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哪些关隘

如题所述

西这块大地在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史上享有独特作用,以及它那特有的以表里山河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地貌,所以,名关险隘在山西的分布有史以来又表现得尤其密集。在此,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三晋著名关隘并指出它们遗址的地理位置。如:马岭关,太谷县东南30公里;偏头关,偏关县城;  黄泽关,左权县东南60公里;雁门关,代县北15公里;  娘子关,平定县东北40公里;宁式关,宁武县城;  平型关,繁峙县东北60公里;蔚汾关,兴县城东;  黄芦岭关,汾阳市西30余公里;乌仁关,吉县西30公里;  永和关,永和县西北30公里;平渡关,大宁县西南27公里;  铁罗关,永和县西南30公里;天井关,晋城市南23公里;  东阳关,黎城县东北13公里;长平关,高平县北20公里;  老营堡,偏关县东北75公里;直谷关,广灵县南5公里;  杀虎口,右玉县西北30公里;茹越口,应县南20公里;  马斗关,大宁县西北25公里;……  以上所举关隘均在山西境内长城线上,本身就是历代镇守长城将士的戍所,同时兼有军事、行政和来往交通管理多方面功能。  这些关隘在外长城一带多以堡、口、卫等命名,因地因时而变异。有的长城区段关隘设置相当密集,如从今宁武向东经代县至繁峙一段内长城上,在北宋时就曾设有20余处大小关隘。仅盘道梁至平型关之间,就有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大安、团城、凌云、葫芦、太和、白草、八岔、小莲、夹柳、燕水、雕窠,元冈等隘口,其中雁门关还未算进去,时称“十八隘”。有的长城关隘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在历史上曾经十分繁荣昌盛,如偏关县的老营堡。这本是明代内、外长城在山西境内的连接会合之处。1985年时曾有两位年轻记者到老营堡采访,堡内一位叫陈程的老人竟能极为详尽地讲出这座长城古堡繁盛时的状况。他甚至可以毫不费力地准确说出老营堡在历史上最后一次扩建时的情景。那是“万历癸酉年。即1573年,将老营堡向东拓城一倍,用千斤石百斤砖修建城墙。城墙周长五里十三步,3个城门,4个城楼,360个垛口。城头上有瞭望台,下有弹药库”。“老营城在极盛时期,城内有3000多户人家,全部是砖瓦房;沿街店铺林立,有43家字号。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赶庙会,街头人群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南销胡麻油,北运棉布、铁货……城中心建有魁星阁,四面有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文昌庙、马王庙等13个戏台”。24  在有明一代的长城防御史上,偏关老营堡有着重要的地位。  “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这两句从明代一直传至今天的民谚,400多年来许多学者或百姓都能讲出或者耳闻过。  但是能够把老营堡的历史从一位偏僻乡村的老人口中侃侃道出,讲给20世纪80年代的两位年轻记者来听,这在今天却是不多见的。两位年轻记者后来在他们的有关著作中,当写到这一节内容时,慨然以《不该遗忘的长城》作为章节标题,堪称具有时代的慧眼。  山西除了有长城的地方分布了很多关隘,同时还有不同于长城关隘这种类型的许多其他古老关隘存在于山西的险山与大川之间。诸如此类,我们也能讲出一些它们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石岭关,阳曲县北25公里;白马关,盂县东北35公里;阴地关,灵石县西南25公里;天门关,太原市北郊区;黄榆岭关,和顺县东35公里;冷泉关,灵石县北20公里;石门关,原平市西北35公里;平岭关,广灵县北;赤塘关,忻州市西南25公里;两岭关,静乐县南30公里;白壁关,孝义市西10公里;合河关,兴县西北30公里;孟门关,柳林县西北孟门镇;金锁关,汾阳市西北15公里;泉子关,中阳县西南20公里;太平关,襄汾县西北10公里;风陵关,芮城县西南风陵渡口;黑龙关,蒲县东25公里;龙门关,河津市西北禹门渡口;蒲津关,永济市古蒲州西蒲津渡;横岭关,绛县南12.5公里;濝关,垣曲县东35公里;上党关,屯留县西;铁岭关,侯马市南6.5公里隘口村;乌岭关,沁水县西北15公里;穆陵关,万荣县西南17.5公里;五度关,陵川县南40公里;玉峡关,平顺县东南32.5公里;昂车关,武乡县东4公里;虹梯关,平顺县东17.5公里;与长城沿线的关隘不同,以上所举出的这些古代关隘大多分布于山西腹地各交通要道处,或是自然形成的山脉峡谷断陷位置,又或是著名的河流渡口处。例如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忻口战役的地方,古时就是忻口关之所在。在它的关城西边,西边是金山余脉,东边则是五台山脉的余脉。又如阳曲县北与忻州交界处的石岭关,古时关城两侧,西侧是云中山脉的余脉,东侧又是系舟山的余脉。再如平顺县东的虹梯关和玉峡关,则完全坐落深入在莽莽太行的群山峻岭之中。古人曾为两关分别作铭文并勒石于关上。《虹梯关铭》曰:  石崖攀天,仄磴千廻。仰干塞明,俯临蔽霾。  铁壁钩连,谽谺中开。观者骇魄,行子心摧。  亘如长虹,横绝天阶。彼昏者氓,肆其喧豗。  爰据培塿,以抗震雷。卒于大刑,亦孔之哀。  太行之阿,大河之隈。关门夷严,维帝念哉。  北山有石,南山有材。经之营之,突若崔嵬。  侍臣作铭,以诏后来。25  与《虹梯关铭》相比,《玉峡关铭并序》使人读后,更觉气势非凡。是曰:  玉峡关者,夏子创焉而命之名也,旧曰风门口,在隆虑万山之巅,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前此弗设守,庸氓往往凭阻以拒命吏,兹大非失理与!乃即是关焉。