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吃的不感兴趣

如题所述

所谓的食欲是一种想要进食的生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低落甚至消失即称为食欲不振,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想吃东西的欲望,食欲不振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疲劳或紧张,一般如上班族由于疲劳或者是精神紧张,可能导致暂时性的食欲不振,这是属于比较轻微的现象。

二就是过食、过饮、运动量不足、慢性的便秘,也都是引起食欲不振的因素,但要注意一些潜藏的危机,诸如无缘无故的食欲不振,连续不断的食欲不振等等。

三是精神因素,想要维持身材苗条,不想吃东西,体重因而大幅度减轻,因此拒绝进食。

四是怀孕,女性在怀孕初期会由于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或者是呕吐。

五就是疾病因素,食欲不振通常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胃肠的问题,比如慢性的胃炎、胃迟缓、胃癌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小儿食欲不振,对食物不感兴趣,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跟缺锌有密切关系,锌是人体需要的一类微量元素,参与人体的像消化系统,和体内的一些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在缺锌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
虽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达5%-15%
通过拒食、节食、导吐、导泄等方式降低体重
应当以早发现,早日进行规范化综合治疗为重
预后好的指标是病程短,且发病年龄早
疾病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简称厌食症,是一种慢性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神经性厌食症的原意为精神性食欲丧失,此症的主要特点为特殊的精神心理变态、以瘦为美的躯体形象障碍,自我造成的拒食、导吐或腹泻,极度的营养不良和消瘦、闭经,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根据西方的流行病学研究,厌食症的患病率约0.5%~1.5%,多见于青少年及年轻女性。本病虽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5%-15%)。
发病趋势
此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有差异,以欧美等西方国家报道的患病率最高。我国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患病人数明显增加。
好发人群
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3~14岁及17~19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10:1。
疾病类型
限制型厌食症
患者常过度节食禁食、或过度运动控制体重或减轻体重。
暴食清除型厌食症
患者合并有暴食或/和清除行为,通过自我诱导呕吐、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等行为,实现减轻体重。
李雪霓医典专家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美精神分析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责任编辑
01:18
虽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达5%-15%
通过拒食、节食、导吐、导泄等方式降低体重
应当以早发现,早日进行规范化综合治疗为重
预后好的指标是病程短,且发病年龄早
疾病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简称厌食症,是一种慢性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神经性厌食症的原意为精神性食欲丧失,此症的主要特点为特殊的精神心理变态、以瘦为美的躯体形象障碍,自我造成的拒食、导吐或腹泻,极度的营养不良和消瘦、闭经,甚至死亡。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根据西方的流行病学研究,厌食症的患病率约0.5%~1.5%,多见于青少年及年轻女性。本病虽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5%-15%)。
发病趋势
此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有差异,以欧美等西方国家报道的患病率最高。我国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在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患病人数明显增加。
好发人群
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3~14岁及17~19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10:1。
疾病类型
限制型厌食症
患者常过度节食禁食、或过度运动控制体重或减轻体重。
暴食清除型厌食症
患者合并有暴食或/和清除行为,通过自我诱导呕吐、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等行为,实现减轻体重。
迄今为止,神经性厌食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病因复杂,为多种因素的综合疾病。目前公认的有生物学致病基础,其他影响因素常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
基本病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通过对厌食症家族史的调查发现,在神经性厌食症家族中本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约50%-80%。
心理因素
人格特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见完美主义、自我怀疑、伤害回避的人格特质。这样的特质与发育阶段、生活事件、环境相互作用,成为厌食症的易感因素之一。
个体心理因素:对青春期发育的困惑和不接纳。青春期是生理及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包括性生理和心理。对自我身份包括性身份的认同是青少年最大的挑战和发展任务,控制自己身体的需求和“野心”大增。对于性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女性,对自身的第二性征发育和日益丰腴的体型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强烈的愿望要使自己的体型保持或者恢复到发育前的“苗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