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了助听器效果不好应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配了助听器效果不好?几乎没有人可以立刻适应佩戴经过1-2个月的适应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有所得益,肯定会感觉比刚配时舒适清楚的多。如果半途而废,肯定是没有好预期效果的。因为不同人带上助听器会有不同的反应,你必须在你的生活中用计划来恢复听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运用自如,需要4星期的轻松锻炼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初期适应者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个星期:在家中每天佩戴1-2个小时来重新熟悉和分辨各种声音。第二个星期:你可以戴上助听器在树林或邻近的公园里散步,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令你振奋的声音,或者你听得更清楚。第三个星期:现在你可以准备走进公共场所了,调节助听器的声音直到舒服为止(电脑编程的可自动调节),你可以和你的朋友或陌生人交谈,但时间不能太久。第四个星期:现在你可以准备旅行了,到另一个城市,逛商店,去餐厅,参加音乐会或者看电影,做你想做的事,并再次体验这世界上的所以音乐,你会发现很多乐趣!以下是适应者几点注意事项:1.每天戴3-5个小时,慢慢延长时间,不然可能出现听觉疲劳现象,2.如果出现听力疲劳现象,需要摘掉助听器休息。3..要先在安静环境下对话,适应戴助听器的感觉。4.先不要马上去听电视机或者收音机的声音,先适应言语声5.戴上助听器后,要用一般音量语速说话6.听力损失者尽量坐在人群中间,不要让多人一起说话,让一个人先说完,另一个人再说话7.谈话前,引起佩戴者的注意8.尽量说话不要太快9.尽量不遮嘴,在光线好的情况下谈话10.尽量不要隔屋或在太远处说话11.最好在2米内谈话12尽量在背景噪音小的地方讲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2
1.太久没听到声音,要适应
当一个人在发现自己有听力损失后,一般需要经过7年的时间才会配上助听器。我们的听觉中枢由于长时间缺乏声音刺激,当戴上助听器后有新的声音刺激时,往往会需要时间去适应,去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有部分长时间未干预的听友,在初次佩戴助听器后,往往会觉得声音怎么调试都觉得不满意,一直都没有“最佳”的
2.基于自身情况,建立正确的期望
大部分的听力损失人士在经过规范的助听器验配和调试后,沟通能力都能感受到显著的改善。这部分的听力损失人士包括一般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图平坦、且听力损失不严重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双耳听损程度对称的听力损失,非波动性或者渐进性的听力损失,以及干预及时、言语识别率较好的听力损失。

但是有部分听力损失类型由于其本身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复杂,那么在调试时遇到的问题就会更多。比如陡降型的听力损失,上升型的听力损失,听力曲线波动大的听力损失,听动态范围十分窄的听力损失,双耳听损程度不对称的听力损失,听力波动较大的听力损失,以及言语识别率很差的听力损失。
这部分用户由于听力情况的特殊性,对助听器本身和验配师的调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听力情况简单的听损人士在调试助听器时,验配师会根据用户的听力检查报告,利用编程软件的验配公式进行调试,再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进一步精细的调试就可以了。但针对这些听力复杂的听损人士,验配公式往往无法很准确的计算出所需的参数设备,更多的是需要验配师的经验以及专业。

同时,对于这部分的用户,助听器往往也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助听器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并不能让我们本身的听力情况得到改善。可能摆正自己的心态,那么你的满意度就会提高

3.选好助听器,才能发挥更好的功效
助听器的价格有几百元的,也有几万元的,那么几百元的助听器和几万元的助听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当前往验配中心,一般验配师给听力损失用户建议的都是可以利用电脑调试的数字机,价格都在几千元到几万元左右。同品牌同系列的助听器,价格越高,那么往往这个助听器的通道数就越多,功能也更高级和丰富。对于听力曲线比较平坦,对功能没有太高要求的用户,一般低中档的就可以满足其聆听需求。但是如果用户听力曲线比较曲折,对功能要求比较高,那么就需要验配相对更高档的助听器。当然,这个更多还是取决于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的。
我们也能在网上看到一些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助听器,这些助听器一般都是模拟机。模拟机没有数字芯片,无法用电脑根据用户的具体听力图进行调试,一般只有声音大小调节的功能。如果佩戴不当,容易造成再一次的听力损伤。同时,模拟机没有很好的降噪、言语聚焦等功能,聆听效果也不会很好。

4.验配师与用户有效沟通,才能实现精准调试

每一次与验配师的沟通调试,都建议听友们充分做好准备。平时的听声感受都可以用小本子记录下来,比如在什么场合,什么样的声音听得感觉怎么样(不清楚,不舒服,大了还是小了),频次是怎样的等等,记录的越详细越好。只有把这些遇到的问题精准的记录下来,验配师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而不是去了之后,就大致地讲下了听声感受,调完后好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5.磨合需要时间,不建议频繁调试

