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藏气法时论篇的疑问?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肝欲散何解?肝五味主酸!酸入肝 用辛补之我理解是金克木.咸补之是水克火.但怎么用土泻了呢!还有后面的 肝青食甘就更想不通了!心色赤,宜食酸???希望指点我一下!谢谢您的回答!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本篇论述人形应该效法四时五行,阐明五脏虚实症候,疾病的具体治则和禁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黄帝说:结合人体的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的法则,怎样是顺从,怎样是背逆了自然规律呢?想了解一样从逆和得失的具体情况?岐伯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合四时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生死,分析治疗的成败,并可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时间。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细的说说。岐伯说: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为主治。甲乙属木,所以足少阳胆为甲木,足厥阴肝为乙木。肝胆的旺日为甲乙。肝在情志为怒,怒则气急,气急则拘紧,甘味可以缓急,所以适合甘味来缓解。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为主治。丙丁属火,所以手太阳小肠为丙火,手少阴心为丁火。心和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情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可以收敛,所以适合酸味来收敛。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主治。戊己属土,所以足阳明胃为戊土,足太阴脾己土。脾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则伤脾,苦味可以燥湿,所以适合苦味来燥之收敛。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以手太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治。庚辛属金,所以手阳明大肠为庚金,手太阴肺为辛金。肺和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性清肃下降,如果发生了肺气上逆的情况,应该立即吃可以泻降的苦味,来宣发泻降肺脏上逆之气。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以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治。壬癸属水,所以足太阳膀胱为壬水,足少阴肾为癸水。肾和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欢湿润恶燥,肾脏有病则阳气不能蒸发布散水液,容易发生干燥的情况,应该立即吃辛辣味使机体润泽,开发腠理,疏通阳气,使水液可以正常的输送分布到全身。宣通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脏有病在夏天容易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了秋天就会加重,如果秋天不死,冬天就会出现平稳的状态,到了春天病情就会好转。肝脏有病在丙丁日容易痊愈,丙丁日不愈到了庚辛日就会加重,庚辛日不死就会在壬癸日进入相持平稳的阶段。到了甲乙日病情就可能好转。肝脏有病在早上太阳初生时,比较平稳,到了傍晚,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半夜就又会稳定下来。肝脏属木,喜欢发散厌恶收敛,所以肝脏病应该使用辛味药散之,用辛味的药物补肝,用酸味的药物泻肝。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脏有病在长夏容易痊愈,如果长夏好不了,到了冬天就会加重,如果冬天不死,春天就会出现平稳的相持状态,到了夏天病情就会好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食用温热的东西,也不要穿太厚。如果这样做会助长病邪。心脏有病在戊己日容易痊愈,戊己日不愈到了壬癸日就会加重,壬癸日不死就会在甲乙日进入相持平稳的阶段。到了丙丁日病情就可能好转。心脏有病在中午时,比较平稳,到了半夜,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天亮就又会稳定下来。心脏喜欢柔软,所以心脏病应该使用咸味药来柔软它,用甘味的药物泻心。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脏有病在秋天容易痊愈,如果秋天好不了,到了春天就会加重,如果春天不死,夏天就会出现平稳的相持状态,到了长夏病情就会好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食用温热的东西,也不要吃的过饱,不要住在潮湿的地方,也不要穿潮湿衣服。脾脏有病在庚辛日容易痊愈,庚辛日不愈到了甲乙日就会加重,甲乙日不死就会在丙丁日进入相持平稳的阶段。到了壬癸日病情就可能好转。脾脏有病在下午时,会比较平稳,感觉良好。到了半夜,病情就会相对安静。脾脏喜欢缓和。所以脾脏应该用甜味药来缓和它。用苦味来泻它,用甜味来补。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脏有病在冬天容易痊愈,如果冬天好不了,到了夏天就会加重,如果夏天不死,长夏就会出现平稳的相持状态。秋天病就可以治疗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食用寒冷的东西,也不要穿的太过单薄。肺脏有病在壬癸日容易痊愈,壬癸日不愈到了丙丁日就会加重,丙丁日不死就会在戊己日进入相持平稳的阶段。到了庚辛日病情就可能好转。肺脏有病在傍晚时,会比较平稳,感觉良好。到了中午,病情会加重,到了半夜病情又会相对安静。肺脏喜欢收敛。所以肺脏应该用酸味药来收敛它。用酸味补,用辛味泻它。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脏有病在春天容易痊愈,如果春天好不了,到了长夏就会加重,如果长夏不死,秋天就会出现平稳的相持状态。冬天病就可以治疗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食用用火烤的东西,油炸或者过热的食物,也不要穿的用火烤过的衣服。肾脏有病在甲乙日容易痊愈,甲乙日不愈到了戊己日就会加重,戊己日不死就会在庚辛日进入相持平稳的阶段。到了壬癸日病情就可能好转。肾脏有病在半夜会比较平稳,感觉良好。到了辰戊丑未四个时辰,病情会加重,到了傍晚病情又会相对安静。肺脏需要坚固。所以肾脏应该用苦味药来坚固它。用苦味补,用咸味泻它。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凡是邪气侵入身体,都是按五行相克的顺序以强者欺负弱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逢子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时期,则母脏会因子脏之气帮助而痊愈。母子是说五行相生。逢到能够克制自己的强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时期,因病脏不能承受过重的克制而病加重,如果逢到病脏母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时期,因得到母脏的滋养,会处于稳定状态。逢到本脏应该旺盛的季节时期,病能够好转和痊愈。所以在诊断治疗的时候,首先需要清楚五脏的脉象,然后根据四季五脏在五行归类的生化克制关系,就可以推测出疾病轻重的时间和死亡的日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4
肝主木,其气喜条达,恶抑郁,故肝欲散。在藏气法时论里,五脏苦欲补泻中的补跟泻概念有点特别,这里是随其性曰补,反其性曰泻。不是以五行五味相克理论来理解,而是以五味的特性来理解。酸味收,辛味散,苦味降,甘味缓,咸味软坚。所谓随其性曰补,即随其“所欲”就是补,比如肝欲散,用辛味可以散所以叫补,这里不是用金克木理论。
因咸能软坚,所以心欲软,咸补之即随其性所以曰补。至于为什么甘泻之,那你得结合另外一段来看,你引这段是五脏所欲,另有一段是五脏所苦:“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因为心苦缓,甘味缓,所以用甘味是随其所苦,为泻。
因木克土,在临床上,肝病往往易侮脾而成肝脾不和,所谓“见肝之病,只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所以食甘之理也。
心色赤,宜食酸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理论的应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