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察日记,350字左右

如题所述

2008年12月6日,我与语文组的卢艳华、杨晓红老师一起到“广东省2008年中青年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观摩活动”现场听课学习。本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是省教研室系列活动的结果呈现,此前曾经举办过为期3天的,每一地级市有5人参加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包括参赛选手在内的骨干老师在一起进行作文教学的研讨培训,以此来影响和提高这些中青年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通过他们再影响周围的一些教师,逐渐大面积地促进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一次的课题是省教研室在一个月前统一出的,并决定用广州十七中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进行的现场借班做课。观摩的课题有六个,都是按照初一初二写作教学实际提出的很质朴的课题,初一初二的作文讲、评课题各一,初一的是《这件事我做对了》,要求把一件事叙述清楚,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说空话套话;初二的是《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要求是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500以上的记叙文,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初一的指导课第一题为以今天参加的这次活动为内容写一篇观察日记,第二题是以《等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倒叙开头。初二的指导课第一题为《那个让我 的人》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并注意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第二题是把正在参与的这次活动写成一则不超过400字的消息向学校校报或广播站投稿。应该说以上六题都非常贴近广大初一学生的写作实际,且都从不同角度的提出了匡正当下写作教学弊病的要求和写作具体能力培养项目的要求。因而很有教学推广价值。当然,这四个写作课题中也有三个值得讨论的地方。初一的观察日记的内容限制,使得指导的难度过大,观者看也,察即审视甄别。作为观察日记,应该以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审视,这样才容易客观中立,这是观察的第一要务。当学生参与活动忘乎所以,完全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又如何去写观察日记,要写的应该是体验性的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回忆性的张扬型的文字。初一的《等待》要求倒叙也是不必要的枷锁,作为初一的学生没有必要在叙述方式上有意为之,内容本身永远要比叙述方式重要。初二的写消息,情景设置得当,但是字数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是不恰当的。“不超过”意味在表达提出了“精炼”的高难度要求,作为初二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消息的写作常识并能够进行实践操练,就是不低的要求了,再在语言表达的字数上设置上限,则难以进行删减方面的训练。如果改为“350字左右”可能比“不超过400字”更加具有训练的价值。第一天观课后的总体印象是,全省的写作课堂教学水平较高,课程改革的观念得到了逐步普及,参赛教师的基本素质较高,课堂上尊重学生、注意诱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注意自身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教学环节的安排合理,学生普遍得到了较好的调动,课题气氛活跃,师生情感交流充分,多媒体运用也比较注意恰当和有效,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还没有去深入探究,主要精力仍然停留在写作外围的一些技能方法的打磨上,没有进入学生内心里去了解去研究学生写作心理过程中的障碍及难处,没有在写作内容上做诱发做指导。其次是写作讲评缺少分类指导的观念,似乎是一般的例行公事式的工作总结,没有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卓有成效地提出如何写好的建议,常常是一人得病集体吃药,一篇文章要求大家来修改,而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自己,通过老师的写后指导,自己是不是写起来就更加顺畅,文章更加有质地?再次是,写作讲评课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修改别人文章的能力?还是自己重新写作的显然已经提升了的能力?写作指导课,即写前指导课的指导分别到了学生的哪些环节上哪些为难处,教师不甚明了。几乎都没有将“写作意识”的培养提到自己的教学项目中,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写来做什么?没有进入教师的思考范围,没有读者意识的建立,自然也就没有写作情景的创设。一整天下来,我惊喜不断、启发甚多。有前辈分析说,观赛者对参赛者的期望值都很高,所以在惊叹之外,还会从某种角度上产生失望情绪。从参赛者的角度分析,他们参加市选时是自由选一个作文课题,相当于一个“话题作文”,所受限制少,又是顺着自己的“性子”上,发挥得好是理所当然的。而到了全省的比赛则由“话题作文”变成“命题作文”,一部分水平稍不稳定、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参赛者就容易出小问题。此外,也许还会受到抽签顺序、学生素质与现场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一堂都各有特点,此处就挑两个给我启发最大的谈一谈,由于个人水平所限,如分析不到位,希望各位海涵。第一位上场的是来自韶关的朱晓珊老师。她的课题是《这件事我作对了》作文讲评,授课对象是出一级。