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越亲的人越没有耐心

如题所述

因为在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上,已经默认了越是亲的人就越是理解和支持自己,但事实上是,就算在亲的人,也不见得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支持自己,而自己又是在前面说的那种观念下的亲人交流,自然会出现没有耐心的情况。建议要注意到亲人和理解之间的关系,亲疏和理解之间并不一定正比例,有时候往往不理解才是正常情况,毕竟经历、阅历不同,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三观也会有些差异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4
假期,不少人都回家陪爸妈了。可有人欢欢喜喜回家,却生着闷气离开。原因或许让人觉得可笑:老妈让你多吃半碗饭,絮叨了几句,便不耐烦地甩手就走;给老爸买了新手机,有个功能没弄明白,问了你几句,却被指责“怎么这么笨”。
假期结束,回到职场,面对领导、同事、客户,我们却又换了一副面孔,耐心地给这些“别人”解答问题。我们对不相干的人客客气气、彬彬有礼,对亲近、呵护自己的人却毫无顾忌、任性无礼。很多人对亲人发了脾气,事后很懊恼,可下次还会如此。
究其原因,是亲人的包容让我们太放肆。假如对领导、同事等外人发脾气,很可能损害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亲人”是比“外人”更稳固的一种关系,我们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们也不会计较、不会记恨;即使拿他们当出气筒,也能获得宽容、理解、忍耐、体谅。家庭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在外受了委屈,我们会回家宣泄。在这样一个能给予心理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们就容易忘记怎样好好说话,以致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的语言。
除此之外,我们对亲近的人心理预期太高了,认为他们应该支持自己,一旦碰到不顺,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气。
当肆意将外人给自己的伤害转移给配偶时,我们没有看到对方默默端来的一杯热茶中包含的关心;当不耐烦地打断父母善意的唠叨时,我们不曾看到老人无言地离开,在屋子里悄悄伤怀。亲人们无怨无悔地承受我们的伤害,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与我们最亲,能用爱包容我们。
有网友曾算过一个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十天到两百多天,与其他亲近的人在一起的宝贵时光也是有限的。从现在开始,不要把粗暴的态度、不客气的指责留给亲近的人。试着从下面3方面改变自己。
【换个角度看问题】
人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想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学会理解他们。假如他们不停唠叨,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们,你已经知道问题所在,让他们相信你能解决好。
【让亲人把话说完】
气头上往往很难把话说清楚,因此,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和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发生争吵,切记免开尊口,让别人把话说完,虚心诚恳地倾听,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说清楚。”“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风平浪静后再说,可以避免伤了感情。
【平息怒气三法则】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停下来不说话,或者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春秋时的蓝田侯王述曾被人骂上门来。他始终默默面壁而立,直到那人离开,才转身继续办事。美国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胸部向前挺直,能有效平息怒气。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记住,对亲人让步不丢面子,而是出于爱。
第2个回答  2017-12-18
社交上,为了迎合不同的事和人,我们会给自己准备很多张面具,伪装成各种自己,而面对最亲近的额人,我们就会卸下伪装,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第3个回答  2017-12-18
因为天天都可以见到亲近的人,但是陌生人不是天天都可以见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