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银行真正的意义是促社社会金融和谐,避免市场被金融混乱,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其后,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德国在汉堡、英国在伦敦也相继设立了银行。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银行得到了普遍发展。

扩展资料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便发展为银行业。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4
  银行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工具。
  银行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首先是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微观经济组织;由此决定,它的直接职能是为出资人和储户赚取投资收益,它的社会意义是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  应当说,这些对银行的认识都没有错。但是仅从上述方面来定位银行的职能,特别是银行的社会职能还远不充分。因为银行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配置资源与社会财富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银行的最大敌人是风险,而银行经营面对的所有风险几乎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关系出现了不协调、矛盾趋于激化的反映。比如自然灾害总是人类对客观规律认识不充分的结果;社会信用缺失反映了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发展的滞后;汇率损失一定意味着国际经贸关系中存在着难以平衡的利益关系;挤兑必然发生在人们对正常经济秩序失去信心的时候。  从我国的情况看,银行已经成为社会各种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积聚的载体。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在通货膨胀时,投资过热导致的风险最终往往落在银行头上,过去几年的“房地产热”、重复建设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通货紧缩时,由于价格紧缩导致了资产价格下滑,债权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骤然增大,整个社会信用链条就会变得极为脆弱,当社会信用链条的某个环节发生断裂时,银行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例如在我国的“三角债”现象中,由于债权人的利益失去了资产信用保障,使得银行成为了通货紧缩的最大受害者。  实际上,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未理顺等体制性因素造成的。“政绩工程”、“拍脑袋项目”和“送温暖贷款”这些强加给银行的任务是银行呆坏账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要求银行为政府代偿社会公平职能,为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仍不断出现;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充分,用银行资金“买稳定”的做法仍难以杜绝;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银行也无法用“打包上市”等金融品种把本来不应由其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去。要把我国的银行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的商业银行,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银行是实现协调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工具  银行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工具。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破坏多元化的社会产权基础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工业化的资源集中要求,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银行的中介功能把归属于民间的货币资产集中于企业。可以说,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银行是连接社会经济发展与老百姓私人资产不断累积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纽带。银行信用越高,老百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越协调。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人们已经知道,货币手段不仅是调控供给与需求之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有效工具之一,而且也是调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之一。现在,调整货币供应量、利息率以及相应的金融政策不但用于防止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过冷”和“过热”,而且还用于调整总需求中的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构成关系;不仅用货币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且还用货币手段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进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抑制破坏环境的产业发展等。我国的实践证明,要实现上述的一系列目标,仅仅有政府的政策行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行为、逐利行为参与其中。政府的政策不能仅仅作为银行经营的限制性规定,而必须成为与银行利益相协调的、使银行成为主动参与者的动力。银行的积极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重要利益关系能否真正趋于协调,决定着政府货币政策的成败。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银行经营总是“嫌贫爱富”的,银行的金融品种总是努力服务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的,这种认识其实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举措之一是培养起一个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理财、房贷等金融业务是培育“中产阶层”效率最高的社会工具。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金融服务品种上的业务发展很快,尽管目前这些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仍是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但从长远看,借助银行实现买房买车和投资理财的群体一定不会局限于少数富人,而是占社会人口主要比重的中等收入阶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不平衡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化的不断加速。由此得出一个重要认识是,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根本举措,绝不是要让城市停下来等待农村的发展,而是加快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顺畅地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银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城市资源优化再组合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这不仅意味着银行将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和更多省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更意味着银行可能会通过更充分的市场化方式成为地方政府市政债券的购买者、房地产金融品种的投资者。可以这样估计,寻找、创新银行与政府、银行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市场化结合方式将是决定我国城市化进程快慢的关键之一。  “以钱为本”和“以人为本”  银行是和钱打交道的企业。对银行及其客户来说,让钱生钱,让货币资本带来利润,这是双方共同的直接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银行应当是以钱为本,以货币及其价值增值为本,以利润为本。