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一下余秋雨其人

很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批评他虚伪,写作没有深度,那些批评的人有好好看过他的书吗?(虽然确有一些错误)
评价余秋雨其人其书。
另外最近看了他的中华文化的四十七堂课感觉还可以,至少没有满纸荒唐言啊

1、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白先勇评)

2、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评)

3、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评)

4、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评)

5、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金庸评)

6、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评)

7、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

扩展资料:

余秋雨的判断价值

找“小岛”:为文化做减法

“信息若是海啸,要赶快给自己找个小岛,千万不要随着海啸上下摇摆,这样很危险,迟早会被淹没。”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余秋雨却说,自己不用电脑不上网,现在太多年轻人将时间耗费在无谓的事情上,生命十分短暂,应当用于有价值的事情,要“做减法”,这就是“小岛”。

余秋雨举例,自己去加拿大旅行、写作半年,这半年里完全没有接收任何国内外新闻,一天一个媒体圈朋友来访,余秋雨请朋友给自己说说半年内国内外的新闻大事。

谁知,朋友竟然5分钟内说完了国际新闻,3分钟内说完了国内新闻,这令两人十分吃惊。余秋雨总结道:“半年内,我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的朋友们耗费很多时间关注的,竟然是8分钟可以讲完的事情。”

找“海床”:判断价值并坚持

“上岛”后接下来要做什么?余秋雨解释,第一件事就是要观察、判断,自己所登的岛,到底是无根脆弱的珊瑚岛,还是连接着海床的岛屿。这就意味着,读书应当学会判断自己所选读书的价值,“把手伸向经典。”

在确定自己阅读的领域是有价值后,余秋雨提醒读者,“研究时一定要深入,不要浅尝辄止”。

找“自己”:寻找与心理同构的书

余秋雨引用格式塔心理学,为读者介绍了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结构,文化上也有类似,读者可以试着寻找与自我心理结构相同的人与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秋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余秋雨自爆不用电脑不上网:读书要学会做减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以前挺喜欢他的,觉得文字娓娓道来,既有韵味又有深度。
但是对他的意见也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你要问诟病在哪,我就针对这本书说说吧。
这书给人的感觉是他矫情了、卖弄了,他写文化,倒反而感觉是用文化来装点自己的情怀。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文人嘛。大概是人各有爱,所以对他这种没有深入到文化之苦的精髓、没有真正刻画中国文化之所在而是卖弄自己的风骨文采还取名《文化苦旅》的行为颇有微词。
当然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笔很好,思想也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回味。
另外还有一事,据说他在文中对敦煌黄道士的描述是不真实的,有些文人倾向的想象。
我倒是觉得他的《行者无疆》要好看一些,可能是因为文化这种东西太缥缈,容易产生不同意见。
另外他在学术界的造诣如何我就不清楚了。但有人批评他多而不精可能就是针对他的学术成果,他对戏剧史的研究的确不怎么出名,反倒是借助了他散文家的名头。
但我觉得要向他泼污水大可不必,因为他的散文的确自成一派,在文坛有很大影响。
至于人品,大概挣钱太多的作家都会惹人非议吧。只能说,他的作品太多了,而一般真正的大家不会这么盛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2
了解他,阅读他的作品。能够辞去公职而做一个独立自由的文人,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第3个回答  2018-04-12
文化苦旅,毋庸置疑,情韵隽永,静雅浑厚,;对于文化造诣颇不高深的人来说,只得拜读,岂得评头而论足,洋洋洒洒说尽荒唐! 最可耻的诬陷总是振振有词,最荒诞的抬杠,总是客观十足,。 深度不够?,他不是鲁迅,不需要把标枪投向敌人,不是雨果,不需要为三大问题愁眉不展,他是戏剧家,是官员,没有人逼迫他写书,他辞职当文学家,旅游家,舍命去世界各地考察,不要一分资助,为内心而行,为何不能为内心而写呢?不是权威的理论,不是育人的教科,微瑕不掩瑜,少有出入大做文章,怕也早已原型毕露……………………………………………………
第4个回答  2013-02-13
文化苦旅 你看过吗??文章写的挺好的 就像喝茶一样。极品大红袍不是每个人都能品出来的。追问

一样的饱受诟病,辞藻华丽却深度不够云云,但是还有些常识性的错误,所以不够完美,不是吗?

追答

没有完人 。呵呵
文学家不是百科全书 对人不能要求的太过分啊
对不

追问

那看来只能局限于文学了,可是似乎他不甘心

追答

是啊
他只是一个文学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