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刘备到底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刘备绝对可以称的上是一个较为厉害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后来建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在后来可以和强大的其他二国进行对抗,还因为他在建立这些资本前,所做过的一切,所付出的努力,通过这些大家就能看出刘备是一个多厉害的人。

懂得利用自己姓氏的小贩

大家都知道,在他还没有起兵和群雄共夺江山之前,不过是一个以编织草席来供自己生活的小贩,他虽然姓刘,但却不一定是汉朝宗亲的远支。但当他知道了此时的汉室已经即将灭亡,这个天下也马上就要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他感觉到了自己马上就要实现的价值,他感觉到了自己在冥冥之中可以做些什么,他同样也感觉到了自己虽然现在是一介布衣,但是在将来的天下中,他依然可以做出一番事业。

于是他先是结识了拥有过人能力的两个兄弟,然后再依靠着自己所编造、或是真实的身份开始让天下人认识他。

要知道在那个乱世中,拥有一个皇室远支的身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别人可不会去较真的和你计较身份的真假,毕竟他们就算去查也查不到个什么所以然。

而拥有一个这样的身份,在那个乱世中等于是一个护身符,要知道,虽然军阀所拥有的兵马、粮草以及各个方面的物质兵器,在那个乱世中都很重要,但还有一个远比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理且正当的理由”。

曹操依靠着挟持汉献帝对各个势力进行打击,而他所进行战争的每个理由,都是以匡扶汉室出发的,这是因为在他的手上有汉室正统的天子,所以有了这样的挡箭牌,和“正当理由”,不论各位诸侯有何怨言,他都是正面的一方,因为他是替皇帝来收复汉室的江河,所以他就永远是“正确”的一方,而那些被打的势力,他完全可以用乱臣贼子去形容。

刘备所自称的“刘皇叔”,也是起到了一个这样的作用,因为曹操的把戏已经被天下人所熟知,所以虽然曹操还是继续使用着他正当的利用,但早已是人尽皆知,而这个时候刘备的出现,等于是给那些对汉室还留有幻想的人们,打上了一剂强心针。再加上刘备的姓氏就是汉室的国姓,所以人们都纷纷的认为刘备才是真正想要匡扶汉室的忠臣,再加上刘备待人仁德,所以名声在当时的名声很好。很多人都纷纷想要投身到刘备的旗下。

能屈能伸的刘备

在东汉末年的诸多势力中,刘备绝对是一个草根,他一没有兵马,也没有根据地,所以在最初是受尽了别人的白眼,但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却显示出了自己超高的智商和情商,他不仅对于这些人的白眼不以为然,反而还继续的去做好自己的名声,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所以在东汉乱世中,人们大都将他称为仁义之士,就从这里来看,他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善于收买人心的人

在历史中记载,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收拢人心的人,从他多次去请卧龙先生出山,就可以看出来。除了这些,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便是当他看到赵云在乱军之中,护着自己的儿子回到蜀军中时,他第一时间查看的不是孩子,而是询问自己的爱将有没有受伤,在他看到赵云身上的伤口和血迹后,他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将自己的儿子直直的摔到地上,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举动,才使得后来蜀国中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对刘氏家族忠心耿耿。

综上所述,刘备的厉害是显而易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刘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正面人物,正史中的刘备有过不少狠毒之举,是虚伪之徒。史书上对刘备的两种评价却千差万别,一种认为刘备乃反复无常之小人,另一种认为刘备是个仁义君子。《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正史中的刘备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尚,那么刘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罗贯中要追捧他呢?

刘备是汉室皇族的后裔

刘备,字玄德,出生贫寒,年幼丧父,母子俩靠卖凉席和拖鞋维生。刘备家东南角有棵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酷似马车的车盖,来来往往的人觉得此树非凡,此家未来一定出贵人。《三国志》中记载:“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着皆怪此树非凡”。由于此树颇有名气,村庄便取名叫楼桑村,楼桑村的居民大多姓刘,这些刘姓人士又是来自何方呢?这要从刘胜说起。

刘胜是汉武帝刘彻异母兄,也就是汉景帝的第八子,刘胜公元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意为刘胜喜欢娶美女和喝酒,有儿子120人。

关于刘胜有多少妻妾,史料没有记载,刘胜的120个儿子中有一个叫刘贞,刘贞后来定居涿州,楼桑村刘姓居民都是刘贞的后代,这样推算刘备的确有汉室皇族血统。

刘备胸怀大志,从小就想做皇帝

刘备,字玄德,玄德一词来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对玄德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为生养但不占为己有。不依仗帮助他人而谋取利益。成为一方霸主,却不仗势欺人,要尊重他人,此乃高尚之品德。

从刘备的取名来看,刘备父母对刘备寄予厚望,而且刘备自幼也胸怀大志,想要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下。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少年的刘备与玩伴一起在桑树底下乘凉时,就立下“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志愿 。