关成面系之以铭:  太行盘盘,横厉中原。近引河朔,遥缀昆仑。  太原大梁,维国雄藩。壶关林虑;界于花园。  鸟道崎仄,轮摧马烦。怪不离列,熊攀豹蹲。  连崖壁立,屹如墉垣。绝顶中断,是曰风门。  俯临夜壑,仰逼朝暾。一夫挺身,万骑空屯。  设险甚固,王者道存。乃告守吏,受作键阍。  勒铭岩阿,宠以瑶琨。匪昧在德,用戒嚚昏。26  千年的古代关隘虽然许多已经成为破败不堪的遗迹和遗址;然而这些幸存的碑碣刻石以及保留在方志文献中的那些历史文字,都成为我们籍以认识已经失去完整面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弥足珍贵的真实历史依据。这些与长城没有什么关系的古关隘,在一点上则与长城上的关隘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与中国古代许多次战争密切相关。  清代初年曾在山西宁武府任过知府的河北人魏元枢,曾经写过一题为《查勘关隘遍历大关内外纪事二首》的诗歌。诗的上阕前二句为:“长城尽日此经行,谁挽天河洗五兵?”意思是说,我来长城查勘的时候战争早已成为往事了,可是想到千百年来曾在此戍守战死的征人,即使倾天河之水,谁又能洗净那战争留下的创伤与回忆啊?诗的下阕首两句则是:“驱车千里出重关,高卷双旌过市阛。”此处的描写却好像在说,我的查勘的车骑走过去了一道又一道的关隘,然而看到的竟是一派毫无战争气氛的繁荣景象,当年战火中的军旗应该已经是统统收卷起来并束之高阁了吧!  是的,中国古代的长城与关隘作为战争的标志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它们毕竟仍是人们难以忘却的历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全世界特有的一种景观生态,早已引起全人类的向往和注意。有人说过,万里长城是美国宇航员登临月亮回观地球时,唯一能够用肉眼观看到的地球人类文化建筑。还有人说过,山西是唯一一块存在着长城和黄河并肩平行的古老大地。把中华文明的两个著名标志联系在一起,黄河是自然遗产她却孕育了伟大久远的中华文化,万里长城虽是文化遗产,但它从诞生的那一时刻起,就紧紧地依附在自然山河之间和草原大漠之上。于是,就又有人说,这是两条巨龙,一条是人类的文化巨龙,一条则是孕育了人类文化的自然巨龙,而它们都属于中华民族,都被全人类视为文明之奇迹。这一切,真是构成了一个多么富有魅力的悠久的话题,这话题在山西最为源远流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2页。  2.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3.《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45页。  4.《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02页。  5.《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括号内引文为史先生原文中所有。  6.《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页。  7.《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0页。  8.《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页。  9.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10.《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9页。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254页。  12.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也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13.《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231页。  14.《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版,第5398页。  15.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621页。  16.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3页。  18.《山西通志·古迹卷》,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版,第16页。  19.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20.《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页。  21.《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57页。  22.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23.卜维义、孙丕任编:《康熙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24.马小林、张敬民:《西口大逃荒》,中国广播电视出极处1990年版,第78页。  25.《山西通志》点校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46页。  26.《山西通志》点校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46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