她不仅紧扣课题设下了“对照目标初评析”、“榜上有名齐祝贺”、“精彩片段共赏析”、“习作升格同润色”、“同学佳作再品味”等几个环节,还在自我介绍及课堂结语中强调,来广州上这个公开课这件事,她做对了,以此强调、暗含课题,让人觉得她上这一节课本身就是一篇主题为“这件事我作对了”的优秀习作,在构思上颇费心思。整个教学设计是精雕细琢的,估计她备课的过程付出了很多心血。她也重方法的点拨,在作文的评议中强调方法,由方法再到修改,再评议再总结,采用归纳法,符合授课对象的接受水平和心理特征。她在讲课的过程中有好几回给人的感觉是“逼迫学生回答自己事先设定的答案”,而不是引导学生说出个性化的感悟,然后再由学生的感悟收拢到评点上。当发现这一点时,我不禁偷笑,其实我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也许这是初为人师的生涩吧。此外,她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拿着本子晃来晃去,这不但限制了有限肢体语言的表达,也可以说是不规范的教师动作。“好学生成就好老师”,一位资深者这么评价,的确,初一(1)班的学生很大方,既然本真又成熟。第六位上场的是来自省实验中学的丁之境老师,他给这次活动带来不少亮点。他的教态自然、有亲和力,气质好,给人的感觉很“温驯”。他的课题是写一篇观察日记,以学生今天参与的活动为内容,授课对象是初一级。在导入环节,他让学生猜“之境”的含义,学生也回答出来了,他及时表扬并强调了“之”字的古义,显示了他的文学素养,开场令人眼前一亮。可接下来的那句“希望同学们配合……使得我们的课堂也到达一定的境界”当中的“配合”一词需要斟酌,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今日还用“配合”一词实在令人汗颜。紧接着,他用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聊作文难不难写的问题,点评颇显智慧,可最终的过渡到主题时还是生硬了,突然地冒出“注意观察”四个字,难道作文如何写,作文难题如何解决这么大的问题光“注意观察”四个字就能解决吗?更不可苟同的是,他用茅盾的名言引入课题,很多学生马上就问茅盾是谁,导致了一点小尴尬。总之,导入环节有亮点,也有败笔,若能简洁一点就显明快。他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候曾用手指指向学生,那是不规范的动作,应该手指并拢,向学生的方向自然伸臂。第二个环节“请学生尝试写作”就处理得天衣无缝,包括过渡语以及内部各个小环节之间的难度梯度推进,教师的状态也上来了。基本思路是:先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将上一节课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你会写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从板书的规划和速度上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老师。接着逐一分析,将与本习作中心关系不大内容擦掉,关系密切的保留。最后让学生围绕一点写一个小片段,写在课前发的那张白纸上,一号同学在黑板上写。这一个环节的现场感很强,需要有很高的教学智慧才能控制好、发挥好,丁老师做到了。第三个环节为“习作评议修改”,也很流畅。首先对一号同学所写的小片段进行评议,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往“如何写具体”上引导。然后再读了一段描写丁老师的小片段并评议,在这里亮点出来了。师生一致认为该同学对丁老师的描写片段“观察全面,但不够生动”。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让学生再次观察他的外貌特征。当有学生说出“老师脸上有笑容”时,他似乎得到灵感,马上在板书“笑容”两个字,然后逐一引导学生观察,当老师笑的时候,眼睛、眉毛、嘴角和牙齿又是怎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来。之后老师还觉得不满意,问学生,当老师笑时,眼睛眯成一缝,像什么?学生马上想出很多喻体,其实丁老师想启示学生用修辞手法。最后,他对此环节进行总结:1.观察要全面;2.化整为零,步步分解。从这个环节可以知道,他熟知作文过程指导的序列,同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一位老师的课堂上显得沉默而愚钝,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却本真而成熟。当学生表现出本真而成熟时,教师的引导是成功的。第四个环节为“结合所学,修改习作片段并展示”,他留了时间给学生修改,在巡堂的过程中,巡视的范围、师生的距离等都处理得很到位,只是不该在已经布置了学生修改的情况下还说话。展示的环节有点仓促,没有亮出闪光点。总的来说,他是那天水平最稳定也最有智慧的一个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6
星期天的早晨,我起了个早床,漫步荔城街头,去领略都市早晨的怡人景色。

走在街上,我眺望东方,看到一缕缕霞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大地,洒在人们的脸上,给每一个人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辉,好像朝霞要赐给每一个人一顶桂冠。同时,我感受到早晨的清爽,耳边没有喧嚣的吵闹声,没有汽车喇叭的嘀哒声,只有晨风在我耳边低唱,替我吹理着有点散乱的头发。

晨跑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天然美景,他们悠闲地跑着。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由衷的向往,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晨跑的队伍。跑着跑着,眼前出现一道“亮丽景观”,在路边的一个广场,有几十个穿着红色衣服的老阿姨,手持花扇,面带笑容,摆手扭腰,在晨风中翩翩起舞,看上去她们很开心。驻足观看的人群,有的也为之动“武”,看来她们也想身入其“境”。

早晨,多少人想往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悠闲的心境,我深深地为之动情,油然想起老师教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以后每个周日的早晨都要起得早,出去逛逛,融入环境,融入社会,从早晨走向美好明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