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乘坐什么样的马车,都是有讲究的。《三国志》中提到的羽葆盖车是供皇帝乘坐的,刘备却对他的玩伴说将来他要坐天子的马车,一个几岁的孩子有如此雄心壮志,可见刘备胸怀大志,想自己主宰,不想寄人篱下。

刘备乃忘恩负义之辈

史书对刘备的评价记载有两种。

    第一种来自吕布的部下,因为刘备曾投靠过吕布一段时间。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备数反覆难养”,意为刘备是一个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之小人。

    另外一种评价来自袁绍,《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中记载:“刘玄德弘雅有信义”。意为刘备是讲信用、讲义气之君子。

两种评价截然相反,却不矛盾,刘备有抱负,想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不想一辈子寄人篱下,对于收留刘备的主来说,自然就是反覆难养。

刘备要想当皇帝,一个人总不行,需要广纳贤能才能助他成就霸业,所以他对关羽和张飞确实有信义,关张两人跟随刘备一辈子,关羽后来还千里走单骑去找刘备。史料上记载他们三人“寝则同床”,意思就是三兄弟同床而睡。

说到刘备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要从他和吕布的关系说起,吕布虽然有“三姓家奴”的称号,但他却多次在刘备危难之际出手相救。

公元196年,袁术派手下将领纪灵讨伐刘备,论兵力刘备远远不如袁术,于是刘备向吕布请求援助,纪灵见吕布前来支援,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请吕布一起喝酒。吕布对纪灵说:“玄德是我的贤弟,我今天过来救他。我在辕门之外立了一支戟,如果我能射中戟尖,你们俩化干戈为玉帛,如果射不中,随便你们怎么折腾。谁要是反对的话,我就和另外一家一起杀他。”

据说辕门射戟那天,外面有六七级风,但是吕布一箭射中戟尖,纪灵惊呆了,没有想到吕布这么厉害,纪灵便退兵。这次吕布救了刘备一命,虽然吕布人品不佳,但是对刘备确实有救命之恩,然而刘备却在吕布危难之时,落井下石,不予以相救。

公元198年9月,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吕布,很快彭城沦陷,曹操在围攻彭城县城池时,吕布手下的谋士陈宫建议,趁曹操正在围攻彭城县的时候,赶紧向下邳出兵,偷袭曹操,这样他会腹背受敌。吕布最开始是同意的,但这时吕布的妻子说:“以前曹操待陈宫视如己出,可是陈宫却背叛曹操来投靠我们,将军并没有曹操对陈宫好,陈宫不可信。”吕布本来心胸狭隘疑心病重,还有点自负,加上各个将领之间相互猜疑,等到曹操兵临下邳城时,却被打的丢盔卸甲。指挥官陈廉当场阵亡,到这时吕布才意识到曹操的厉害,便采取乌龟战术,躲了起来。

这时曹操就给吕布送了封信,让吕布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死路一条。吕布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无敌,但是他有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怕死。吕布当然想投降,这样还能保住自己全家老小的命。

至于投降,陈宫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当初他拥护吕布到兖州,得罪了曹操,如果吕布投降了,曹操怎么会放过他。陈宫心里明白吕布怕死,便吓唬吕布说:“曹操是骗你的,等你投降以后,他还是会杀了你的。”听了陈宫的话,吕布一直犹豫不决。

同年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曹军在外已有两月之久,整天风餐露宿,非常疲劳。于是曹操想到个妙计,下邳城两条河交界处,水流大,曹军挖掘沟渠,用沂水、泗水来灌下邳城,导致下邳城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到了十二月,吕布军中发生内讧,因为曹操在和吕布交战时,吕布虐待自己的手下,于是侯成、宋宪、魏续一起背叛吕布。大将宋宪趁吕布不注意时,把白门楼方天画戟给偷偷拿下来。还把陈宫和吕布手下猛将高顺一起绑了起来,然后归降曹操。

这时吕布登上城楼往下看,城内外河水泛滥,希望渺茫,无奈之下选择投降,曹操拿下吕布后,吕布便求饶说:“主公不是最忌惮敌人吗?如今我已经投降,对你没有威胁,如果你收留我,我愿为你效犬马之劳,帮你统领骑兵,帮你打天下,让你天下无敌。”曹操很犹豫,因为他爱才啊,哪个名主不爱才呢?在曹操犹豫之际,吕布也向刘备暗示让刘备救他,但当曹操来问刘备的意见时,刘备不但没有报昔日的救命之恩,反而落井下石,对曹操说:“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意思是主公难道忘记丁原和董卓的事了吗?

