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后感500字。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5
  遥想当年,大清帝国经过二百年的发展,虽然依旧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早已是外强中干。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国外认识到,大清已经可以任人宰割,更使国人意识到,又一次改朝换代应该开始了。

  大幕首先从遥远的广西开始。然而农民起义的结果最好的不过是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何况领导人是一个拿上帝糊弄人的洪秀全。更何况大清二百年培养起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将极力维持这一王朝的存在。在满汉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这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从此清朝的覆灭已不可避免,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国家。
  清朝内部此时并不是一无是处,依旧有许多的忠君爱国之士试图挽救王朝以及国家。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大清帝国甚至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然而清王朝积弊已久,已经到了无法内部挽救的地步。甲午战争彻底揭穿了虚妄的中兴之象。随着最后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清王朝的结束便近在眼前了。南方革命党人登高一呼,清王朝分崩离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推翻旧王朝只是革命的一小步。重建新的国家才是革命的重头戏。不知孙先生是否忽略了这一点。辛亥革命不过推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把原本表面统一的国家变成军阀割据的乱世。
  国民党人很快意识到了重建统一国家的重要性,组织了轰轰隆隆的北伐运动。最终新军阀取代了旧军阀,军阀割据局面依旧。
  一场新的、彻底的革命成了历史的要求。共产党于此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此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角。
  这是一场最为彻底革命,他将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不同于辛亥革命,它将发动最下层的劳动人民,彻底打击、消灭腐朽的官僚地主阶级,重建社会;不同于农民起义,它的目的不是建立与前王朝相似的王朝,而是建立全新的国家。
  百年革命到了最后的关头,最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全新的共和国。然而此时却是中华民族最衰弱的时候。
  强大的清王朝无法有效的组织自己的力量,数次被西方列强的远征军打败,共产党却组织极度衰弱的中国在朝鲜迫使世界第一帝国无奈停战。这也算雪了百年国耻,然而此时最大的耻辱是国家的落后。
  共和国建立后立即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建设,民族终于开始向前发展。
  然而良好的局面持续了不过了十几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管如何,十年间,社会几乎停滞。在世界飞速发展的时代,没人负担得起十年的耽搁,中华民族再次沉陷危机之中。
  正像共和国的建立不能全归功于毛主席一样,十年文革也不能全归过于他一人。然而他的离去却为共和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新任的领导人虽结束了文革,然而在进一步改革面前却逡巡不前。历史要求有人站出来领导中华的发展,尽快走向民族复兴。
  邓小平走了出了来,担负起了这个历史责任。中华民族迸发出了压抑已久的创造力,迅猛发展,正式走上经济复兴之路。虽然三十年的发展,民族局面大有改进,但清末以来,我们落后太久太多,复兴之路依旧漫长。小诗一首,或可以表达此时情形:
  中华多盛世,今日最萎靡。

  商周道德事,汉唐威远夷。

  宋元甲天下,明清亦承袭。

  伤心今之日,万事东由西。

  纵向看,共和国空前强大;横向看,却几乎是空前衰弱。就拿某些人最骄傲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吧,现在不过与德英法等国相当,依旧落后于日本。与美国比,更是惨不忍睹,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按人平均就更不用说了,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华五千年,何曾有过如此尴尬的时候?!更令人担心的是,民族文化的消融。西学东渐,以及某些崇洋之人不懈努力,使的中华文明面对着严重的危机。这大概只有“五胡乱华”时可以比拟。一种坏的可能是中国继续强大,但已经不再是中华文明下的中国。可以避免这种危局吗?无能为力,只有拭目以待。
第2个回答  2013-02-07
第一个

自从荷花公园建好后,这一块僻静的地方全然变了模样,整天都有来这儿观光或散步的人们。特别是周末——前来放松疲惫心情的上班族,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带着孩子散步的年轻夫妻,三三两两,络绎不绝。