助听器的调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助听器的佩戴需要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而在这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中,验配师会根据用户的佩戴情况对助听器的调试数据进行调整,在这样适应和调试的过程中,用户适应助听器越好,助听器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那么调试数据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如果频繁调试,刚调好的数据可能还没有经过适应,又再一次被改变。一般建议调试后如果没有明显的听声不适至少需要1周的时间去适应,经过适应后如果还是觉得调试的效果不好,再预约验配师进行下一次的调试。如果真的调试多次,都还是无法满意,无法调到自己所认为的“最佳值”,那么可以暂时停止调试下,好好地去适应下当前的调试数据,或许某一天早上,你会觉得这个程序其实也听得“非常好”。[/cp]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3
您好,您的问题是配了助听器效果不好应该怎么办。
科学进步的速度惊人也让人震奋,但是我们依然无法要求一个刚刚装配上最新技术的假肢的人立刻箭步如飞,助听器也是如此,一个成功的康复与配戴者本身的听力情况,助听器配戴档次,听力康复工作者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而他们的亲属尤其配偶的配合也更有助于听障人士的康复。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要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们,有话好好话,慢慢说。因此当老年听损者刚一戴上助听器后就急于让他听懂每句话或渴求他们立刻做出积极的反应是不现实的。当老年听损人士不能做出正确反应时他们的亲友立刻就大声的冲他喊叫同时表现出“失望”“对助听器的不信任”等情绪都很容易影响老年人心理。老年人的听力康复目前来讲来是一个严肃的相对需要一段时间的进程。面对复杂的听力问题,助听器与听力师都不是万能的立竿见影的良药。   老年人除了学会聆听,经常与他们接触的亲友尤其是其配偶更要学会与刚戴上助听器的老年人说话,就象对孩子说话一样:  1, 面对面的,慢慢的,语速正常的,发音清楚的与他们交流。  2, 尽量减少背景噪音,减少与对话者间的距离。  3, 在配戴助听器的那一侧耳边说话。  4, 正常语速、强度和标准而清晰的言语应当成为交流时的语言标准。已经证实在各种声学环境中,适当的言语强度可以得到最高的言语理解度。而这里谈到的“言语强度”将不是指大声叫喊。  5, 当有些老年人配戴上助听器之后依然还要借助于唇读的时候,与之对话时要选择光线明亮的地方,发音与口型要尽量标准,并减少与对话内容不复合的表情与手势。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02-13
同的听力损失程度,导致不同的康复效果,助听效果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残余听力,残余听力越多,助听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越早配助听器效果越好,不光是听力损失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2.耳聋性质,通常传导性聋患者的助听效果就比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好。
3.助听器本身,比如音质、技术特性,还包括验配师调试技术和辅导等等;患者的适应能力,有些人戴上后能够马上适应助听器放大的声音,从而改善听力,而有些则需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存在的个体的差异。
4.对于听音乐,由于音乐的频率范围远宽于言语,所以用助听器听音乐效果没有听语言好。举例说,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戴用助听器后及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不易实现。韵律可以明确地感知,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不好,且以往的“字正腔圆”现在会有些“变调”。
5.对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一半左右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因为,电视与收音机放出的声音信号已经与原有的声音不同,这种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失真”;而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会再次改变、再次“失真”。两次“失真”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听不太清楚”。现在许多节目主持人语速很快,如果配有字幕就可以对照理解,如果没有,听懂就很困难了。
6.助听器虽然有许多先进的降噪功能,但还没有聪明到只放大使用者希望听取的信号。因此,助听器的使用有一个“有效”距离,大约为2米以内;具有指向性。
7.开大会的时候,配戴助听器效果难以保障。因为,既有“两次失真”的问题,又有“距离”的问题。如果会场上乱哄哄,效果就更差。餐厅里七八个人在一起你一嘴我一嘴地聊天,也会影响助听器的效果。但是,如果双耳配戴助听器,效果会好得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1-24
不同的听力损失程度,导致不同的康复效果,助听效果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残余听力,残余听力越多,助听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越早配助听器效果越好,不光是听力损失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2.耳聋性质,通常传导性聋患者的助听效果就比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好。
3.助听器本身,比如音质、技术特性,还包括验配师调试技术和辅导等等;患者的适应能力,有些人戴上后能够马上适应助听器放大的声音,从而改善听力,而有些则需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存在的个体的差异。
4.对于听音乐,由于音乐的频率范围远宽于言语,所以用助听器听音乐效果没有听语言好。举例说,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戴用助听器后及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不易实现。韵律可以明确地感知,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不好,且以往的“字正腔圆”现在会有些“变调”。
5.对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一半左右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因为,电视与收音机放出的声音信号已经与原有的声音不同,这种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失真”;而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会再次改变、再次“失真”。两次“失真”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听不太清楚”。现在许多节目主持人语速很快,如果配有字幕就可以对照理解,如果没有,听懂就很困难了。
6.助听器虽然有许多先进的降噪功能,但还没有聪明到只放大使用者希望听取的信号。因此,助听器的使用有一个“有效”距离,大约为2米以内;具有指向性。
7.开大会的时候,配戴助听器效果难以保障。因为,既有“两次失真”的问题,又有“距离”的问题。如果会场上乱哄哄,效果就更差。餐厅里七八个人在一起你一嘴我一嘴地聊天,也会影响助听器的效果。但是,如果双耳配戴助听器,效果会好得多。
有鉴于此,准备配用助听器的人们一定要对助听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要记住,助听器的作用只是“助听”,不要指望花几千元钱去买“正常的耳朵”。由于每个人的听觉状况不同,希望选用的助听器的性能也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