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书,在未来三十年的价值一定是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点,不论我们主观是否接受,这都是正在发生的必然趋势。人类追求的核心就是高教率,所以纸质书在未来必将像古代的竹帛和羊皮卷一样,没有人会去问津,顶多有点收藏意义。
那实体书店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呢?这个就先问一个问题:实体书店是干什么的?只是为了像杂货铺一样买书这种商品吗?如果说一本书只是一件商品,那这就是对书的侮辱。书,是作者某段智慧的浓缩结晶。所以,书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商品价值,而是思维价值。而思维价值除了作者的,还有读者的。
因此,书店的意义,应该是这种思维价值。一个书店老板,对于每本书的研究、理解和智慧,我相信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其实书店应该是最不具有竞争的,因为每个书店老板的思维价值,不仅有书,还有人生阅历以及个人智慧。
我相信,未来的书店就是书店老板的一个社区,以书店老板为品牌,凝聚爱好者的讲谈社。人们来这里,支付的是书店老板的智慧,听的是老板的脱口秀,同时分享自己的心得。成长需要的是智慧的碰撞,花一点钱,在一个地方和不同的人碰撞思维,这将是未来知识和智慧的获取途径,也将是书店真正意义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3

实体书店的未来存在价值,我想象了大概四种吧。
1,扮演着文化交流驿站的角色,目前方所、西西弗、言几又已经在做这件事了。方所是在卖书之余,真的举办了带有文化沙龙性质的活动,比如陈丹青、吴念真、北岛都曾经开过交流会。后两者主要是单纯卖书比较多,请了一些网红来签售吹逼。
2,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卖书、卖咖啡、卖零食、卖文具、卖唱片、卖盆栽,再准备两只猫(这些成分比重相当)的那种地方。不是说不好,生活需要这种消遣。上海的半层书店装修得很有自己的风格,还在创意园区里,一群小姑娘咔咔咔照个不停,文具也好看,赏心悦目的。1和2结合起来,应该是大势所趋吧。
3,专售专业书籍。想看美学的书,在解放碑跑了好几个独立书店无功而返,最后还得是海纳百川的重庆书城伸出了援手。有一种家里的老婆虽然人老珠黄,但是贤惠能干的感叹。专业性强的书籍论述,需要有安放它们的地方啊。
4,隐藏在城市背后的旧书店,会成为淘书迷的宝藏。至今仍记得朋友五块钱淘了本《国富论》还带笔记得意的神情。淘书的快乐不仅来于便宜,还有不期而遇的惊喜、那本旧书里藏着的年岁与记忆、与旧主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14

爱买书的人,不只是选书、拿到手这么简单,他喜欢到书店去,在书店的气味儿里,走进很多架子和台子里面,东摸摸、西看看,何况一本书常常拿到手里翻翻才确切地知道自己会不会读它。逛书店于他很可能是种生活习惯,便捷的另一面,是不解风情,什么都招手即来,挥之即去,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否则景甜老师怎么会一部接一部地拍大片,那些投入都够把东莞再重新振兴起来了。买书和爱情一样,都是追求体验的。有的人喜欢经历完整的过程,对他们而言,专程到书店去买书和去超市买瓶酱油,真不一样。
实体的意义,是给我们虚拟给不了的体验和心理暗示,长期缓慢有长期缓慢的乐趣。
但是这个体验,不知道是我太“隔路”,还是真的由于不精确,有些书店做得使人迷茫。我听本地人夸一家书店是“全市最美的书店”,问他好在哪里,回答说牛排做得不错。在他的描述里,好像是家有几架子书的西餐馆儿,然而说是西餐馆呢,同时还能做葱烧海参,也搞文化活动,上个月请了本地一家家庭保健杂志的主编讲央视春晚的艺术性。虽然我们是座火锅店和咖啡馆能结合成“涮咖”的魔幻城市,但在全国范围里,好像不卖咖啡蛋糕的新型书店也不多了。
书店的气质,不只是装修设计和卖不卖吃食。我回忆一家书店,能想起来的,第一在于都卖什么书,或不卖什么书,和去过的博物馆一样,主要记得藏品。能让我对书店的经营者如何看待书有个大致印象,这个印象让我喜欢,书店的其他细节问题就不大,一家书店的书是内向拘谨的,连店员也不会过于蛮横或黏人。很奇怪,百货公司里用商品标注自己档次的道理,有些书店好像不认同,书店应该习惯上觉得什么书都卖明显更容易赚钱,而这样的书店,实在无从知晓它的气质,起码留不下什么印象,顶多像逛京东亚马逊的仓库。
我在本地印象最好的两家(非全国连锁)书店,其一是某大学后门专门从当废纸收购来的旧书里精选内容版本品相好的来卖的小书屋,其二是某大型书城顶层专卖港版外版和三联等大社打折书的书店,不过呢,都倒闭了,前者因为店主去世,后者也变成咖啡屋兼眼镜店,书只剩下中小学教辅。
在其他大城市的名书店,好像多是文艺景点,虽然是书店,总嫌刻意——唉,我毛病太多,您别嫌弃,其实它们已经够好的了。书店能不倒闭,很不容易,基本上也要有景甜老师那样的运气,有一位相信爱情不在乎付出与回报的支持者。

第3个回答  2019-07-08
文化讲座!学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