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农场的初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

如题所述

1956年11月3日,虎头大队一、二中队400余人抵达民主屯。受到了全屯100多户人家的热情接待和欢迎。由于屯小,来人多,住处十分困难,一中队队长李运昌,指导员赵先锁;二中队队长刘加恩,指导员秦雨生共同带领大家伐木、割条子、羊草,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很快搭起了简易马架,加上老百姓的天棚、仓库、苞米楼子等,解决了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七中队100多人、机耕队及二分场临时场部工作人员住进了胜利屯.
时值严冬,天特别寒冷,大雪频降,朔风怒吼,“大烟炮”一场接一场,风雪过后,道路堵塞,住房被掩埋,从屋里往外挖洞方可通行。初建的草房,四面透风,早晨起床,被子上结了一层冰霜硬盖……。
1957年2月,二分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姜斌到任。临时分场部设在胜利屯。
胜利屯位于大孤山西麓,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全村46户,240余人。
2月15日,场长姜斌到达民主屯,动员一、二中队的复转官兵做好踏查建点准备工作。
2月17日,一、二中队复转官兵,在姜斌的带领下,开始了开拓西南山的建点踏查工作。当天风雪较大,打在脸上火辣辣的,连眼睛都不敢睁。经过三天的奋战,踏出了一条民主屯通往西南山20多里长的雪路。同时,胜利屯的人员在人事干事夏元周的带领下,也踏出了一条通往翠屏山的4公里长的雪道。 二分场计划当年建四个生产连队。一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北坡上建一连队(现八连后山),李运昌任连长,赵先锁任指导员。二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现八连猪房处)建二连,刘加恩任连长,秦雨生任指导员。七中队120余人在明山屯建三连,陈喜发任连长,师守礼任指导员。新成立的四中队100余人在翠屏山东南麓(现加工厂以东)建四连,任显华任连长,陈志勤任指导员。二个劳改中队300余人(由总场直属),在管教与警卫人员的指挥下,于翠屏山脚下(现场部)建设二分场场部和修筑胜利屯至翠屏山之道路。
西南山与翠屏山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路无一条,仅有大片尚待开垦的荒原沃野。广大开拓者们,借来老乡的斧头和大锯,就地取材,伐木割草,建造农场第一代房屋——简易马架子。
建造马架子,先用杨木杆支起数排人字形支架,高约2米,再用若干横杆连接支架成为一体,铺上树枝与条子,苫上羊草便成。多建于背风向阳处。由于四处漏风,又不敢燃火取暖,宿其内,如露天野营一般,只好合衣戴帽而卧。早晨起来,帽子、被头结上了一层冰霜。
过了3月,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在雪地里工作一天,棉鞋湿透,棉裤湿到膝盖,傍晚天气变冷,湿了的棉鞋、棉裤冻得硬梆梆的,又凉又蹩扭。只得每天于室外燃起火堆烘烤,直至将鞋袜、棉裤烤干,方能入睡。可谓“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野营露宿之生活。
至4月中旬,四个中队分别建起了一批草泥房,职工、家属先后搬进了“新居”。 1957年春,铁道兵农垦局先后从各技校、垦区老农场分配、调入本分场一批机务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其中分配来场的技校学员;九三技校45人、红星技校10余人、宁安技校10余人、王岗技校2人。外场调入技术骨干:查哈阳农场37人、铁力十一农场8人、伏尔基河农场4人、通北农场5人、笔架山农场1人、二龙山农场1人。技术人员来场后,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充分加强了机务技术力量。从而与复转官兵中的坦克兵和其它机务技术人员组成了200余人的第一代机务队伍。他们多在20岁左右,是一支年轻、勇敢、朝气蓬勃的垦荒先锋队。
当时,有各种型号拖拉机48台。其中苏联产C—80型21台、西德产K—55型19台、罗马尼亚产DT—413型7台、匈牙利产KS—07型1台(主要用于物资运输)。分别组成四个开荒队。开荒队的机务队长分别由王国富、王奎章、刘广瑞、孙瑞生担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证开荒生产顺利进行,分场组织全分场机务力量及部分人力,于开荒前从东安、小佳河抢运油料、农机具、种子、口粮及各种所需物资。大家在齐腰深的冰水中搬运物资,在没膝深的泥泞中排出机车故障,把陷进泥潭的机车拽出来,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把各种物资源源运到各新建点,为开荒生产提供了物资保证。 在大规模开荒之前,场长姜斌带领各连连长、机务连长、指导员及分场农业技术员赵丛宽、机务技术员权勇祥及部分车长共17人,组成勘荒队。于1957年4月中旬至下旬,沿翠屏山南麓(四队、五队)经西南山麓(现六连、七连、八连)、老迟山(现九连)至黑菜营、大孤山一带进行了详细勘察。每到一处,都要踏进荆棘丛生、莽莽草原的深处,刨开冻土,检查土层、土质情况,鉴定土地开发价值,记录各项有益资料。勘察期间,人们的衣服、手脚,时常被盘根错节的榛柴、苕条、野玫瑰、山杨树等划破。被惊动的一群群狍子张惶地奔逃,一对对山鸡突然飞起……。
在二分场1,25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勘察表明,大孤山(胜利屯)一带有荒原11,834垧,西南山一带有荒原11,059垧。其黑土层较厚,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是一片急待开垦的万顷沃野。
