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贴春联始于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0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说,第五代后蜀王朝的孟昶是一个喜欢与众不同的君主。 在964年末的除夕夜,心神不宁,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悬挂在房间门框上挂着桃子的魅力。 这两个句子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从此以后,道夫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这不仅体现在用音节代替“神荼”和“郁垒”的开始,而且扩展了“桃福”的内涵。 添加了祈祷和祝福的内容。 这成为中国最早的春联。

在宋代,在桃花板上写对联很普遍。 王安石的诗作《圆日》中写道:“一声鞭炮声将一岁摘走,春风给土苏送去温暖。成千上万的小学生和老人们总在交换新的桃子。” 除夕悬挂桃子吊饰的盛况。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象征幸福和吉祥的红纸书写桃花的魅力,道夫避邪避灾的前期任务逐渐转移到门神上,内容 桃子的魅力演变成表达人们对来年的祈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6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