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人?

如题所述

在阅读有关唐高宗李治的记载时,那些描写他本人的名字总让我们看见一个温婉文弱的小男人形象。他不敢出头竞争太子之位,眼巴巴地看着几位兄弟意气风发地争来夺去;他在权臣长孙无忌面前唯唯诺诺,只是在武则天入宫后陡然象有了主心骨,为了这个妖媚的女人总算有了些君王的权威来整顿朝纲,但大权很快又旁落到他深爱的武皇后手中,并直接导致了李唐王朝险些被武周王朝取代的后果。父皇、朝臣、妻子,高宗李治似乎一直屈从在别人的意志下。从皇帝这个职业的素质要求来看,李治皇帝的一生,是失态的一生,是失职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

 但从帝国的角度来看,帝国的管理者李治皇帝显然并不是那么糟糕——相反,他的考评很可以拿到“优秀”。内政方面,社会安定,吏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从意识形态、法律到科举、门阀谱牒等,大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在高宗朝正式奠基。外事方面,平定西突厥,羁縻大批西域国家,饮马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为之饮恨的朝鲜半岛平定了,日本首次在中华帝国面前尝到败绩——大唐的疆域在高宗时期达到最大……无法想象,在皇权至上的中华帝国,一位无能的皇帝统治30余年,会有这样的成绩。

 孟宪实的《唐高宗的真相》不仅列举了以上的疑团,而且试图解决它。拨开史官们故意为后人设下的重重迷雾,孟宪实敏锐地逼近了这位有为君主的内心。显然深谙老庄思想的唐高宗李治,深得“吾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精髓。早在作为皇子的时期,他就将“扮猪吃虎”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他表现得懦弱无能,顺利获得野心蓬勃、只想立一个好操纵的傀儡的长孙无忌的支持;装作很没主意的孬种,“无意中”在父皇面前透露对手李泰威胁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满足父皇好为人师的虚荣心,获取父皇的好感……在为皇位不动声色地努力同时,他居然还敢和父皇的女人武则天通奸!而且不走漏一点风声!唐太宗在选择李治为太子的时候还担心他“太懦”,其实他的胆略比百骑突阵、逼父杀兄的老爸一点不小。

 无需太多的铺陈,孟宪实道出这些史实,一个胸怀大志、城府深邃、手段老辣的青年智者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读者不由感叹,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大唐帝国,也只有在这样一位身负帝王之才的人手上,才能走向辉煌——哪怕他看上去文质彬彬,远逊父皇的英明神武。

 中国历代王朝的史官们,出于对女性篡夺神器的恐惧,拼命将武则天妖魔化,连带她的丈夫唐高宗也就倒了大霉——孟宪实要拨开的正是由此而来的历史迷雾。从《旧唐书》到《新唐书》、《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描述越来越不堪,尤其是与高宗的关系——似乎高宗完全是个怕老婆的软汉,被武则天玩弄于股掌之上。事实上,登基后在朝中并无根基的高宗李治,经历了类似少年康熙的“朝政夺还”过程。为了打击、削弱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臣集团,李治动用了各种资源和手段,武则天的入宫、立后问题只是他用来与权臣周旋的一颗棋子。通过废王(皇后)立武(皇后)的斗争,高宗团结了一批支持自己的大臣,成功地打击了威胁皇权的关陇权贵集团,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真正掌握了皇帝的权威,也为打破关陇门阀长期垄断权力、身份的不正常政治局面,促进各政治势力重新洗牌,为大唐帝国的政治走上正轨开辟了道路。可以说,没有唐高宗这位英主的巧妙手腕,武则天时期的持续发展、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是不可想象的。他非但不曾屈从于别人的意志,相反,他的意志之强韧,罕有匹敌。

 以兵器作比喻,如果说大唐帝国是一柄锋锐无匹的宝剑,那么它应当感谢向来被评价为懦弱之主的唐高宗李治。高祖、太宗为这把宝剑锻造好了强韧的毛坯,而守成之主高宗忍辱负重,背着后世史学家的恶评,悉心地磨砺了这把宝剑的锋刃,使它青光闪闪,未出鞘而锐气逼人。磨剑专家李治则应该感谢孟宪实先生,后者对历史迷雾的清理,使前者智慧的双眸得以重放光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5
这是一种说法,是高宗主动的爱上武则天。另外一种说法,是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著名的《讨武瞾檄文》),有“陷吾君于聚麀”,(麀,音YOU,牝鹿)导致我们的皇帝像野兽一样乱伦。这个说法,是把责任归罪于武则天的。但是,没有确切地指出到底是武则天还是唐高宗更主动。其实,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但根据前一个记载,主动的一方还是太子。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是很保密的,在太宗的时代,始终没有被发现。这说明他们的保密工作很出色。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事情被唐太宗发现,后果会怎么样。

根据《唐律》的规定,太子殿下与武才人的这种不正当关系属于“内乱”。这是十恶不赦的一个条款。唐律有明文规定,强奸父亲、祖父的妾或者与之合奸属于内乱。(《唐律疏议》卷一)合奸就是通奸。李治与武才人,应该不是强奸而是合奸。总之,这是一个违背人伦道德,违背当时法律的严重问题。

唐高宗的这个行为,打破了他以往建立起来的所有印象。至少,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李治、完全不同的太子形象。如果我们要进行性格统一论证的话,那个行为更能代表李治呢?李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有谁真的了解太子李治?没有。