丁原是东汉末年诸侯,吕布最开始是丁原的手下,丁原非常信任他,也非常亲近他,对吕布可谓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董卓知道丁原非常信任吕布,于是引诱吕布杀害丁原,吕布将丁原的头砍下献给董卓。董卓不仅霸占了丁原的地盘还有丁原的心腹吕布。董卓对吕布非常好,也非常信任他,后来司徒王允挑拨吕布杀董卓,董卓却没有想到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杀害。

刘备这样说,他是想置吕布于死地,刘备知道曹操的弱点,知道他生性多疑,曹操本来就忌惮吕布,刘备这样说,吕布自然没有活路,这时吕布就气的对刘备大骂:“大耳贼,当年我辕门射戟为了谁?”大耳贼是指刘备,刘备有两个特点,耳朵大,胳膊长。曹操最终让吕布手下用一根带子勒死吕布,也算留吕布个全尸。

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并不忠厚,最后还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置吕布于死地,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吕布当年夺他徐州,他恨吕布,如果不是吕布当年占领徐州,他就不会投靠曹操,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刘备觉得一切都是吕布的错,所以不仅不救他,还火上浇油让吕布走上死路。

    吕布手下的人,得汉献帝赏识的并不多,如果吕布死了,徐州就能拿回来,刘备也许能再回到徐州当徐州牧。

所以一旦涉及到利益,刘备还是比较狠毒的,一点也不忠厚。

刘备并不忠诚,十次跳槽

刘备这个人一生中跳槽十次,最开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他想让袁绍带他,也想来看看热闹,袁绍不带他。曹操曾经说过关羽张飞刘备有龙虎之相,其实曹操对刘备是有知遇之恩的,可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后,刘备迅速跳槽,背叛曹操,又换了个主子,还跟曹操多次发生冲突。后来刘备又来投靠曹操,曹操不计前嫌的收留他。

但是刘备野心大,不甘心,想方设法摆脱曹操,后来还杀了曹操一员大将徐州刺史车胄。刘备前前后后跳槽十次,所以说他不忠诚于自己的主子。

刘备对族弟背信弃义

关于刘备背叛族弟刘璋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刘璋的部下多次挑衅刘备的部下,于是刘备的部下建议攻打刘璋的益州,但是刘备处于仁义不想攻打兄弟的地盘。后来刘璋的部下偷袭刘备的统率,将他杀害。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才是刘备发动兵变的原因,其实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尊刘贬曹,正史中的刘备没有这么高尚。

那么在《三国志》中是怎么记载刘备背叛刘璋的呢?

    公元211年,刘璋听说曹操要讨伐张鲁,惶恐不安,这时刘璋手下的谋士张松说:“北有张鲁,曹操又能随时打来,我们兵力不行,你与刘玄德是宗室兄弟,可以和他结盟,而且听说刘玄德仁义又讲义气。”刘璋相信了张松,结果引狼入室,按照辈分算,刘璋是刘备的族弟。

    公元212年曹操向南攻打孙权,于是孙权向自己的妹夫刘备求助,刘备不想去支援孙权,他的心思在刘璋的益州上,于是刘备便写信告知刘璋,说关羽兵力不行,如果现在不去替孙权解围,曹操占领荆州后,就轮到益州了,刘备狮子大开口向刘璋借一万兵马和大量粮草。刘璋想你在我的地盘还要借钱借兵,一下要这么多,但是刘璋不敢得罪他,于是刘璋只借给刘备4千兵和一半的粮草,其实刘璋待刘备已经很仁慈了,刘备来益州已有一年之久,不但没有帮忙消灭北方的张鲁,反而还要钱要兵,给百姓增加负担。

其实刘备无非是想借刘璋的钱,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刘璋当然不敢借兵一万,刘备在益州不像刚入川的时候,他有势力,有民心,如果借一万兵力他不去支援孙权,反而攻打自己的益州怎么办。

其实刘备的借兵借口不成立,曹操讨伐孙权占不到什么便宜,曹操第二年正月就撤军了,而且荆州的关羽根本一点事儿都没有,刘备却以刘璋小气为借口,攻打刘璋的益州。

郑度向刘璋建议,刘备孤军在益州,兵力不多,也没有粮草和兵力补足,如果这时百姓撤走,把粮草烧掉,就避免了和刘备交战,刘备会因为没有粮草而放弃。由于刘璋仁厚,爱护百姓,不想让百姓受苦,没有采用郑度的妙计,与刘备正面抗战。交战中,益州的将领不断的投降与战败,让刘璋心灰意冷。

公元213年,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率军攻打益州,这个时候马超看见对方来势汹汹,便归降刘备,刘璋再也无法抵抗,于是投降。

《三国演义》之所以吹捧刘备,无非是因为汉为正统,刘备是西汉皇族的后裔,其实正史上任何一个想要夺得天下的人,在战略上都是差不多的,想要夺得天下,如果不心狠手辣,脸皮厚,怎么能在三国的乱世中分得一杯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