但这只是现象。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本质和现象经常是以相互对立的形式、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人为本是本质,满足人的需要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得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本源。但在银行的现实经营活动中,企业的一切行为,包括业务品种、规章制度、考核目标、运行机制等,无一不是围绕着货币资本的增值运转。这就构成了一个辨证关系,银行在经营发展中的关键,就是要协调好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处理好“以人为本”和“以钱为本”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当前银行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重点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依法保护和尊重客户的资产权益。  钱作为物,其本身并没有增值的动机。货币资本之所以需要增值,说到底是其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是人的要求。在银行的经营中,热情服务、方便客户以及提供更人性化的交易条件等固然是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的体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以客户的资产权益为本上。客户是银行服务的消费者,储户是存款的所有者,银行的交易对象是公平市场的参与者。银行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客户的消费者权益、储户的所有者权益、交易对象公平交易的市场权益。在我国,银行服务的最大缺陷并不是软、硬件条件还不充分,而是对服务对象、对交易对象,也就是对人及其权益的尊重还不充分。从旧体制延续而来的“店大欺客”的现象、银行单方面拟定“霸王条款”现象,忽略以致蔑视公平交易原则和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侵害储户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罕见。这些缺陷并非是小问题,从深层次说,目前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相比的最大弱势,并非是其热情程度不够、品种不丰富、资本不雄厚等,而是对市场游戏规则下人的权益认同度的缺乏。  二是,银行要把客户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对两个基本的社会群体: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债务人。银行要想获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首先必须让这两部分服务对象的利益最大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力求双赢、共赢是银行经营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我国很多银行都已经比较注重和客户建立人文层面的关系纽带,这固然是以人为本,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满足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这包括,更加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客户防范风险、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资产优化组合的金融品种、实现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想方设法降低客户的交易成本以及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等。努力使自己和客户的利益趋于一致而不是趋于对立,这就是以人为本。  三是,要努力促进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协调。  银行在多方面的社会利益关系中处于调节者的位置。银行要想更好地防范市场风险、改善自身资产质量和获取更大收益,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是,所有的制度设置和品种设计都要有利于各种社会利益矛盾趋于缓和、趋于协调,而不是推波助澜地导致矛盾激化。这不是说,银行应当扮演慈善家的社会角色,不是说银行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不去追索债务,也不是说银行应当替代政府去行使社会公平的职能。而是说,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关系中,银行应更多地为低收入者的资产安全提供保护;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银行应更多地维护市场活力而不是简单遵从政府的意志;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中,银行应更多地选择安全性而不是高回报。努力避免社会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是以人为本的最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四是,要形成尊重人、激励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企业文化。  银行发展离不开金融品种创新,业务创新。谁去创新呢?只能是银行的员工。以人为本,还要努力形成以员工为本的企业文化。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已经比较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凝聚力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但从深层次看,银行在尊重员工权益、形成更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由于旧体制痕迹仍未彻底清除,制度设置仍有缺陷等原因,目前防范人重于尊重人、收入差距与激励机制脱节、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远未得到贯彻等问题在我国的银行业中,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中仍普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建立以员工为本的企业文化也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在宽广的视界中纵览,其实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当中,和谐或者说“和”的思想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和积淀的,甚至可以说是体现中华民族博大胸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方面。由此再来印证我国金融企业发展历程,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所肩负的支持经济发展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这些贡献虽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不出来,但无疑是一种坚实的资源,在政府和公众高度信任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和巨大的品牌商誉。进而结合改革使命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社会职能定位问题,是否在要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及创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好银行的目标下,就必然的抛弃对社会和公众传统道义上的关怀。国有银行与政府、公众目前这种依存关系,是否符合商业社会的规则,我们可以暂不分析,但要警觉变革可能导致的文化断裂及其危险性。

参考资料:http://business.sohu.com/2004/07/05/35/article220863584.s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05
银行真正的意义是促社社会金融和谐,避免市场被金融混乱,导致市场及金融崩溃 ,算是里面的和事佬,但是现在银行也出现的坑人的事,比如,有些小银行,开了几天不开了,把人民的钱都卷走了,还有一些搞一些什么低利息高手续费什么的,一个市级地区的银行崩溃是看不出我大影响的,但是一个省的银行崩溃 ,可以影响到全国
第3个回答  2013-03-05
银行可以看做是一个资本运作方,或者简称为中介,资金闲置方(储户)将余钱交由银行打理,银行支付小额增值利息,然后通过放贷给第三方(贷款方)获取利润。这其中有效地连接了资金闲置方和贷款方,双方都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
第4个回答  2013-03-05
银行是钱流通的一个途径。
以前钱少的时候,大家都拿在手里,互相直接交换就行了
现在钱太多了,就找了这么个中介途径,存款,贷款是打时间差,把钱的流通搞的越来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