前至贮藏期发生。人们对这两种病菌所致的果腐,统称之为果实轮纹病。

叶片发病,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具同心轮纹,直径0.5—1.5cm,后渐变灰白色,并产生黑色点粒。当一张叶片发生许多病斑时,病叶往往干枯脱落。

病原菌(图1-3)

图1-3 苹果轮纹病病菌

1.分生孢子器 2.分生孢子 3.分生孢子萌发 4.假囊壳

菌丝无色,有分隔,宽2—4μm。分生孢子器扁圆或椭圆形,具乳头状孔口,直径383—425μm,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单胞,18—25×2—4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24—30×6—8μm。假囊壳产生于寄主表皮下,呈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170—310×230—310μm,内有许多子囊藏于拟侧丝之间。子囊长棍棒状,无色,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双重膜,基部较窄,110—130×l7.5—22μm,含8个子囊孢子,双列或斜列交叠于子囊中。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24.5—26×9.5—10.5μm。

发生规律

枝干病组织中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山东、河北,果园空中从3—4月开始有分生孢子飞散,5—6月渐增,7—8月达最高峰,9月渐少。每逢雨后,分生孢子散播量激增。病菌经皮孔侵入树皮。4月,新病斑开始活动;5—6月扩展活动旺盛,形成紫褐色病斑,以后渐下陷,颜色变深。7月以后,扩展停顿,病健部之间出现裂纹,病斑干枯翘起。新病斑在当年很少生成分生孢子器,至第二、三年分生孢子器大量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到第四年产孢能力减弱。树皮病组织中的菌丝可存活4—5年。

苹果落花后半月,幼果即感受侵染。山东泰安,在金冠品种上,从4月下旬至8月上旬接种侵染率高,到8月中旬以后接种侵染率下降。座果后套袋隔绝侵染,分期摘袋使无病果实暴露在田间自然侵染之下,金冠品种从4月下旬开始感受侵染,6—7月侵染率高,8月上旬以后侵染率减低。在河北昌黎,从5月开始侵染幼果,6月至7月下旬侵染率高。轮纹病菌从幼果期开始侵染果实,受侵染的果实到近成熟期开始发病,发病盛期集中在贮藏初期(金冠品种)至贮藏后期(国光品种),具潜伏侵染特征。

苹果干腐病菌侵染果实,侵染特点和发病时期与轮纹病相近。在北京郊区,从落花后开始侵染幼果,6—7月侵染率高,8月以后侵染较少,至果实成熟期开始发病,贮藏初期,发病最盛。

果实轮纹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地区和降雨早、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严重。富士、金冠、玉霰、青香蕉等品种高度感病,国光、元帅、印度、醇露等品种亦感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清除侵染源

冬季结合清园,刮除枝干老皮,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发芽前喷洒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3.生长期喷洒药剂保护果实

从幼果期开始,在5—7月间喷洒1∶2—3∶200-24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实剂800—1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每间隔15—20天喷洒一次,周密保护果实预防侵染。在黄河故道地区一般须喷洒杀菌剂6—8次,山东4—6次,北京、河北3—4次。

4.浸洗果实或熏蒸

据近年来在辽宁、河北等地试验,以仲丁胺剂在采收后浸洗果实或在贮藏期熏蒸,对预防贮藏期发病,效果显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