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怎么样呢?

启发修养自身应当不受外界影响,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该句语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文释义: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诫子书》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这篇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鲜明,增强了论述效果。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同时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之行,在乎生活之中的习惯。 所谓静,是一种心态,万物以静而生,以动而活至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心,抱着一颗如水似平的心境,万莫被自己的虚荣心所掩盖,所吞噬。拥苏子瞻唯享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大自然之无尽藏也的心境,想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当今之世界,所谓静,就是保留一点先哲留下来的心境,不求全部,但求一毛。不卷入世事纷争儿无法自拔。 所谓俭,是一种原则。万事以奢而亡,以俭而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一旦跨入奢侈的行列,就很难自拔。所以保持节俭的原则,不能松懈,是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方式。事事都节俭,人云亦云,自然在人群有德望。当然我们不以此来炫耀自己,太高自己,一切随缘。德高自然望众。 个人意见,纯属当写,如有不好,见谅。 shyliang写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30
人生在世,要有一种懂得满足的性格,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身,很好的品德只有勤俭才能养成
第4个回答  2013-07-30
社会的实质就是伪君子太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现在不过是说说罢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