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的水文特征

如题所述

广东珠江流域各河道水位与降雨相应,一般以4—9月为高水位,6—7月为最高水位。东、北江最高水位多出现在6月,西江干流和广州水道以6、7月出现最多,8月次之。
西江下游干流以高要站为代表,多年(1931—1988年)平均水位2.456米(珠江基面,下同),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2.916米(1949年7月5日),历年最低水位-0.304米(1955年2月20日)。历年实测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3.220米。
北江以石角站为代表,多年(1924—1988年)平均水位为6.198米,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3.958米(1982年5月13日),历年最低水位3.588米(1960年3月14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0.370米。
东江以博罗站为代表,多年(1953—1988年)平均水位为6.49米,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5.64米(1959年6月16日),历年最低水位4.40米(1984年12月31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1.24米。 广东珠江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44亿立方米。其中:东江为251亿立方米,北江为457亿立方米,西江下游干流为123亿立方米,珠江三角洲为313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为1020.6毫米,各地年平均径流深在800—1800毫米,平均径流系数为0.58,各地平均径流系数在0.5—0.7;径流模数为32.36升/秒·平方公里,各地径流模数在25.9—35.4升/秒·平方公里;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0.4之间;年径流绝对比率,东江(博罗站)为6.78,北江(石角站)为4.34,西江(高要站)为2.9。
径流年内分配在汛期(4—9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左右,枯水期(10—3月)占年径流量的20%左右。
珠江每年入海水量为3260亿立方米。 珠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11—0.64公斤/立方米。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潭江(潢步头站),为每立方米0.11公斤;最大的是北江上游浈江,为每立方米0.32公斤,以及西江支流罗定江(官良站),每立方米0.64公斤。
各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东江从下游的0.1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上游的0.27公斤/立方米;北江从下游的0.1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上游的0.32公斤/立方米;西江下游干流为0.32公斤/立方米。
各江含沙量的年际变化,西江下游干流变化不大;北江60年代较50年代略增(0.02公斤/立方米),60、70年代不变;东江含沙量逐渐减少,这与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分别建新丰江和枫树坝水库有关,80年代各江都增加。
珠江含沙量的季节变化是枯水期小,洪水期较大;最大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出现在4—6月,多数在5月。
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8579万吨,珠江输沙量中,西江控制站高要的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82.8%。
珠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西江高要站输沙量70年代较50、60年代大;北江石角站年输沙量逐年增加;东江博罗站年输沙量逐渐减少,至80年代,各江年输沙量基本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珠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最大为罗定江(官良站),为516吨/平方公里;最小为东江(博罗站),117吨/平方公里;其他在140—202吨/平方公里之间。80年代输沙模数都普遍较多年平均值增大,特别是东江和北江,都增大80%以上。 河口分段
在河口学及水文学上,入海河口是指河、海之间的过渡地带。河口区的范围包括上至河流受海洋潮汐影响的最远处,下至受河水扩散影响的海滨。据此,珠江河口区的上界,在西江可上至三榕峡,北江至三水,广州水道(珠江正干)至江村、东江至石龙—园洲。西、北江的思贤和东江石龙以上为近口段,水道单一,主要受径流影响。
西、北江在思贤滘以下,江门、外海、容奇、三善、广州一线以上;东江在石龙以下,新塘、中堂、东莞一线以上的河段为河口段,水流分散,且为往复流。
在河口段以下至口门为口外海滨段,上游径流至此已分散展平,影响微弱,潮汐作用显著。
为与习惯上的网河三角洲范围相一致,把思贤以下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称为河口区。
入海径流量
珠江平均每年从各口门涨潮入流量为37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落潮流出量为7022亿立方米,相应净泄入海径流量为3260亿立方米,其中虎门占18.5%,蕉门占17.3%,洪奇沥占6.4%,横门占11.2%,磨刀门占28.3%,鸡啼门占6.1%,虎跳门占6.2%,崖门占6.0%。
潮汐
珠江河口的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对于日潮不等现象,总的是从外海向岸边、从西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减少。在珠江口外海岛屿一般比值为1.77;靠陆岸边(舢舨洲)的比值为1.15;西部沿海的比值,黄冲为1.36,西炮台为1.37;东部沿海的比值,赤湾为1.21,南沙为1.20。
珠江口每逢朔、望时,太阳潮和太阴潮复合形成了朔望大潮,在上弦和下弦、太阳潮和太阴潮互相抵销一部分形成上、下弦小潮。
径流量和台风对潮位有很大影响。最高潮位出现在汛期,以7月为最高,3月为最低。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历年各站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水位变幅,在珠江三角洲顶端可达10米左右,其中马口为10.13米,三水为10.84米,东江石龙为6.81米;各口门潮位站是:虎门为4.26米,蕉门为3.88米,洪奇沥为3.66米,横门为3.47米,磨刀门为3.23米,鸡啼门为3.52米,虎跳门为3.87米,崖门为4.01米。
珠江口门属弱潮型河口,东部沿海岸的潮差一般比西部的大。虎门口附近潮差最大,东莞太平达3.66米,多年平均达1.70米;其次是崖门口,黄冲最大为2.63米,多年平均为1.24米;磨刀门口潮差最小,灯笼山最大多年平均只有2.04米,平均只有0.86米。珠江口的伶仃洋,从外到内潮差递增,且东岸的潮差又比西岸的大,东岸沿深圳市赤湾到东莞太平镇的最大潮差多年平均由3.15米增大到3.66米(推算值);西岸从珠海市香洲到蕉门口(南沙)最大潮差多年平均值只有2.50—2.80米,平均潮差则只有1.14—1.36米。
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潮差总的趋势是向上游递减,多年平均最大潮差,西江从磨刀门口灯笼山的2.04米至马口递减为0.74米;北江水系从横门的2.25米和蕉门南沙的2.65米至三水递减为0.74米;东江水系则从东江口泗盛围的3.12米和大盛的2.90米至石龙很快递减到只有0.90米。历年平均潮差西江从磨刀门灯笼山的0.86米至马口递减为0.26米;北江水系从横门口的1.10米和蕉门口南沙的1.36米至三水也减为0.26米;东江水系从东江口泗盛围的1.63米和大盛的1.61米至石龙减到只有0.28米。整个三角洲网河区的潮差,东部大于西部,沿河向上潮差递减,东部快于西部。
珠江河口区涨落潮历时均不相等,一般是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除珠江口担杆列岛和外伶仃岛附近海区的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外,其余都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落潮历时沿各口门均为7小时,沿河上溯,逐渐递增,以东江递增最快,到网河区顶端的马口(西江)、三水(北江)和石龙(东江),落潮历时长达9小时。涨潮平均历时各口门均为5小时30分,沿河上溯,逐渐递减。以东江递减最快,到网河区顶端的马口、三水和石龙分别减为4小时30分和4小时。
当两支涨潮流(或落潮流)或一支涨潮流与另一支落潮流相遇,形成了会潮点,在珠江三角洲会潮点有30多处。在会潮点处,水流比较缓慢,潮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附近河床淤积。
输沙量
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8579万吨,这些泥沙在珠江河口区淤积下来,促使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据分析测定,近5000年间,沉积速率在前2500年为2.180毫米/年,后2500年为2.710毫米/年,后者比前者大19.5%。三角洲平原推进速度是唐代(距今约1000年)以前平均为9.1米/年(西、北江三角洲)和7.25米/年(东江三角洲);唐宋(距今约1000—700年)以后分别为37.3米/年和14.5米/年;近100年间,在万顷沙为63.6米/年,灯笼沙为121.7米/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