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最香甜的蜂蜜故事,最后一句话,小棕熊为什么说这是它吃过最香甜的蜂蜜?

如题所述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对词语的理解。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相关链接

1.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石蕊试纸石蕊是一种枝状地衣,可提炼出红紫色的结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碳酸盐;这种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将粉末溶于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种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滤纸浸在染料中,干燥后便成了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常用来检定物质的酸碱性。如果将石蕊试纸放入酸性溶液中,试纸就会转为红色;若放入碱性溶液中,试纸则变成蓝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31
《好样的熊孩子》
人物设置:
小黑熊:
小灰熊:
小棕熊:
熊老师:
其他熊
场景介绍:
上学路上
森林里
课堂上
剧本
1 上学路上 清晨
小棕熊在路上走。小黑熊追上来。
小黑熊:“等一等,小棕熊,和你商量件事。“
小棕熊继续往前走,脚步放慢。
小棕熊“什么事?快说吧,再磨蹭就要迟到了。”
小黑熊:“帮忙想个招啊。爸妈只让我吃板栗,不让吃蜂蜜,我已经好几天没好好吃东西了,上课无精打采,肚子直咕噜。”
小棕熊:“原来你也是这样,怎么办?我也没辙啊。我还打算找你想办法呢,你不是‘难不倒’吗,也有犯难的时候啊。”
小黑熊:“办法我倒有一个,就怕你没那个胆量做。即使你是‘什么都不怕’也不敢那样做。”
小棕熊:“说吧,大不了,今天的学不上了。”
小黑熊:“那就好,我想,你有了不起的爬树本领,我有了不起的亮眼睛,灵鼻子,我们俩合作,很快就能找到蜂蜜,我们吃饱了,再去上学,那样,上什么课都有精神,学得又快又好,你敢不敢试一试!”
小棕熊:“有什么不敢,走,我们从路口拐弯去森林深处吧。”
2 森林深处 清晨
小黑熊和小棕熊一边走,一边抬头左看右看。
小黑熊停住脚步,把两手握成筒状,透过两手仰视一棵树,深深吸了一口气,跳起来:
小黑熊:“蜂蜜!那儿!小棕熊!冲啊!”
小黑熊和小棕熊一起朝一棵树飞奔。到了树下,停住。
小黑熊:“快,上去拿下来,我们分了吃。”
小棕熊:“看我的吧!”
小棕熊爬树。取蜂蜜。下树。
小黑熊盯着小棕熊手里的蜂蜜,咽了几下口水。
小黑熊:“快,小棕熊,我们分了吃。”
小棕熊:“别着急,我们画道线,我吃线这边的,你吃线那边的。”
小黑熊弯腰捡起一根树枝。
小黑熊:“好吧,快,就用这树枝画吧。我来画。”
小黑熊在蜂蜜上画了一道线。
小黑熊:“你要这一半,我要那一半。”
小棕熊:“可是你的那一半比我这一半大。”
小黑熊:“主意是我想出来的,我应该吃大的那一半。”
小棕熊:“可是蜂蜜是我拿下来的,我应该吃大的那一半。”
小黑熊:“我要大的!”
小棕熊:“我要大的!”
两只熊打起架来。
小鸟飞过来,喊:“别打了,别打了,上学要迟到了。”
两只小熊仍打个不停,蜂蜜被它们踩得到处都是。
3 森林学校 清晨
熊老师正在给熊孩子们上课。
熊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课的题目是:气球为什么会在天上飞?”
小鸟一个劲地撞教室的窗户。
学生:“老师,一只小鸟!”
学生:“它在使劲撞窗户。”
学生:“它一定有话要说!”
熊老师:“大家别着急!请安静!”
熊老师打开窗户,放进小鸟。小鸟在教室空中飞,叫:
“小黑熊和小棕熊打起来了,小黑熊和小棕熊打起来了。”
熊老师:“大家请保持安静!自己看书,老师去把小黑熊和小棕熊叫回来。”
熊老师乘着气球跟从小鸟来到森林深处。
4 森林深处 清晨
小鸟叫道:“老师来了!老师来了!”
小黑熊和小棕熊都住了手。
熊老师:“小黑熊,你先讲,怎么回事?”
小黑熊讲了事情经过。
小黑熊:“假如,我有足够的蜂蜜吃,我就不会为蜂蜜和别的小熊打架,如果别的小熊找蜂蜜,我还会用我厉害的眼睛和鼻子帮它。可我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我的肚子饿啊。”
熊老师点了点头。
熊老师:“老师知道了,小棕熊,你讲讲这是怎么回事。”
小棕熊讲了事情的经过。
小棕熊:“假如,我有足够的蜂蜜吃,我就不会为蜂蜜和别的小熊打架,如果别的小熊找蜂蜜,我还会用我厉害的爬树本领帮它。可我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我的肚子饿啊。”
熊老师点了点头。搂了搂两只小熊,说:
“老师知道了,你们都是好样的,互相道个歉,然后,我们先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吧。”
小黑熊和小棕熊互相道歉。
熊老师对小鸟说谢谢。然后,带着熊孩子乘气球回学校了。
5 森林学校 清晨
熊老师:“小黑熊小棕熊你们到座位上坐下吧。”
熊老师:“同学们,小黑熊与小棕熊遇到了难题,难题就是它们不愿意吃栗子,喜欢吃蜂蜜,可它们的爸爸妈妈怕它们吃多了蜂蜜牙疼,非让它们吃栗子。它们好几天没好好吃东西了,肚子饿,大家帮它们想一想,它们应该怎么办?”
大家一起想办法,议论纷纷。原来,有许多熊孩子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学生:“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我也好几天没好好吃东西了。”
学生:“我也是,我也肚子饿!”
学生:“我也饿!”
小灰熊:“我有办法了!把蜂蜜抹到栗子上,做成蜂蜜栗子,那就又好吃又有营养又不会牙疼了。”
熊老师拿来了蜂蜜和栗子。
学生们试验起来。
小黑熊:“哇!蜂蜜加栗子等于。。。。。。”
学生一起喊:“等于美味佳肴!”
熊老师笑了:“我的熊学生们真棒!”。
熊学生们笑了:“我们的熊老师真棒!”
熊爸爸熊妈妈们赶来了,它们也笑了:“我们的熊孩子们真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