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起源

如题所述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

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元代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

明清两代 明、清两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

扩展资料: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清朝末年,自京汉、津浦等铁路修建以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内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沿河建设了不少航闸,两岸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运河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京杭大运河的来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大运河长达2700公里,前后开通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等,而完成这些工程的时间却只有从公元584年到公元610年的这短短三十年不到。

584年3月到8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隋炀帝就发动了河南一百多万民丁来开通济渠。渠成后,隋炀帝开始了第一次下江南,其声势浩大、前所未有。几年后,又征了一百多万的河北军民开挖永济渠。

晚唐韩偓在《开河记》中记载,隋炀帝派了当时的酷吏麻叔谋负责挖大运河,强制十五岁以上的男丁修运河,一共征发了360多万人。

为了保证后勤,又从5户中抽一人,负责民工的伙食。为了防止民工逃跑,派了5万彪悍的壮汉负责监工。为了大运河而死者不计其数,从这方面来说,隋唐演义等小说也不算抹黑杨广,只是演义杨广是为了自己享受,历史的杨广是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大运河是用天下子民的血和肉开通的,经历三征高句丽、经历大运河,国内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使得普通百姓不得不走向朝廷的对立面。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那个时间段,大挖运河无疑是劳民伤财之事,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却也做了许多的贡献,运河沟通南北,无疑是成了南北经济的大动脉,运河将南方的物资运到长安、洛阳,解决了这沿途的粮食问题,大幅带动了这从南至北的商业流通。

古语云,要想富先修路,为什么要修路?因为只有交通好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才会相互流通,各种物资才能相互转换,才有价值,不然你某一样东西堆在手里,就算是黄金,你换不出去那还不是比土还不如?

宋代为啥这么有钱?就是这四通八达的河运网络,让汴京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这才有了《清明上河图》的千年佳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中国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总称。2014年6月22号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隋大业元年(605)拓宽开深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610)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全线沟通,长约2,700公里。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自公元1283年起以10年时间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航程缩短为1,794公里。就是今大运河的前身。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位于绍兴市(越国都城)境内的山阴古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胥溪、胥浦也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 浙东大运河,得名自唐宋的浙江东道,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以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为中心点,西起萧山西兴,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甬江,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位于绍兴市(越国都城)境内的山阴古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绍兴)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西小江,东到东小江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绍兴,皇陵亦在绍兴,浙东大运河绍兴段成为当时的皇家御河,也是重要的通商航道。元代至清代,浙东大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冲击下,运河作用被取代。2002年,浙东运河全线进行改造,2007年底部分通航,浙东大运河绍兴段(绍兴古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点段共有4个,即大运河绍兴段河道本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古纤道,它们是大运河绍兴段最珍贵的闪光点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地方。  浙东大运河最早兴建于春秋越国都城时期,至今仍是绍兴重要的水运通道。大运河绍兴段申遗的河段由西兴运河、绍兴环城河、绍兴城内运河、山阴古水道和虞余运河等组成。充分彰显了绍兴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的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越中蔼蔼繁华地,浙东大运河沿线,有国务院首批历史名城、越国都城、历史大都会绍兴,有镇海港口舟山群岛,有江南最大的皇陵宋六陵,有写满魏晋风流的王谢兰亭东山,有李白梦中飞度的镜湖天姥山(一夜飞度镜湖月),有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李白、元稹、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武元衡等等,唐代名流云集越州),还有国保单位舜王庙、大禹陵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12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第4个回答  2020-10-21

历史故事——大运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