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国债是应对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发放国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IS模型r上升i下降d下降,因为d下降所以需求受到了抑制所以抑制了通货膨胀?

发行国债既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防止通货紧缩

1、抑制通货膨胀。将社会上闲散资金收起来,实现资金回笼。抑制通货膨胀只是短期的,最后政府收回时,膨胀又可能重新出现,所以政府很少用这种方法

2、应对通货紧缩。当国内经济萧条,内需不足时,政府发行国债把老百姓手中的钱聚焦起来集中搞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扩展资料:

发行目的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平衡财政收支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

但是赤字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3、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借换国债的发行

借换国债是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3
国债的用途是双方面的,发行国债是为了回笼货币,调整国债利率可以增加货币投放,也可以减少货币流通。通货膨胀时增发国债才能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上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所需货币量则出现这种情况。增加国债发行量可以回收流通市场上的货币,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
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抑止通货膨胀,国债发行目的有3个: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基金(我国目前主要的作用),3、稳定经济。
发行国债既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防止通货紧缩:
1、抑制通货膨胀。将社会上闲散资金收起来,实现资金回笼。抑制通货膨胀只是短期的,最后政府收回时,膨胀又可能重新出现,所以政府很少用这种方法
2、应对通货紧缩。当国内经济萧条,内需不足时,政府发行国债把老百姓手中的钱聚焦起来集中搞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其实国债,通货膨胀与IS模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别明显。当政府发型国债时,总储蓄量下降,总储蓄由两部分组成 公共储蓄(国家)+私人储蓄,因为国债会让公共储蓄的净值下降,因此总储蓄量下降。 由于总储蓄量的下降,信贷市场中的供给线向左上方移动,利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贷款需求量下降。 但是这理由个前提,即政府发型国债的目的,如果是进行政府主导的投资,那么原本因为的贷款需求量会被政府主导的投资所拟补,但是投资的效率却不敢恭维。

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为:名义利率(也就是我们说的利率)=实际利率(与生产效率有关)+通胀预期,而通胀预期与通货膨胀如影随形,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通货膨胀主要看总体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来决定的,因为当货币需求不变时增加货币供给时按照供求关系定律,利率下降下降,但由于货币政策无法影响到生产效率因为以上公式中实际上要使得利率下降则必须是通胀预期下降,但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因为当货币增加时,物价会相应上涨,即通胀预期增加,那么到底利率是该加还是该降?

主要于通胀预期的强度(利率下降压力)与流动性增加(利率下降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最后有三种结果:
1流动性增加影响,大于通胀预期,最终流动性的释放(印钱) ,最终利率下降
2流动性增加影响,小于通胀预期,印钱最终导致利率上升,但调整过程缓慢
3流动性增加影响,小于通胀预期,印钱最终导致利率上升,但调整过程迅速
也就是说印钱越多,通胀预期越高,利率就越高。
很显然第一条是真正有利的流动性政策,到了第三种情况就叫做货币政策失灵,逐渐走向恶性通胀,一二三三种结果唯一的区别实际就在于对通胀预期的区别。而唯一能够有效抑制住通胀预期的法宝就是收老百姓对收入的预期,也就是所谓的收入改革,然后配合全民福利的正体提升。(这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宏观政策的重心导向) 。其实他们很清楚,只有收入改革能把中国从第三种结果拉回来,希望现在还不算晚吧。

吓吓你们吧:
08年金融危机前 中国的M2广义货币流通量为40万亿人民币,排在欧盟美国日本之后为第四与中国的经济水平基本相符,2012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为14%
与欧盟相同,而中国的广义货币流通量为100万亿,是二名欧盟的1.4倍,第三名美国的1.5倍,且不计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占全世界M2广义货币流通量的366万亿的27%,为GDP比例的两倍。 2012年中国M2广义货币流通量同比增长15% 约为名义GDP的两倍…
M2新增13万亿,占全世界全年新增M2的50%~!相当于俄罗斯M2总量的2.5倍与此同时,中国M2/GDP的比值创下了历史新高1.88 是美国的两倍~!M2/GDP比例唯一一个比中国高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体就是日本,看看它的下场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警惕吗?与此同时在08年1月1日之后的5年间,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约累计升值了15%,你见过如此严重的宏观扭曲吗?

所以现在收入如果再上不来的话,你觉得会产生什么样的通胀预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2-11
首先发行国债一般是增加财政支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刺激总需求,投资I下降是挤出效应,可是政府支出增加一般更多,总体还是D上升,会导致通胀。这时一般还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比如央行购买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