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灾害

如题所述

气温在短时内发生骤降,或短期(1~3个月)内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而造成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可分为冻害和冷害。

(一)冻害

1.定义

一般指近地面层气温从0℃以上骤降到0℃以下,或者在冬季或早春相当一段时间的平均最低温度低于多年同期平均值,并且低于受灾体承受低温的下限值时,而造成动植物伤亡和经济损失。

2.分类

按受灾农作物类型可分:冬小麦冻害等。

按天气现象分:大风降温、大雪、暴风雨、冻雨、积冰等。

3.冻害的地理分布

1)北方冬麦区——黄淮海与新疆的冬麦区,由于冬季雪少,土壤干旱,1~2月当强冷空气入侵使最低温度降低到-15℃,甚至-20℃时,常常造成大范围越冬小麦冻死、减产。

2)长江中下游地区——苏南、皖南、沪、浙、赣、湘。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各地迟早有差异。

(二)冷害

1.定义

一般指农作物在生育期间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温度(但仍在 0℃以上)的侵害,引起农作物生长期延迟,或者使其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导致农业减产。2.分类

由于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同一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不同,所以,冷害的地域性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类别。

春季发生在江南早稻种植地区的低温烂秧天气,称为低温冷害或倒春寒。

秋季在两广和闽南地区晚稻抽穗扬花期遭受低温危害而减产,称寒露风。

东北地区在6~9月正值农作物生育期间连续出现偏低温度,称东北夏季低温冷害。

3.特点

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我国,带来急剧降温、寒风、雨雪和冰冻等,形成冷冻灾害。其特点是:①发生范围广: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在大范围地区内同时发生。②季节性和时段性强: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季节性差别大,同一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农作物是否受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冷冻灾害发生的季节和时段。③地域性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变差很大,农事活动和农业生态的特点差异也很大,因此,受冷冻灾害的温度指标和类别也不相同。如东北地区主要是早霜冻和夏季低温冷害;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以早霜冻危害最严重,其次是越冬小麦的冻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冬季冻害、雪灾、倒春寒、秋季低温冷害;华南地区有春季低温冷害、早稻烂秧、寒露风、冬季冻害等;内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牧区则是暴风雪、春季冷雨等。在北方牧区造成白毛风(暴风雨),会冻死牲畜;黄毛风常携带大量沙尘,使牧草场退化沙化;在干旱地区造成黑风灾害(尘暴),如1993年5月5~6日黑风席卷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域,560万亩农田受灾,24.5万亩果园受害,85人死亡、31人失踪,24万头牲畜死亡;寒潮大风还可颠覆火车、船只等。④低温冷冻灾害还会对城镇生命线造成破坏:交通、水电、煤气及各种设备等。

(三)减灾对策

1)掌握冷冻灾害发生规律,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因此,气象部门要较准确地分析研究当地冷冻天气发生的规律、时间与范围,为地方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时间,避开可能发生霜冻、冷害等的危害。

2)提高和改进冷冻灾害的预报和服务。防御冷冻灾害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气象部门准确地预报和监测灾害天气,掌握当地冷冻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还需要尽早通知地方直至农户,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3)改善农业技术和小气候,提高防冻能力。如水稻工厂化育秧、薄膜技术、防风林等,有效地避免了早稻烂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