  走进“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迎宾石上“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点出公园宣廉倡廉的主题。“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莫道清廉淡滋味,塘中偏有自洁藕”、“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等八块宣传廉政的诗句牌匾高挂在大门右侧的凉亭柱上。因为是星期四,公园里的游人不多,只有一些晨练的老人和带着孩子出来晒太阳的妈妈们。沿着公园的小径向东走,沿路的绿地里散落的景观石上雕刻着“廉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喻以为官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宽阔的河塘,碧波荡漾。十一月的荷花早已凋零,但却让人感受到另一种心情。水塘边“爱莲亭”的两根红色大柱上题有一幅廉政楹联:“仕守清廉品自高,花有青莲称君子”。让人看了醒脑清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走在落满黄叶的小路上,脚下沙沙作响。在河塘旁的长条石凳上坐下,晨风佛过脸庞,略感有些寒意,头顶的阳光被垂柳遮住半边,深呼吸这清新的空气,聆听树间欢快的鸟叫,感受着初冬后别样的荷花公园。树上不断有缓缓飘落的黄叶落在地上,不知谁家的孩子将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激起了层层水波……河塘对岸的墙壁上雕刻着一幅十几米长的浮雕,是朱自清的《河塘月色》。精致的雕刻,美丽的画面,再现了《河塘月色》的美景,让人们充分感受河塘之静,月光之明,荷花之美,从作者的高尚情怀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看着满园的景色,发现如今的荷花公园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只有美丽风景的小游园,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将廉政文化这一主题寓教于文,寓教于景,寓教于游,寓教于休闲,使“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成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普通群众学廉洁倡廉风的重要阵地,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享受着浓厚的廉洁文化的熏陶。

第二个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第三个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第3个回答  2020-04-25
铭记历史
七年级
|
600字
|
议论文
站在历史的海岸,回望那一道道沟壑,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昔日的强国在哪里?昔日的盛世又在何处?腐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为多少国家提供了侵略中华的机会,有多少国家虎视眈眈?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国家有多么危险。和唐明皇正好相反,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还记得圆明园吗?被八国联军洗劫的它伤痕累累。中国狼烟四起。此时,日本的侵略无疑又为受伤的中国增加了一道疤痕。
1937年7月1日,卢沟桥事变打响了中国和日本战争的第一枪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仅仅八年。可这八年,中国人民受到了多少苦难?只是八年,人们痛不欲生了八年。谁还会想吃饱穿暖?和平吗?那只会在梦中出现!南京大屠杀又有多少人丧生?屈辱的历史压在我们肩头,我们却无法用鲜血来洗清!我们所处的年代,是多少尊敬的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如何给他们交代?难道,就任这些屈辱继续存在?继续让那些战士和人民死得不明不白?中国人的自强精神是否存在?我们的祖先赋予我们这种精神,不是要我们落败!“东亚病夫”这个帽子我们都能摘,让一个强大的中国展现在世界人的眼中,我们没有理由说做不到!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我们不能旁观!
历史,不能重来。盛世,不能重现。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国家的堕落源于人民,人民心灵的堕落才是根源!正因如此,鲁迅先生选择了弃医从文,从人的心灵深处医治人本身。
有朝一日,我们会登上世界的舞台。用实力证明中国的风采!
第4个回答  2010-07-21
这个星期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亲的信《要学会爱人》,主要内容是讲,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德。
说实话,其实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当有家长陪同时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见到谁就当没看见,头一低就过去了,连句话都懒得说。
记得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碰见我家对门的阿姨,我连理也没理,低着头就往前走,装做没有看见,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总之,我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
还有一次,也是在上学的路上,当我走到马路口时刚刚变红灯了,我便停了下来,这时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奶奶因没看见红灯,继续往前走,眼看对面的车就要过来了,本来这时应该赶紧把老奶奶拉回来,可我还在犹豫,到底去还是不去呢?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我身旁的一位阿姨连忙把老奶奶拉回来,并对她说:“红灯了,先不能过。”之后,又把那位老奶奶送过了马路。看到这些,我非常的后悔,后悔我当时犹豫什么。我发现我的爱心突然间全都飞走了。我对自己说,以后可千万不能再这样了。
一个人要培养好的品德,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将来就成不了大事。
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包括给老人让路、给盲人引路、见穷人施舍、见伤员施救这都是文明的表现,这都是爱的表现。
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