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蒹葭》
《蒹葭》是《诗经•国风》中一首怀念恋人、意境深远的抒情诗。此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的意境衬托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惆怅,塑造了忧愁的怀人和一个只可远望而不可得的伊人的形象。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就曾经评价说它是“最得风人深致”。因此,我将浅析一下《蒹葭》的意境。
首先,诗三节开首均以“蒹葭”托物起兴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创造意境之美,将读者带入了略显悲凄的情境氛围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都是秋的清寒,其中似乎还有秋风的萧瑟。其次,作为诗歌,特别是爱情诗歌之所以能达到意境交融、感人至深这一高度是具有其自身的原因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来说,整首诗是以主观抒情为主,故而有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想象性,集中的表达了“日日是秋思”的怀恋和哀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台前,通过怀人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行动描写,表现了苦苦追求恋人的心态。可是伊人却在大水的一方,道路险峻而又漫长,他又怎能到达呢?痴痴地怀人望水发呆,似乎伊人“宛在水中央”了。那始终未曾出场的伊人到底是何模样呢?无论你多想看个究竟,可是任你用尽气力,仍无济于事。你急得满头大汗,伊人却悄立水滨,依旧静静地朝你微笑,可你就是无法一览美人芳容。诗在这里是进一步将读者带入了审美意境之中,任你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任它驮回你心中或娇俏或柔媚的伊人,也无论她是肥环还是瘦燕。不过既然中的伊人则必定是神韵飘逸、风致嫣然,恍若仙子了。就是这么一个“异人异境,使人欲仙”的伊人却是咫尺天涯,隔雾观花般的若隐若现,怀人也因而惆怅了。想必读者此时的心态与怀人也相差无几了。可见,这里的意境创造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
从形式上来说,诗歌语言凝练、准确、优美、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性。诗运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显得朴素生动。同时章节的复叠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进一步表达了怀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怀人失望的心情被表达的淋漓尽致,而那可望不可即的水上伊人的形象似乎就浮现在烟波迷茫的秋水之上。从而也使诗的内容与形象获得了统一,使读者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另外,《蒹葭》所叙述的爱情故事是发生在水边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诶”,怀人寄思于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种水边的爱情梦想是非常富有浪漫情怀的。水,总是很柔和、很具自然美,同时又是很叫人浮想联翩的。比如湘夫人和洛神就都是水中神话了的伊人。近一些又让人想起了“君主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再近些,就又如《边城》中那清甜美丽的翠翠和她同样凄美的爱情了。可以想象,所谓“伊人”,定会像翠翠般善良、单纯和美丽,也定会具有水样的温婉柔情。只可惜“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也就是此诗的造境写情。
诗中那种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始终让人回味无穷。它使读者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审美的想象空间,可谓韵味无穷。其实,怀人又何尝不是在借景寓情,幻想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伊人。而这种可遇不可求更给伊人蒙上了一层迷雾似的纱,让人总觉意犹未尽。且诗中一唱三叠,层层递进怎不让人动容。方玉润就曾对此颇有感叹,“首章已成绝唱”。这也无怪乎此诗能流传千古、引人至胜了。
综上所述,在苍苍、凄凄、采采的蒹葭和白露、水边这三重组合里,诗人创造出一种秋水情思的境界,从而也就虚化出了更美的意境。此意境也正是《蒹葭》之美的灵魂所在。
第2个回答 2015-12-11
首先,诗三节开首均以“蒹葭”托物起兴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创造意境之美,将读者带入了略显悲凄的情境氛围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都是秋的清寒,其中似乎还有秋风的萧瑟。其次,作为诗歌,特别是爱情诗歌之所以能达到意境交融、感人至深这一高度是具有其自身的原因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来说,整首诗是以主观抒情为主,故而有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想象性,集中的表达了“日日是秋思”的怀恋和哀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台前,通过怀人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行动描写,表现了苦苦追求恋人的心态。可是伊人却在大水的一方,道路险峻而又漫长,他又怎能到达呢?痴痴地怀人望水发呆,似乎伊人“宛在水中央”了。那始终未曾出场的伊人到底是何模样呢?无论你多想看个究竟,可是任你用尽气力,仍无济于事。你急得满头大汗,伊人却悄立水滨,依旧静静地朝你微笑,可你就是无法一览美人芳容。诗在这里是进一步将读者带入了审美意境之中,任你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任它驮回你心中或娇俏或柔媚的伊人,也无论她是肥环还是瘦燕。不过既然中的伊人则必定是神韵飘逸、风致嫣然,恍若仙子了。就是这么一个“异人异境,使人欲仙”的伊人却是咫尺天涯,隔雾观花般的若隐若现,怀人也因而惆怅了。想必读者此时的心态与怀人也相差无几了。可见,这里的意境创造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
从形式上来说,诗歌语言凝练、准确、优美、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性。诗运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显得朴素生动。同时章节的复叠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进一步表达了怀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怀人失望的心情被表达的淋漓尽致,而那可望不可即的水上伊人的形象似乎就浮现在烟波迷茫的秋水之上。从而也使诗的内容与形象获得了统一,使读者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另外,《蒹葭》所叙述的爱情故事是发生在水边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诶”,怀人寄思于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种水边的爱情梦想是非常富有浪漫情怀的。水,总是很柔和、很具自然美,同时又是很叫人浮想联翩的。比如湘夫人和洛神就都是水中神话了的伊人。近一些又让人想起了“君主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再近些,就又如《边城》中那清甜美丽的翠翠和她同样凄美的爱情了。可以想象,所谓“伊人”,定会像翠翠般善良、单纯和美丽,也定会具有水样的温婉柔情。只可惜“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也就是此诗的造境写情。
诗中那种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始终让人回味无穷。它使读者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审美的想象空间,可谓韵味无穷。其实,怀人又何尝不是在借景寓情,幻想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伊人。而这种可遇不可求更给伊人蒙上了一层迷雾似的纱,让人总觉意犹未尽。且诗中一唱三叠,层层递进怎不让人动容。方玉润就曾对此颇有感叹,“首章已成绝唱”。这也无怪乎此诗能流传千古、引人至胜了。
综上所述,在苍苍、凄凄、采采的蒹葭和白露、水边这三重组合里,诗人创造出一种秋水情思的境界,从而也就虚化出了更美的意境。此意境也正是《蒹葭》之美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