常言说知子莫若父,唐太宗真的很了解太子殿下吗?答案是:不。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确立李治为太子已经半年多。有一次,唐太宗秘密找到长孙无忌,表示对太子不满,希望另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当时,他对李治的一个性格评价是李治懦弱。长孙无忌不说李治懦弱,说李治这是“仁厚”,并说这才是“真守文良主”。两个人对李治的性格判断其实是一致的,不过唐太宗从负面说,长孙无忌从正面说而已。

不论唐太宗还是长孙无忌,他们认为李治性格软弱,准确吗?当然不准确。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欧阳修在《新唐书·高宗本纪》的赞词中说到:“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他说唐太宗“昧于知子”,这是对的。

唐太宗不了解李治,长孙无忌了解吗?当然也不了解。

那么,欧阳修说李治是“昏童”,昏童,就是傻小子。说唐太宗不了解李治,没有问题。说长孙无忌不了解李治,也不错。但是,欧阳修说李治是昏童,其实也是不了解。李治要是傻小子,为什么一件错事都没有办过?李治要是性格懦弱,他敢跟庶母私通?这些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一个人所做的多种事迹,现在让我们做统一的分析,真是有些为难了。

那么,李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综合起我们现在所知的情况,高宗李治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但是还构不成双重人格。在父皇的权威面前,在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要求方面,他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小心谨慎。所有公认的好品质他都具备,所有正面的评价他都拥有,然而他想做的与社会不合拍的事情,他也照做不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评语:“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北京话叫做“蔫坏”,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闷骚”。你们希望我做的,我都做得天衣无缝,我自己想做的,要你们毫无觉察。太子不是需要孝道吗,那我的孝道谁都挑不出毛病,你们还要特受感动。你看太子殿下,亲自为父皇允脓包,不肯坐车,扶着父亲的御辇步行几天。感动不感动?感动。但是,私下,竟然敢动父亲的女人,法律立场的庶母。你说这个胆子有多大?

李治这个大胆行为,跟隋炀帝都有一拚。据说,隋文帝临死的时候发现了隋炀帝在后宫非礼嫔妃,决定废了隋炀帝。隋炀帝抢先动作,杀了皇帝,顺利即位。这就是说,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如果被唐太宗发现,唐朝的历史一定大大改写,但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好,神不知鬼不觉,所以历史依旧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等到高宗即位以后,不再担心这个秘密暴露了,这个事情才大白于天下。

更绝的是,宫里那么多的眼睛啊,他们是怎么蒙混过去的呢?我们到现在也很难理解。不得不承认,他们做事周密。做事周密的人,心思一定缜密。内心里把很多原则都不当原则,外表却温良恭俭,想让你们知道的事情,感天动地,不想让你知道的事,如同没有发生。

现在,我们还能说太子殿下是孝子吗?当然不能。天下孝子都要这样,那还不天下大乱吗?但是,为什么太宗以下都认为太子是孝子呢?很简单,大家都看走了眼,大家都被李治的表演所蒙蔽。

这不正是优秀的政治家吗?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把高宗当作傻孩子。这有多么奇怪啊。

那么,当我们知道李治与武媚娘的私下关系,知道他们犯了“乱伦”罪,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李治不会成为好皇帝呢?当然不能。想一想,当初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公然杀害的自己的兄弟,迫使父皇交出权力,那罪行有多大?李治这点行径,真与乃父比起来,只能望洋兴叹了。但是,后来的唐太宗我们依然认为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他带来了后世楷模贞观之治。所以,太子殿下如今的这个表现,还不能就此否认他的皇帝前途。
第2个回答  2013-08-05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事件看出李治是否是无能。 首先,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增加到380万户。古代看天下是否太平安定。百姓生活过的好还是不好。人口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战争会大大减少人口。人口众多。说明国家安定。国民的生活还很好。才能增加人口。 第二,他即位的当年,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晋州尤其严重, 天下诸州,水旱相继,关辅之地,又遇蝗灾,看看李治是如何处理的。 他除了"诏遣使存问,给复二年,压死者赐绢三匹",妥善安置善后以外,他还就此事在朝廷上公开与群臣交流,并表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朕初登大位,因政教不明,遂使晋州之地屡屡发生地震。这是由赏罚失中、政道乖方所致。卿等宜各进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一个能责已的皇帝,是不是好皇帝,李治的风采能不能和唐太宗比比。。 第三。 平定天下的几次小的动荡。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太宗未能平定高丽的事业。对于平定高丽的事,看法不一。从隋起。至高宗时止。二朝的几位皇帝都不遗余力的做。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当时的皇帝好大喜功。喜欢打仗什么的。可是我却不这么看。你说是杨广还有可能。可李世民不至于还要这些功劳吧。他的功劳还不够大吗?主要是当时的高丽统治中国的东北方。国家比较大了。而且也不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教育。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这和当时朝鲜半岛的其它小国不一样。它不臣服于中国。所以为了中国的长治久安。中原的皇帝才不得不灭了它。不要说这是不人道什么的。我想说的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法律,道德。统统靠边站。第四。 高宗在处置涉及皇帝权威和危及皇位稳固的事件中,也从来不见昏懦和缩手缩脚。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他处理宗室近属的谋反案件。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等对高宗的继位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事情败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恪是主谋。高宗果断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贬岭表,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很广。这样的作风如何能与"昏懦"挂钩?!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4
懦弱无能的男人,一辈子受武则天的摆弄。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第4个回答  2015-11-06
历史评价:
《旧唐书》:“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
《新唐书》:“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剑桥中国隋唐史》:“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相似回答