4月底,饶河县农工部批准二分场烧荒,派姚中晋来分场与姜斌一道于老迟山、西南山一带,检查防火道及烧荒防范情况。尔后,分场组织人力进行了大面积烧荒,共烧荒13,000垧。
5月10日,四个开荒大队全部投入开荒作业。一台台机车轰鸣驶过,后面便留下一条条、一片片、亮晶晶、黑油油的土地,从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处女地。
垦荒队员的生活异常艰苦。饮草甸水、食粗冷饭、宿草架棚、蚊虫叮咬、群狼嚎叫、蛇钻被窝、狗熊挡道、烈日炎烤、小咬、瞎虻、蚊子“三班倒”,队员们以苦为荣,风餐露宿,三班作业,日夜奋战,直至11月初,开垦荒地95,449亩。当年人工点播大豆1,432.5亩,为农场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秋,二分场场部于翠屏山落成。当年兴建房屋11栋,其中,机关办公室一栋,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草木结构);民用住房8栋,建筑面积为1,142.5平方米(草木结构);马架子2栋,面积为16.64平方米。
10月7日,二分场场部由胜利屯正式迁移翠屏山。分场机关未设科室,设核算组(于永理为组长);农业、机务、组织、保卫、人事等专项业务均配专人(干事或助理员)管理.这时,姜斌仍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赵得全为副书记,刘富春为副场长。 1958年1月,在二分场基础上扩建为两个分场(畜牧分场、新二分场),原二分场场部(翠屏山)为畜牧分场场部,新二分场场部迁移西南山(现八队)。
二分场辖六个生产连队。原二分场一队、二队为新二分场所属一、二队;新建三队设在别拉音(现九队);新建四队设在鹳云(现七队);新建五队设在西陵(观西陵林场);六队设在天门(现六队)。姜斌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刘富春任副场长,翟义和任副书记。分场未设科室,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青年、保卫干事一人、组织、宣传干事一人、农业技术员一人、劳资、工会干事一人、施工员一人、文书一人。
畜牧分场辖七个生产队,一个兽医站。原二分场三队为畜牧分场一队(畜牧队)、原四队为二队、新建三队设在翠屏山南麓(现场部)、新建四队设在南屏(现四队)、新建五队设在平顶山北麓(现五队)、新点六队设在通饶(现二十,四连)至鸦林(现三十四连)之间、七队设在鹿宛(现十二连)、兽医站设在场部。于水河任场长,吕济民任党总支书记,吴树绵任机务副场长,鞠振全任畜牧副场长。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内设组织、宣传、保卫、青年、妇女、干检干事各一人,文书一人;行政办公室内设农业技术员二人、畜牧技术员、机务技术员、施工员、卫生所负责人、管理员、劳资干事各一人。核算组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材料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
兽医站设兽医三人、司药一人、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员一人、助理员一人。 1958年3月至5月间,北京、南京、沈阳、济南、浙江等军区各兵种十万余名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加强农垦战线”的号召,满怀“向地球开战,开发北大荒”的雄心壮志,高唱“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气势磅礴地奔赴北大荒。
3月20日,郭沫若写了“向地球开战”一诗,为十万官兵壮行。
4月初,转业官兵从祖国各地,汇集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密山县城。顿时,头戴大盖帽、身着肩章服的军人,比比皆是。在站前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上,王震身着将军服,佩戴将军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挥毫重写了1956年底赠给铁道兵转业官兵的一幅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
5月中旬,分配到八五九农场的(3475名)转业官兵,从佳木斯乘船陆续到达东安,受到总场机关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 本月,八五九总场召开“热烈欢迎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大会,场长赵明高致欢迎词。会后,600余名转业官兵分配到二分场;500余名分配到畜牧分场。
为了迎接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总场在二分场的基础上扩建了畜牧分场。并新建八个“新点”。转业官兵由东安徒步30多公里,到达各“新建点”。
所谓新建点,只是指地为营,划点为队而已.有的点上搭一座草棚做临时宿舍,有的点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转业官兵到达后,立即着手割条子、羊草、搭窝棚、盖马架,解决住宿。安好“家”之后,便开始筑路搭桥、排水开荒;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人工撒播小麦,在垡片上用小木棍点播大豆……,在各条战线上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为开发北大荒、建设农场谱写着新的英雄诗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