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怎么样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题所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凡是能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者,都必然在先进的理论或思想作为指导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就拥有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同时,由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性,性质和形态各异的思想文化也会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并存共处,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态。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今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立足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媒体资讯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存储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借助经济、科技和传播上的优势迅速扩张。作为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重要形式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西方思想文化来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集中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其中既有精华,又含糟粕。吸收借鉴西方思想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进行科学辨析。对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予以坚决抵制和严密防范。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十分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同时,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汲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爱国主义,有阶级的局限性。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是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的。它对个人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爱国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重要规范之一。它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要求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爱国主义表达,比如展示国旗,唱国歌,参加群众集会,或者其他各种对国家表达忠心的方式。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形式则是为了提高士气,并使士兵因此奋战。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则较难以通过对国家的贡献来衡量其爱国程度,但爱国者并不因此认为它就不重要了。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
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 “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纪念馆。昆明“一二·一”四烈士及运动纪念馆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即西南联合大学原址)内,馆内的烈士陵园安葬着1945年在“一二·一”惨案牺牲的于再等四位烈士。纪念馆内设有“一二·一”运动展室和西南联大校史展室。“一二·一”运动展室陈列着有关“一二·一”运动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和实物,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展览共分“运动的历史背景”、“一二·一运动”和“运动的深远影响”三个部分。此外还有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的衣冠冢及生平事迹展览。
200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以反映党的光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 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位于云南威信县仔细镇北,由扎西会议会址、陈列馆、红军烈士纪念碑三个部分组成,占地3824平方米。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中共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昭通时题写“扎西会议会址”。威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威信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扎西系威信原名)。以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整编部队、扩大红军,作出了回师东进的战略决策,并建立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为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纵队所属的云南支队,在主力红军走后一直坚持斗争10余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5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三批6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 彝良罗炳辉陈列馆、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彝良罗炳辉陈列馆,罗炳辉: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原名罗德富。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一个彝族农民家里。17岁离开家乡,到昆明参加了滇军,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曾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8年到江西吉安县任靖卫大队长。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领吉安、吉水、泰和等8县靖卫队1000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吉安起义。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将转战南北、戎马生涯的罗炳辉将军的事迹拍成了电影《从奴隶到将军》面搬上银幕。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腾冲为云南省西部重镇,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占领,1944年5月,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密支那驻印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全歼守城日军6千余人,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为纪念捐躯英烈腾冲人民在腾冲古城郊外一座圆形小山修建了“国殇墓园”。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我国较早的军事院校之一,原系清朝培训新式陆军军官的学校,从1909年开办,至1928年结束,共招收学生19批,分步、骑、炮、工四科,第15期还有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的留学生,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领,如第3期特别班的朱行,第15期的叶剑英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87个),旨在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更加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云南省1、昆明市聂耳纪念馆 2、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 3、西双版纳花卉园周总理视察热作所纪念碑。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胡锦涛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要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次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2006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振兴中华的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核心价值体系是防止西化、分化重要的思想武器。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我们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精神支柱崩塌。只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先进意识形态,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不分,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仅道德伦理大厦根基动摇,就连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紧迫问题而提出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不同思想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已成为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另一方面,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混乱,荣辱不辨、善恶不明、美丑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一些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道德观念侵蚀人的心灵,金钱、权力、地位成为一些人追逐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被模糊或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多元时代的社会价值导向,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标准,就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既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实践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只有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生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是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物质基础;社会实践是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同时,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文明道德新风尚的形成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辟概括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反映的是对待科学问题的荣辱观要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根本要求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也是对人道主义人际关系的概括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职业道德主体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发挥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强调和要求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