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大名医都是谁呀?

东汉时期出现了三大名医,除大家都知道的“医圣”张仲景外,还有两位被仲景名气掩盖名医,哪位知道,帮一下,最好加上简介,谢谢了!

张仲景,华佗,董奉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208),汉末医学家,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1米。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6�1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6�1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董奉
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董奉出生于长乐古槐镇董厝村,与华佗、张仲景都是后汉三国时代的名医,史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从小钻研很多古代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采集各种树木花草加以研究实验,根据药物的颜色、气味和产生的季节、地方等,分别种类、性质,再参考古书记载和经验,通过对家禽、牲畜的试验中获得丰富的医药知识,也发明了很多古代所没有的病源、医理。董奉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给人看病不收诊费,病家在医好后送他的礼物都被谢绝,对所治愈病人只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重病者种五棵,轻病者种一棵。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董奉年轻时经常到处云旅,行医施赈,特别是在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越南等处往来。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唤中医为“杏林”。这些名垂千古的名医史迹,铸就了中华医药今日的辉煌。

与华佗齐名于世的董奉,是三国时代福州长乐人。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仅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杏树。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董奉年青时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继续民为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还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是在庐山逝世后成仙的故事。

同时,《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董奉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